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个必须坚持”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

2024-01-18张健应婉娟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张健 应婉娟

作者简介:张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应婉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其中的“六个必须坚持”,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坚持自信自立体现马克思主義民族性;坚持守正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坚持系统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坚持胸怀天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性,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力量源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百年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研究”(22XDJ006)。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2-0071-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淬炼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信从容,焕发出勃勃生机,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和历史积淀,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六个必须坚持”既从中国实践升华而来又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从“六个必须坚持”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有助于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作为马克思主义忠诚信奉者的中国共产党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这样凝练的语言准确概括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自“六个必须坚持”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六个必须坚持”思想内涵的研究,张雷声、成龙等阐释“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2],从历史、理论、现实三方面深入考察其逻辑体系[3];张峰从“两个结合”的独特视野下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4]。第二,对“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基础的研究,陈锡喜等阐释“六个必须坚持”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涵[5]。在此基础上,杨振闻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必须坚持”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6]。第三,对“六个必须坚持”价值意蕴的研究,于春玲、曾孟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供了方法论指导[7];黄明理、周泊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对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等有重要意义[8];赵义良、张明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义[9]、创新性发展[10]。以上研究成果为未来这一论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也需要从“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底蕴、历史经验、实践要求入手来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以期为“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做一些有益补充。

二、人民至上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奠定情感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9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最广大基层劳动者谋幸福、谋福利的学说。与以前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理论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即欧洲垄断资本主义前期,资产阶级追求私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11]407,劳动人民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和独立性。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社会化,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劳资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立场上,科学分析造成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最终发现剩余价值生产这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打破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来谋求绝大多数人幸福。但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作为主体的人去努力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287。这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11]385。工人阶级不仅仅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相联系,而且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所以拥有最坚定、最彻底的革命意志,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凝聚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拿起人民主体性这个批判的武器,通过暴力革命这一物质性力量,才能赢得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寻求解放的道路,渗透着人民情怀,让全世界无产者和劳动人民能够“从情感上认同理论崇高的价值追求,在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中接受信仰感召”[13]。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始终站在最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最大限度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实践。

(二)党群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鱼水深情、同甘共苦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锻造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加强根据地建设,最终砸碎了束缚在农民身上的枷锁,结束了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奴役的歷史,让人民真正翻身当家作主,并以此奠定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圆梦“耕者有其田”,依靠人民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国内外重重危机,将“三反”运动与党风整治相结合,在和平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汇集民智民力,引领广大人民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改革一切束缚先进生产力和群众创造力的体制机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控疫情抗大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14],加强党群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挖掘深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领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经济“蛋糕”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在政治建设领域,坚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文化建设领域,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在社会民生领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民生建设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经济“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在国家安全领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和基石,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生存发展。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铭记于心,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并将其上升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从而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真挚情感赢得人民支持。

三、自信自立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培育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19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的灵魂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信自立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气质,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中国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性。

(一)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民族性。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提供具体发展道路,这种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5]这明确告诫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切忌囫囵吞枣学习马克思主义,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而食“经”不化。“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376由于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历史文化传统的多样性等原因,这就造成世界各国走向人类解放道路的起点不同,各民族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形式等都存在着不同。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外在表现千差万别,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丰富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各民族国家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实质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正如20世纪初,列宁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以及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多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一国胜利论”不是要推翻马克思主义“共同胜利论”,而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东欧剧变之后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不同程度地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转向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各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各民族和国家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等都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实现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构建过程中积极奉献民族智慧。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立足各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尊重考虑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特殊性,使得自身以民族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立足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清醒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自觉把握国情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曾说,“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科学研判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研究摸清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清醒认识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中国革命同农民阶级的关系,将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同中国革命的出路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落后农业大国的实际,科学判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始由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仅用20多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开拓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力更生,坚决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17],科学判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清楚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统一,成功开辟并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着眼解决新时代的实际问题,以高屋建瓴的全局视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篇布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始终能在事关民族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坚决同党内党外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确保了党的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三)中国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基点

