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024-01-18蓝定香白佩玉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

蓝定香 白佩玉

作者简介:蓝定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白佩玉(通信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業、高技术产业。

摘 要:基于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2012—2021年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的相关数据,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发现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总体波动较大;内部城市之间协同效应较弱,产业结构单一且规模较小;“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远不及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成渝地区有三点启示:扩大高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化程度;打破区域内各城市间高技术产业的“壁垒”,实现一体化发展;增加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资金有效供给,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关键词: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2-0128-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2.009

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支撑。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能否协同发展,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加快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两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和战略发展地位的地区,它们的高技术产业在“三链”协同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进行深入比较研究,能够找到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其“三链”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技术“产业强链”发展。

一、两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比较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而长三角地区则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引擎,两个地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有一定基础,但又各具特点。

(一)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特点及发展的优劣势

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注重打造特色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和资本,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该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上游核心技术与研发环节是成渝地区较优势的环节,主要布点于成都,研发行业涵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1];中游制造环节的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来源于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生产制造与装备主要分布在重庆地区,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等生产制造环节;下游企业通过重庆地区的市场推广、物流运输等,实现最终销售[2]。

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涵盖多个领域且相互关联,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就重点领域看,成都有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和数字动漫等优势产业;重庆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同时,成渝地区拥有众多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生态圈[3-4]。当然,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劣势,如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低、高技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成规模及高效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弱、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等[5]。

(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特点及发展的优劣势

长三角地区得益于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已形成复杂而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涵盖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项相互交叉融合的领域[6],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同时,该地区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及国外的高质量人才和资本,为高技术产业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也促进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发展[7]。

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先天的地理优势、早期的改革开放,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产业基础。这些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8]。同时,该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具备了高技术全产业链的优势,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6]。但是,该地区由于产业发展速度快、产业密集度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突出,这给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国内外技术发展迅速,导致对高技术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激烈,供需不对等局势加剧[9]。

二、两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基于“三链”协同度的比较

在高技术产业“三链”的协同发展中,理论机理的准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入理解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创新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创新和生产等,进而提升整个高技术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在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方面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特色和潜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的理论机理

高技术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创新驱动力强,同时还需要具备更高的创新意识、国际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因此,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不同于普通产业“三链”的协同。后者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链为推动力,资金链发挥作用后要求资金回流,形成资金链闭环。而前者是以创新链为核心、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发挥保障作用过程中可能面临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不强调资金回流,不一定形成资金链闭环。

1.“三链”协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是顺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战略需要,也是有效强化我国制造业韧性、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一方面,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的角度来看,“三链”协同是高技术产业在数字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和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随着高技术企业在价值链上不断深化分工,企业内置的服务部门已逐渐不能满足其关于创新管理、技术咨询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需求,迫切需要从外界获取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技术和知识服务[10]。高技术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扮演研发的角色,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的环节[11],如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环节;中游企业是高技术产业研发成果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以及品牌塑造等环节实现批量化、商业化转化,是产业链中企业协同聚集的核心区;下游企业通过市场推广、物流运输等,实现最终销售。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三链”互绕、协同互动、相互支撑、强化“三链”协同发展,才能防止在加大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中投入资金时脱离产业链的实际需求[12-13],避免一味追求在高技术产业各环节投入巨额资金而忽略实际市场和企业的需求[14],最终造成“高技术产业空心化”,导致高技术产业缺乏发展活力,削弱其韧性,制约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以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核心、资金链为保障构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机制

首先,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来看,产业链凭借资源集聚和驱动优势,支撑创新链有序运转和优化升级[15]。创新链是指研发、设计、试制、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之间的关系链,它是产品创新的源动力。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高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创新是重要手段之一[16-17]。因此,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创新链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创新链依附着产业链,产业链的各个节点都可能爆发出新的创新点,衍生出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创新。另一方面,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创新需求来源于产业链,通过创新活动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赋能产业链价值增值,进而提升整体产业链的价值水平[18]。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韧性,因此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从高技术产业的资金链与产业链协同来看,资金链是产业链和创新链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19]。第一个是采购环节:资金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保持资金充足和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后续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第二个是生产环节:生产需要开展多个环节,生产线和设备的投资、工厂租赁、工人的薪资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营[20]。第三个是加工和制造环节:通常是对原材料的二次加工或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多个加工工序,在这个环节中资金用于加工设备的购置、人员工资等方面。第四个是物流环节: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会影响到仓储和运输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成品的及时制造和交付。第五个是销售和市场环节:包括产品销售和市场宣传,产品推广、广告费用、销售人员的薪资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资金对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充足的资金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结果,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1]。

