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校国画教学的改革策略

2024-01-18孙梦媛张思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画美育教学改革

孙梦媛 张思凯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美育的重点,这正是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契机。国画是高校美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以核心素养为视点,针对高校国画课程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推动美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国画;高校;美育;教学改革

國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是集人文、历史、美学、哲思于一体的艺术类型,拥有悠久的历史,历经智慧的中华民族代代传承走到今天。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不仅承担着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教育任务,还在中国艺术交流中担负着传播与发展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责任[1]。

2022年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转换为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这恰恰符合“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总目标[2]。四大核心目标相互融合,又相互转化、相互支持,构成艺术课程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国画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高校国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遵循“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努力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教学改革中应对不足与问题的策略,完善国画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对国画的感知、理解、表现、实践创作,感悟国画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树立文化自信。

一、目前高校国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国画教学不仅要为国画专业的学生奠定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贡献自己传承传统文化的力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及判断,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等因素,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又或是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校国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获得扎实的绘画基础,创新创作能力不足,文化自觉方面感知薄弱,重视技法,轻视文化,审美和表达能力欠缺。

(一)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过程枯燥

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国画教学就要循规蹈矩,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画艺术的深入掌握和研究的基础上,高等院校的国画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3]。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讲“如何画”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消化,课堂中剩下的时间便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达成了教学生理论知识的任务,也让学生得到了实践,但是普通高校中的学生并非受到过深厚的艺术熏陶,很多都是为了高考而走上艺术之路,学生虽然能画素描和水粉,但是并不理解绘画中更深刻的内涵,教师这样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忽视国画艺术中深厚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体系和课时分配不合理

高校国画课程与一般的理论课不太一样,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在学习新知后需要时间消化、理解、感知,在实践中成长,这个过程包含临摹、写生、创作,要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而设置课程的教师不一定是一线教师,没有真实且充分的教学经验,在设置课程和课时方面会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有的高校为了达成学生的四年教学计划,不考虑学生对知识能否充分吸收,存在临摹课较少的情况,学生不能打好基础,或者创作课较少,一味增加技法知识教学,使学生缺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长此以往,教师可能完不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也不能达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教学重视技法,轻视赏析课在国画中的作用

赏析一幅国画作品可以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种类、技法、构图、勾线、设色等方面进行欣赏,这对学生学习国画具有深刻的意义,国画赏析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让学生通过对名作的分析,学习前人的技法与巧思,得到启发后进行对美的创作表达。高校中虽然开设美术史课,但和国画专业技法课是分开的两个课程,也就是说国画赏析的部分和国画技法学习的部分不是同步的。美术史的课程中,国画的赏析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起到与国画专业技法课相辅相成的作用。甚至有些讲史论的教师几乎不画画,所以在上国画鉴赏部分的课程时并不能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赏析手法更好地为自己艺术创作所用。

(四)与相关联学科割裂,未能形成跨学科交流体系

高校除了开设国画课以外,还开设篆刻、书法等课程,课程丰富但是相互割裂。部分高校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急于求成,国画专业学生只学习国画知识,无法涉及书法、篆刻等内容,导致学科之间形成割裂,一些学生产生只学国画就行的想法。在如今强调跨学科交流的背景下,相关联学科之间的割裂不符合现代美育的要求。

二、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紧跟新课程步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对教学手段做出创新,从实际生活出发,给予学生更多创作的机会,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国画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国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低估的一门课程。为了更好地优化国画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学生的积极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才能够将美术课程转变为素质教育。

(一)有利于丰富美术课堂

进行高校国画教学改革,教师就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突破陈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建立起跨学科教学意识,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运用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由此可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利于丰富国画课堂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理念之下,许多高校在国画教学中引入了红色民族精神、当地特色风俗等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增进学生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重视美术赏析课,不仅能使学生对中外美术有丰富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利于转变美术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立足于人的发展,定位在对艺术的感知、欣赏、表现、创造上,最终落实到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以美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国家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国画课程越来越丰富,更加注重以美育人,能鼓励更多学生接住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也会提高社会对于美育的认可。贯彻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转变学校及社会各界对美术的认知,减少社会对美术课的错误认知。