坚持世情国情党情的有机统一是准确分析我国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前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察觉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指明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为及时调整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方略提供了基本依据。从世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大国博弈和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开放世界市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问题凸显,但是逆全球化思潮也在上升,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全球治理赤字,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要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立足现实国情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国情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在我国焕发蓬勃生机活力。从党情来看,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还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新征程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长期存在,党的建设“老难题”与“新难题”相互交织,各类风险考验的发生都有可能产生叠加效应。新时代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方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阻碍。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立足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新特征、新趋势,坚定四个自信,既学习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既尊重他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又坚定不移走好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必将以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守正创新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赋予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自我革新的开放体系。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守正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则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保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高度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一)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革命性。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11]376 恩格斯作为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没有在自己的理论上故步自封,而是根据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发展。这恰恰是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生动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第1卷的跋文里面经典而深刻地指明:“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的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8]22辩证法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只是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也是批判性、革命性的辩证逻辑的过程,即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自我革命的本质是自我扬弃,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建构一种“批判的哲学”“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也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就是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运动中、暂时性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一定时期进步性的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弊端,从客观规律性上深刻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不仅仅批判人类所创造各种思想理论或事物,而且还把批判的武器指向自己,反对把自己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认为实践和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把自己的理论置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坚持在实践中通过自我否定来实现自我革新,从而保持自身伟力来引领时代。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称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始终坚持把批判、否定、革命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坚决反对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真理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打破“城市中心论”,把革命力量转移到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而出台了事关中国命运前途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大胆探索、敢闯敢干,提出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并用和平赎买的办法进行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使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进而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共渡难关,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思想,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二者对立的教条化认识,鲜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通过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进而我们党带领人民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新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战略定力,以敢为人先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走“老路”和“邪路”,在“两个结合”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根据新的实践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并提出新思路、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國人民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认识论,以坚守正道、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解决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伟大实践。

(三)与时俱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

与时俱进就是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发展基础上,对时代课题的认识因时而新,科学概括并深刻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5-26的重大时代课题。第一个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道路之问”,关乎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指导思想层面阐述了“十个明确”的基本内容,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从行动纲领层面阐述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揭示实现新目标、新任务的具体实践。这些重要思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刻回答“道路之问”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升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第二个时代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强国之问”,关乎奋斗目标。党中央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心任务,提出各领域各方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坚持本国理念和制度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超越西方制度框架下的传统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范式。这条路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些重要思想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强国之问”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三个时代课题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强党之问”,关乎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自觉坚持好、维护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管党治党一刻不松懈,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这些重要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深刻回答了“强党之问”,提高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思想指引。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决破除旧观念的束缚,必将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伟大的社会变革。

五、问题导向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标注着力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0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直观表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行动指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运动原理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牢牢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

(一)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向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实践性。在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502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相比,改造世界更为高级。认识世界只不过是归结过去和现实,而改造世界则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走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有根本区别,空想共产主义虽然看到了私有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没能找到科学的方式消灭私有制,没能找到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其构建理想社会仅仅停留于认识层面。马克思批判旧哲学是学院里的学问,只强调哲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存在,不清楚哲学的实践意义,始终轻视实践、脱离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懂得哲学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自觉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框架的设想,不是从形而上学的宇宙体系中推演出来的“应当”,即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0]14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强大思想武器,不能只停留在“批判的武器”上,而必须转化为“武器的批判”,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一方面用于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通过革命实践改造世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奠基石,坚持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重要牵引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准确认识和科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规律支配着其他矛盾转换规律,决定整个社会发展趋势。”[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共产党系统分析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性质、地位等,明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首要革命问题,深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明确指出“近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19]4,进而衍生出近代中国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反帝的民族革命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据此制定正确方针政策路线,开展了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接过国民党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直至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之后,党敏锐察觉并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11,其实质就是落后经济基础与先进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审视和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回归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精炼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17,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释放和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正確分析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指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24,这一重大论断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一系列战略性部署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三)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讳言斗争,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新趋势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前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最新概括,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宏观把握我国不同区域、不同领域整体发展状态,指明了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社会生产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相互制约,进而制约着整体发展水平,必须要在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在社会需求方面,人民需求趋向全面化、多样化,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而言,这就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实践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聚焦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与期盼,补齐民生短板,满足人民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除了抓住牵引全局的“牛鼻子”即社会主要矛盾之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清楚看到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新老问题和新旧矛盾亟待解决,对此党内党外也忧心忡忡。“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22],在严峻斗争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消极应对、任其发展,而是迎难而上、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积极寻求破解之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奇迹的精神密码”[23],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征程上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和各种错杂交织的矛盾,只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握斗争方向和主动权,掌握斗争方法,增强斗争本领,持之以恒在斗争中解决矛盾,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作为着力点与突破点,必将用斗争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中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六、系统观念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提供思想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1]20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维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一)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科学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整体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8]10-11。“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24]这里表明社会有机体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层次严密的有机系统;第二,任何社会有机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第三,社会有机体的内部要素都从属并服务于这个整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运用系统思维研究人类社会的典范,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科学分析,深层次解剖了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资本运动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多环节,从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自然界也是一个系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5]这阐明了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而事物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就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必须要注重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去看问题,自觉摒弃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零散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在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中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使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最优目标。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提供了用科学思维审视客观事物的基本准则,为揭示历史发展逻辑、把握治国理政规律指明了方向。

(二)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科学方法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指导实践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整体出发来分析时局变化,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再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统筹好不同阶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主次关系,顺利完成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实现了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观大势、谋全局,《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灵活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调整农轻重比例、平衡工业布局等,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方针,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并提出以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结合,提出要协调沿海内地“两个大局”思想,科学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大关系,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着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系统观念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统筹联动,构建科学思维能力体系,汇聚党政军民学强大合力,这些都无不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思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以“全局谋划一域、一域服务全局”的大局观,积极担当作为,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