再次,从高技术产业的资金链与创新链协同来看,创新链通过资金链的作用,将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在生产、加工和制作环节实现价值转化,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零部件或产品进行研发、改造或创新,最终达到产业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22]。资金链助力创新链实现某一项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23],为人才、技术、设备、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最终完成高技术产业中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进程[24-25]。

通过上述“三链”协同运行,最终形成“三链”互绕、相互支撑的协同机制(图1)。

(二)协同度的模型及指标构建

本文借鉴王玉冬[20]测算高技术产业双链协同度及孙琴[26]等测算集成电路产业“三链”协同度的方法,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协同度是通过序参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的动态分析,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子系统协同度的变化测度的结果。因此,“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三链”指标体系,确定序参量,并计算各指标权重;

第二步,计算序参量有序度;

第三步,计算由序参量组成的子系统的有序度;

第四步,测度“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

1.“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本文中,“三链”复合系统包括创新链S1、产业链S2、资金链S3三个子系统,而子系统由若干序参量组成,即xj=(xj1,xj2,…,xjn)。其中j=1,2,3,n≥2,βji≤xji≤αji,i∈[1,n]。βji和αji分别为序参量分量xji的下限和上限。βji的取值由子系统Sk的第j个要素的最小值向下浮动5%确定,αji的取值由子系统Sk的第j个要素的最大值向上浮动5%确定。

uj(xji)=■,i∈[1,l]■,i∈[l+1,n] (1)

在上式中,xj1,…,xjl表示的序参量,其取值与其序参量有序度成正比;xj,l+1,…,xjn表示的序参量,其取值与其序参量有序度成反比,uj(xji)表示根据xji计算出的子系统有序度。

本文利用线性加权法集成各子系统Sj的有序度,各子系统Sj的有序度测算公式为:

uj (xj)=∑■■λi μj(xji),λi≥0,∑■■λi=1 (2)

由子系统有序度测算公式可知uj(xj)∈[0,1]

“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根据两时刻间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化来测算,设初始时刻t0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xj),在复合系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时刻t1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xj),则“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System Synergy Degree,SSD)的测算公式为:

SSD=θ3■|u■■(xj)-u■■ (xj)| (3)

其中,θ=■,j=1,2,3。

由公式(3)可知,协同度的提高重点取决于各系统有序度的共同提高,如果有些系统有序度提升很快,其他系统有序度提升很慢,复合系统协同度会比各系统同步提升的要低。因此,复合系统协同度不仅要求各系统的发展,更要求各系统协同发展。

2.指标体系设计

(1)指標说明

当今的产业竞争已经转化为产业链竞争,产业链指标体系必须包含产业链自身协同度和竞争力因素。本文结合学界已有对“两链”和“三链”的实证研究来设计本研究的指标体系。

一是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高技术产业主导产业规模、就业贡献率、固定资产增速、贸易总额占比、集群化等角度来构建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

主导产业规模:主导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高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可以从主体上反映高技术产业链的综合实力。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衡量。

就业贡献率:反映的是高技术产业投入的人才要素。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越多表示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之比进行衡量。

固定资产增速:反映该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的速度,该速度增长越快意味着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发展越快。

贸易总额占比:反映一个国家在科技研究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技术产业贸易总额占比较高,意味着该国家在设备、资金等方面有深厚的资源支撑,具备生产高端制造产品的能力,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进行衡量。

集群化:反映产业链的韧性水平。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越高,其产业链承担风险冲击和快速复原的能力越强。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和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两个指标共同衡量。

二是创新链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研发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环节。

研发生产环节:研发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决定创新链优劣的关键因素。用R&D人员人均高技术新产品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数、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创新链的研发生产能力。

成果转化环节:用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率、知识产权获取率、高技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创新链的成果转化效率。其中,知识产权获取率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比值进行衡量,高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率指标采用高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与R&D经费比值进行衡量。

三是资金链评价指标体系。资金链是支撑创新链稳固运行的保障,不同的创新环节需要相应匹配的资金供给才能正常运营。为了体现资金对创新的支持作用,可按照资金的不同来源构建资金链指标体系。

高技术产业资金链的增值能力:根据数据可得性和高技术产业资金主要来源特点,该指标用高技术产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和营收利润率衡量。

资金的供应能力:用金融机构数与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占比衡量。

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资助程度: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与地方财政支持占比衡量。

开发新产品投入资金:展示了高技术产业资金链对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衡量。

固定资产投资:展示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水平和活力,该指标用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衡量。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以及科技部和各省(市)的相关公开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部分指标的缺失值利用插值法进行填补。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最终获得了“三链”评价指标体系19个序参量2012—2021年的数据,并用熵值法测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其中,权重占比较大的序参量有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地方财政支出、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增速和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数五个指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了数据间的量纲差异。根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及公式(1)(2)(3)可计算出序参量有序度、子系统有序度、“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见表2。