三、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国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理论为依托、以实践为落脚点,将二者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国画基础。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意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注意与相关联的学科进行交流沟通,教给学生绘画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美育人,培养符合艺术核心素养标准的新时代青年。

(一)教师要重视国画内涵,丰富课堂内容

国画不仅仅是传统的绘画,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故事书,是拥有着丰厚内涵的艺术。从古至今,从原始时期的简单图画,到先秦出现帛画、砖画,再到第一位有姓名记载的画家曹不兴,最后到“出水”般的线描技法、“落墨为蝇”般的写实画技,不是仅仅学习怎么用笔、怎么勾线和染色就能领悟到艺术内涵。王维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宽用画向世人展示北方山水独有的气势磅礴,倪瓒用画抒发胸中逸气,这些都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述历史故事与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再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进行展示。在技法教学的部分,教师可以亲自进行范画展示,让学生在学山水画时感受气势磅礴,学习人物画时感受线描犹如“出水”般活灵活现,学习花鸟画时体会如何做到画中有诗意。让学生在学习国画技法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国画的艺术精髓。

(二)高校要优化教学体系和课时安排

教学体系和课时安排不合理会影响教学质量。近些年教育体系强调要注重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比如对于学校的课时分配进行评价,让有想法的教师和学生帮助学校进行教学体系和课时分配的优化。就国画课程而言,讲和练要相辅相成。比如在安排合理的临摹课时,模仿是对传统绘画的初步理解,看其形,领悟其意,方能真正体会到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创意观念和技法;也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课下进行消化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之余用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

(三)教师要重视国画赏析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包含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就是对事物美的特征及其意义的发现、感受、认识等,国画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于国画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国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创作出具有美的特征的作品。高校培养的不是用毛笔画画的机器人,而是符合新时代、有血有肉、有审美能力、有思想的人。因此,应该提高国画赏析课在课时分配中的占比,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画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四)根据学科特点,形成跨学科交流的教学体系

国画历史悠久,从单一的线条画发展至今,有不少的画家在丰富画面的过程中进行过尝试。张彦远说过“书画同体”,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陆探微的“一笔画”画法,这些理论的提出都说明了国画和书法自古就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如今的国画教学中不应该将二者割裂开。在提倡跨学科交流的背景下,除了篆刻和书法外,文学、历史等也跟国画有着关联,书法和篆刻等有关联学科的加入会使国画课程更丰富,更有活力,也能给教师带来启发,形成自己的品牌课。分析国画课程的主次内容,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不盲目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形成跨学科交流的教学体系,丰富国画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虽然部分院校美术类专业中既开设国画专业,也有书法专业、篆刻专业,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教各的,并未有适当结合,这不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也不利于国画专业的学生去体会国画的运笔和书法运笔的异同之处。高校美术生拥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绘画基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国画的同时,了解相关的书法、篆刻等知识。在国画教学中加入书法和篆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画艺术,学习我国的传统艺术,也能为学生创作时丰富画面做好铺垫。

四、结语

随着艺术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实,高校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实践中的问题。高校国画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核心素养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国画作品赏析课和技法实践课都要兼顾,教学系统和课时安排要合理,以全面推动国画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画本身所独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也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变革,不仅要在绘画手法、审美、材料方面给予应有的重点講解,同时也要向学生渗透中国的民族特色,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感受到中国画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5]。这种成长不仅是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是形成了艺术审美,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美术学习和创作中。学生的成长也会形成对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正向反馈,使教师认识到学生自主参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有力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宝伟.新形势下高校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研究:评《国画教学》[J].高教探索,2020(1):139.

[2]尹少淳.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12):32-38.

[3]陈超.对新时期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10-112.

[4]王广忻.对新时期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2022(26):189-192.

[5]莫世峰.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2(4):143-145.

作者简介:

孙梦媛,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张思凯(通讯作者),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美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画美育教学改革
国画《鲦鱼》
国画《鲿》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国画欣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