(三)大局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格局

大局意识是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事物进行准确研判和科学谋划,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使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发展变化观”[26],牢固树立整体观和全局观,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战略方法,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运用大局观念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坚持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对时代大势的洞察,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增强机遇和忧患意识,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避免目光短浅,从而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加强全局性谋划,推进改革涉及的利益复杂、利益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统筹推进各领域的改革,解决改革发展中难啃的硬骨头,同时培养宏大的全球视野,从全局进行系统谋划,既要立足中国大地,也要放眼全球。加强战略性布局,善于从战略高度解决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中国化现代化。加强整体性推进,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在总体谋划、统筹推进的同时牵住“牛鼻子”,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推动其他领域的工作。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谋划推进工作,用大局意识去干事创业、观察和处理重大时代问题,必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七、胸怀天下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凝聚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1]21马克思主义以世界历史视野关注人类命运前途,具有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胸怀天下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格局气度,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

(一)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开放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把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克服并超越剥削阶级自私性和狭隘性,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释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1]4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地继承、吸收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世界各地交往日益密切,人类社会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民族历史也逐渐走向世界历史。在马克思看来,从具有民族、地域局限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共产主义事业具有了世界历史性意义。同理,“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27],无产阶级获得自身彻底的解放,就必须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斗争对抗整个资本主义的绞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0]66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联合起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作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53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的新世界中,国家和阶级自行消亡,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每个人真正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奴役和压迫,获得了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毕生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坚持国际联合建立无产阶级国际统一战线,以世界性思维方式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为人类打开了通向美好社会的大门。

(二)国际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崇高境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类发展作贡献、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目标和崇高理想,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同时积极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响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号召,支持和声援被压迫人民与民族争取解放斗争,为捍卫世界正义、人类的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秉持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进行抗美援朝的正义之战并付出了巨大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对外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以及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进步力量形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推动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破除思想桎梏,以“我们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使命担当,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提出并践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统筹国内发展和世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同世界的良性互动中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秉持国际主义精神与“和合”理念,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智慧凝练,“极具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28],符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根本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和共同体理论,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从“根本上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局限性视野”[29],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出大党大国国际担当。当前大国博弈复杂化加剧、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正确历史观、世界观,坚决同“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开展有策略的伟大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促合作、谋共赢,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要凝聚全人类的价值共识,培育世界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积极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其得到全世界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增强全人类对和平、正义、自由等理念的高度认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要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构建相互尊重、持久和平的政治共同体,坚决摒弃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消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推动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共商共建、对话协商的安全共同体,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构建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充分释放世界经济活力,助力重振全球发展事业;构建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共同体,以尊重、平等、交流的态度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摒弃意识形态争论,以文明对话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构建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凝聚全球环境治理的合力,携手各国共建美好地球家园。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持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深厚的天下情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推动人类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张雷声,李梦云.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20-26+203.

[3]  成龙.“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J].求索,2023(4):25-33.

[4]  张峰.“两个结合”视野下的“六个必须坚持”[J].湖南社会科学,2023(2):9-15.

[5]  陈锡喜,王继承.“六个坚持”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及其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3(3):12-18.

[6]  杨振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坚持”[J].毛泽东研究,2023(1):13-23.

[7]  于春玲,曾孟.“六个坚持”的出场语境、理论逻辑与价值导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7.

[8]  黄明理,周泊然.坚持“六个坚持”的重要意义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5-11+146.

[9]  赵义良.从三重维度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3(3):6-7.

[10]  张明.“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觀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3):5-14.

[11]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俞科,梁玉春.以情感建构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同:价值意蕴、逻辑理路、实践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3(7):106-123.

[14]  敬官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与时代进路[J].重庆社会科学,2022(9):51-65.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1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3.

[1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  李正图.科学揭示和掌握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规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98-111.

[22]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研究(下)[J].中共党史研究,2023(2):5-21.

[23]  樊锐.新征程上必须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6):30-32.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0.

[26]  蒲清平,漆钰,向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J].重庆社会科学,2023(6):6-16.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8]  吴凯.以“三大倡议”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境界[J].探索,2023(4):1-14.

[29]  赵勇,张飞.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J].探索,2019(2):5-13.

Grasping the Source of Power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ization from the "Six Musts"

Zhang Jian  Ying Wanjuan

(President's Officeof Chongq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Chinese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Six Musts" throughout it is permeated with Marxist position and viewpoint methods. Adhering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reflects the people of Marxism; adhering to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reflects the nationality of Marxism; adhere to innovation reflects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Marxism; adhering to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reflects the practicality of Marxism;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 reflect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 adhere to the mind of the world reflects the openness of Marxism. The "Six Musts" embody the inheritance of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highlights the value and unique cha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and Marxism in the 21 st century, and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ix Musts;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urce of Stre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