3.实证结果分析

(1)两大区域“三链”子系统有序度分析

将数据代入公式(1)、(2),得到2012—2021年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表2)。在此基础上,以2012年的有序度为基准年,进一步通过公式(3)获得“三链”协同度(图2—图4)。

就产业链有序度而言,如表2可知,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链有序度位于0.174~0.243之间,波动式增长,涨幅39.7%,其中2021年涨幅最大。其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序参量有序度显著提高,增强了高技术产业链的韧性。同时,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密集、产业链完整及多元化。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链有序度从2012年的0.105,增长到2021年的0.232,呈快速上升态势,2018年反超全国水平。其原因是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链的6个序参量有序度均同步上升,且高技术产业链中的高技术产业贸易总额占比序参量有序度增长幅度最大,以致成渝地区2020年产业链有序度迅速增长。全国高技术产业链有序度位于0.160~0.191之间,增长19.4%,2020年出现短暂回落。

就创新链有序度而言,随着时间变化,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链有序度的差距在不断加大。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链子系统有序度遥遥领先于成渝地区和全国水平,位于0.122~0.314之间。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高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率和知识产权获取率3个序参量有序度显著提高,创新链的研发生产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激发了创新链的发展活力,因此长三角地区呈直线式快速增长。而成渝地区创新链有序度呈“N”型上升的趋势,创新链有序度与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水平呈现断层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R&D经费、R&D人员数量及科研成果转化率远远不及长三角地区。

就资金链有序度而言,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资金链有序度与全国水平不相上下、位于长三角地区之下,表明成渝地区在高技术产业资金投入方面与全国水平近似,但与长三角地区仍有差距。成渝地区的资金链有序度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主要是由于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净利润增长率和销售净利率较低,导致其资金链的资金增值能力低于长三角地区,因此高技术产业资金链的发展除了重视政府的资金资助,高技术产业的资金链增长能力和科技成果商业化轉化也十分重要。

(2)两大区域“三链”协同度比较分析

一是长三角地区。由图2可知,从2013年到2021年,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出整体波动的趋势,但其协同度一直处于高水平阶段。这表明该地区内各省(市)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协同效应强,在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完整的高技术产业网络,促进区域内整体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了高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并且,该区域内的高技术产业通过高度的协同效应,使得不同高技术行业及高技术企业之间可以优化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绿色发展,降低成本,提供该产业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流入。该地区的紧密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其高技术产业形成大规模、高效益集群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城市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联系强,资源流动高效、便捷。

二是成渝地区。由图2可知,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较为复杂。从数据来看,2013年至2014年,其协同发展指数呈现出微弱的增长趋势,在2016年至2017年快速回落,之后再次有所回升。然而,总体看,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这可能与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有关。2013年、2014年、2017年、2018年皆出现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为负的情况,表明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流通不畅,区域内的两个核心城市缺乏合作和协同创新,没有有效实现高技术产业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互补,同时该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两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步。该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相对较低。在产业结构方面,该地区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产业,其高技术产业结构不及长三角地区的多元化。由于地理位置,成渝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远不及长三角地区。

(2)区域内部比较分析

从图3可明显看出,江苏省的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在2013年至2021年,与长三角地区其他三省(市)呈断层现象,2013年至2017年呈直线式增长,2019年至2021年呈指数增长态势。上海市在2013年至2019年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二,2019年后被浙江省反超。其原因是在2019年后浙江省進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以中兴通讯、新华三集团为代表,发展良好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同时浙江省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税支持、科研经费补助、创新基金等,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安徽省虽然在长三角地区中排名末位,但是与上海市、浙江省的差距不大,近年来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长三角地区的各省(市)整体都呈平稳、相似的增长态势,表明该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协同效应显著、发展态势良好。

从图4可知,重庆一直呈缓慢增长态势,成都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重庆于2015年反超成都后一直位列第一。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因此相比成都具有更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并且重庆的矿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该区域内高技术产业供应链的需求,而成都高技术产业链上游所需的特种金属、稀土元素等原材料多来源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矿土资源及国际市场。成都高技术产业结构与重庆相比较为单一,主要以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子技术、航空航天产业为主;而重庆的高技术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重点包含汽车制造、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制造等,因此重庆高技术产业的协同效应更加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注重“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一体化协同发展,若仅单链或双链发展会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协同效应。本文通过选取2012—2021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及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两大区域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的差异,以期为实现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强链”和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供建设性建议。

