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2024-01-18陆岚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开发,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灵感与文化资源,阐述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点,以此为基础探讨二者融合发展的现实价值,提出相关部门引导、加强包装宣传、数字化技术赋能保护等发展路径,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门,推动二者的协同、长远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湘南村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湘教通[2019]353号-19A467)研究成果。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发展,用创意驱动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新时代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的新思维、新方向。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探索融合发展路径,能够增加产业内涵,同时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道路,从而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

现实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多种创新手段将深厚的文化元素与市场商品相结合,并组织实施一系列文化商业活动,以现代化、市场化的方式满足社会大众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价值商品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愈发深化,这一产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在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各代人民的传承,被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实物和场所。其特征显著,具体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表达、传递风土人情的主要方式,比如手工艺术技能、民族语言、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礼仪性活动等,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第二,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文化信息,形成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世代传承的必要性,故被称为“活遗产”。第三,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形式。包括口头语言、行为做法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内部传播、演绎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同时与历史交叉演进。截至2021年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

有效路径

(一)以相关部门引导为抓手,实施资源整合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时,应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引领与统筹作用,立足全局角度规划、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保护中开发、应用。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应从辖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现状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适度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完善二者前期的融合规划方案,比如奖励机制、政策等,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权威保障。在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注重分类融合与资源整合。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以保护、弘扬为主,其中不乏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适合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因此,为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二者融合发展速度,相关部门应秉持动态保护原则,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为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规律、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新时代的资源形式、整合方式日益丰富,相关部门可以集中力量,采用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式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用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和队伍,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相关基础的建立。借助高素质人才,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并逐渐发展为产业园,进一步提高资源整合水平[2]。

(二)基于文化内涵加强保护包装,明确角色定位

面对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其发展活力,同时将这一活力带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借助人们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人们对此类文创产品的认同感。其中势必涉及时代特色,使得此类产品也具有一定时代感,这对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时,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出发,合理包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避免出现仅在表面上的融合发展,同时明确角色定位,进而提升其开发利用价值,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民族品质和精神内核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发展方向。

1.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整体性保护

在融合建设过程中,需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因而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态场景和语境,若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场景语境的保留,将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甚至逐渐失去这一文化的生存基础。因此,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业产业的融合发展道路时,应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特质,避免其在产业化、现代化的过度包装下失去文化价值。针对这一发展需求,可以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的融合发展道路,借助文化创意产品,将其作为承载、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载体,为其传承、弘扬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避免融合发展举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核造成破坏。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这一融合发展道路时,应明确其主要受众群体是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还是电商的发展,均改变了大多数人生活、购物形的式。因此,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时,应注重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得目标群体画像,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创意设计,实现对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下,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推动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

2.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媒体展示

為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相关部门与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通过良好合作关系的构建,让非物质文化切实走入群众视野,并重新融入日常生活,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品漂浮在半空中,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地方部门可与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合作,举办相关展览、演出等活动,依托多种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展开,扩大活动影响范围。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两微一端”等将活动场景传播出去,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添光加彩,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该情况下,可以把握热度,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市场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现代文化产品,使非遗类文化创意产品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逐渐在经常性文化消费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科技发展赋能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历史的各个时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无论是手工艺还是部分文化内涵,似乎都与工业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格格不入,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难点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之一,需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支撑。另外,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运行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因此,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再创意、再创造路径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数字化[3]。

1.基于数字化保护完善数据库建设

数字化技术以数字采集、存储、处理、传播为主,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作中,可在保护的基础上转换、再现、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通过新的视角了解与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用新的保存方式,开发、利用方式均得到有效优化。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传承发展的文化土壤,借助这一方法,能够给更多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产业融合路径。因此,为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融合发展工作的顺利展开,应注重多种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比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立体建模、AI、VR等,根据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数字库,并全面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传播、服务等管理领域,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及搭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断增加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

2.文化与科技协同应用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还应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文化创意与生产制作等多个环节,比如设计生产、展陈传播、消费终端等,实现科学技术的全过程发展赋能,以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产业开发。同时,利用新媒体、多媒体等手段打造具有当地非遗元素的文化娱乐产品或活动,比如媒体艺术节、影像作品线上展览、声光电组合装置艺术等,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化发展活力,同时优化文化创意产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尤其是产业服务方面,将VR、AR、MR、AI、体感科技、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应用到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中,优化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交互体验,借助虚拟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场景,增强文化创意项目的沉浸感与体验感[4]。

(四)借助乡村文旅发展非遗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时,也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的重要地位,进而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乡村文旅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如,可立足于当地非遗特色建设“文创小镇”,以“文化及其活态传承、创新利用”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作为小镇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逐渐完善乡村小镇的功能体系,比如文化、旅游等。在整合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的文化创业产业时,应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炼,比如平面、广告、产品、服装、建筑、数字媒体等设计,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具有新风格、新内涵与新样式。例如我国的“青瓷小镇”,通过现代化设计力量的结合,结合传统书画开发创意青瓷。另外,还可以扩展设计非遗艺术融合物,增强其数字娱乐性与物质实用性。随着文化创意服务与产品的增多,着手打造或合作文化创意品牌,其间仍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内生要素,依托于小镇的特色非遗资源,以品质优良、特色突出、外形美观和内涵丰富推动打造小镇的非遗文化创意品牌,借助市场发展机制实现服务、产品的消费与共享。比如,当地可搭建特色非遗服务或产品的体验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在非遗创作及传播中的参与度,逐渐打响品牌,提升非遗小镇整体品牌形象的同时,扩大其品牌影响范围。如浙江义乌佛堂镇,就整合了当地的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一条街,催生了大量手工艺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基地等,衍生出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浙江艺雕小镇以具有地域特征的黄杨木雕等参与文化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通过与其他非遗品牌、文化创意品牌相结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扩大自身文创影响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5]。

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这一融合发展道路时,应以“乡村能人”为基础,发挥乡村内生秩序控制力量,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同时,强化文化产业的带动力量。同时,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不断夯实乡村文化产业链基础,提供开放合作的文化空间,并面向社会降低准入门槛,实现社会资本的顺利注入,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以某地区为例,当地以绵竹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成立年画基地,改变了当地小作坊的生产形式。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逐步成立了三彩画舫和乡风画舫等年画产销企业,在实现乡村非遗创新性开发的同时,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新时代,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出发,坚持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整合应用多种现代化技术,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引领、统筹与扶持作用,结合乡村文旅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以此推动二者协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吴军明,刘培峰,等.传统工艺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云鹏为例[J].陶瓷学报,2023(2):382-388.

[2]胡娟,金声琅,姚李忠,等.文旅融合下徽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2(6):13-16.

[3]李红飞,李杉杉,慈福义.区域文化生态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2(2):157-164.

[4]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性:理论分析与实践启示[J].四川戏剧,2020(12):37-40.

[5]王文章.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J].艺术百家,2020(4):4-7,14.

作者简介:

陆岚,硕士,湘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