(一)结论

综合上述实证分析,有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一直处于高水平发展态势,而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发展态势波动较大。

第二,长三角地区内部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增长态势平稳且相似,区域内部各省(市)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协同效应强,高技术产业结构多元且完整,发展态势良好;成渝地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高技术产业协同效应较弱,其产业结构单一且产业规模较小。

第三,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链”与“资金链”与长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其原因主要是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R&D经费、R&D人员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及对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等远远不及长三角地区。

(二)启示

1.扩大高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化程度

长三角地区拥有大量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高技术企业,并汇集在相应的产业园区,这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领域深耕。这种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一批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因此,高技术产业链中的主导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是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协同的最大影响因素。成渝地区应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及其链主企业,带动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和恢复能力较慢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推动高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2.打破区域内各城市间高技术产业的“壁垒”,实现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内各省(市)之间的高技术产业的要素流动高效、便捷。同时,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整体高技术产业的效益,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研发速度。并且,一体化发展促使了长三角地区进行合理的高技术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性发展,实现了高技术产业的互联互通。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化效益显著,因此促进了该地区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增强了产业链的完整性。成都和重庆之间应加强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创新合作、要素流动,合力构建高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3.增加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资金有效供给,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和科研经费较少,是影响其研发成果数量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原因,也直接制约其后续的成果产业化转化的能力。而由于其高技术产业的资金增值能力弱,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程度。因此,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政策资助力度尤为重要。该地区的政府可通达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和奖励力度、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助力企业成果产业化转化等措施,将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三链”之间的协同程度,推动成渝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奇锋,徐霞,杨彩琳,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4):54-61.

[2]  史安娜,夏文灏.长江经济带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5):85-92.

[3]  曾莉,李霞.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时空演化分布与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23(16):132-145.

[4]  龚勤林,宋明蔚,韩腾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水平测度及空间联系网络演化研究[J].软科学,2022(5):28-37.

[5]  孟卫军,林刚,刘名武.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J].西部论坛,2021(3):82-96.

[6]  徐丹,于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考察[J].软科学,2021(10):1-8.

[7]  徐丹,于渤.空间溢出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城市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介效应与时空异质性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3(2):15-29.

[8]  王海花,王莹,李雅洁,等.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共享投入的三阶段网络DEA模型[J].华东经济管理,2022(8):26-33.

[9]  杜建国,李影.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5):167-175.

[10]  张忠俊,郭晓旭.金融集聚、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J].金融与经济,2020(10):74-82.

[11]  曲昳.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22(2):111-118.

[12]  李健,高鹏程,谢衡.产业协同集聚、人力资本流动与高技术产业创新[J].统计与决策,2023(2):179-184.

[13]  LI Y, DAWEI W, JI Y, et al. On the Internal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Operating System of Beijing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Chain: Evidence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J]. Sustainability,2023,15(3):1904.

[14]  王德辉,杜明泽,于卓熙.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1):55-66.

[15]  金成国,黄伟新,李燕清.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创新产出探析——基于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7):16-19.

[16]  龙瑜清,汤晓军.双循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发展影响因素及应对思路[J].国际贸易,2021(12):50-59.

[17]  CAO S,FENG F,CHEN W, et al. Does market competition promot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20,32(4):429-442.

[18]  耿德強,王龙.专利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研究[J].知识产权,2022(4):112-126.

[19]  黄海清,魏航.我国高技术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1):123-130.

[20]  王玉冬,张博,武川,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测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23):63-68.

[21]  黄青萍.基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12):119-122.

[22]  张杰.中国全面转向全产业链政策的重大价值、关键内涵与实施途径研究[J].学海,2023(1):82-93.

[23]  王玉冬,刘雪蕾,李思泓.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机理综述[J].财会通讯,2021(12):19-23+48.

[24]  黄海清,魏航.我国高技术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1):123-130.

[25]  欧光军,李桢,石琴,等.基于KRV耦合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生态建构路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4-133.

[26]  孙琴,刘戒骄.集成电路产业“三链”融合协同发展——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3(7):63-7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hains" cooperation degree

Lan Dingxiang  Bai Peiyu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15)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on chain and capital chain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from 2012 to 2021, a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re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three chain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are as follows: the overall fluctuation is large; The synergies between the inner cities are weak,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ingle and small in scale. The synergy between "innovation chain" and "capital chain" is far less than tha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three enlightenments for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expanding the scale and number of high-tech leading industries and enhancing the degree of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 Break the "barriers" of high-tech industry among cities in the region to achiev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e will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funds for the innovation chai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igh-tech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区域专业化及空间变化过程分析
中国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雾霾长效治理:建立面向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