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导向下的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实践
2024-01-18窦会娟朱宝安温雯静李新伟付陈增孙连海
窦会娟,朱宝安,温雯静,李新伟,付陈增,孙连海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职业教育“四位一体”全新育人模式——岗课赛证融通。此后,岗课赛证融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基层临床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员,微生物学检验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应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这一特定临床岗位。近几年,课程团队在岗课赛证融通导向下,从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岗课赛证的内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设计开发课程须对接生产实际以及岗位需求,同时要积极开发模块化和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是对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总体设计。目前,岗课赛证融通成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岗”指岗位要求与人才需求[1],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课”即课程与课堂[2],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基本单元;“赛”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技能竞赛,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3];“证”则指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是职业能力的检验。岗课赛证是以“课”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将“岗”“赛”“证”要素融入“课”,实现4 个要素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以课岗融通、课赛融通和课证融通的方式推动课堂革命。课岗融通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课赛融通强调课程与竞赛项目和竞赛标准的融通对接,通过各级各类比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促进院校交流。课证融通是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课程中融通相关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与要求,保障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路径的畅通[4]。通过“岗”“课”“赛”“证”4 要素的有机融合,综合施教,有助于破解传统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能力与岗位匹配度不高、技能水平与技能大赛要求存在差距、证书考试内容与常规教学融入不足的难题。
2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分析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临床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微生物检验技术也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高质量的微生物检验报告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及病原微生物种类,还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微生物检验技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人员这一特定临床岗位。近年来,为加强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建设,同行院校纷纷进行了课程改革。如马桂芳等[5]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化教学实践与探索;代海兵等[6]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自主创新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自主性;贺惠将“检验助理”教学模式引入微生物学检验实训教学中[7]。这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都只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某一方面进行改革。本课程团队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实践,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全面开展教学改革。
3 教学改革与实施
3.1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岗课赛证融通育人
课程团队深入医院检验科,充分调研微生物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以微生物检验岗位需求定位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项目化教学,以真实检验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开展微生物检验的能力。通过课证融合,对接行业标准及行业证书,调整课程内容和标准,解析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技能,融入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师)和核酸检测采样员考试相关考点,采取课程与考试相对接模式,实现课程学习与证书考核的无缝对接。通过课赛融合,在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将实践教学与大赛训练相结合,将教学考核标准与大赛评分标准相结合,以大赛结果检验学习效果。
3.1.1 对接岗位任务,重构教学框架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直接对接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检验师这一特定岗位,通过调研、分析该岗位的职责及任务,按照检验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微生物学检验分为细菌学检验、真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三大模块。(1)细菌学检验模块,按照临床检验标本常见类型设计了4 个教学项目,即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痰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及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2)真菌学检验模块,根据常见感染真菌的类型,设计浅表真菌检验和深部感染真菌检验两个项目。(3)病毒学检验模块,按照临床病毒检验的项目,设计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检验、消化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检验、肝炎病毒的检验、逆转录病毒的检验、疱疹病毒的检验、虫媒病毒的检验6 个教学项目。
根据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即临床标本采集—标本的前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的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发送检验报告,设计教学任务。以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项目为例,共设计7 个教学任务,分别是标本采集与处理、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鉴定、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细菌的药敏试验及细菌的检验结果报告(见图1)。
图1 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项目教学框架Figure 1 Teaching framework for bacteriological testing projects of blood samples
3.1.2 以赛促课,推动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及其项目设置主要依据职业岗位和行业发展需求,所采用的技术与标准具有引领性和标准性。目前,与高职高专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相关的竞赛主要是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包括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穿脱防护装备两部分内容,其中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又包括四区划线法、革兰染色法、细菌生化反应鉴定试验和血清学鉴定试验(革兰阴性杆菌)4 个实验。教学团队将赛项考核内容分解成技能点,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作为实训教学内容和学生练习的重点,同时将竞赛标准及要求作为试验操作标准,通过具体任务不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充分体现竞赛考核内容与教学任务的逐一对应,实现赛教融合,推动课程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赛项技能点与课程模块及任务对应情况见表1。
表1 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赛项技能点与课程模块对应表Table 1 Corresponding table of skill points and course modules in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college inspection skills competition
3.1.3 以证融课,优化教学资源 职业证书是对职业能力的认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师)资格证书,同时我校于2022年成为本市核酸采样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院校。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师)资格考试大纲,在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中,标本的采集及处理原则、细菌形态学检查、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都是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将这部分作为重点。针对核酸检测采样员证书考试,增加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内容,具体安排在病毒学检验模块任务1“呼吸道感染病毒标本的采集”部分。
3.2 思政贯穿,德技并修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岗位要求,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挖掘凝练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按照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6 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凝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尊重患者、善于沟通,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课程思政主线,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从结合度、关联度、融合度、认同度4 个方面展开。比如细菌学检验模块项目一任务6“细菌的药敏试验”,在结果分析时,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试验中一些非常小的因素都有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造成病人病情延误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医学检验工作者要具备医者仁心、科学进行实验设计和规范进行实验操作的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病人才能拿到正确的检验报告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又如任务1“标本采集与处理”,采集标本时消毒皮肤时间不宜过长,减少止血带压迫时间,抽血最好一针见血,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病人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病人之情。
3.3 智慧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生动课堂
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背景下,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以超星学习通平台和微生物检测3D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主,以微课、动画、小视频、活页式工作手册为辅,依托微生物检验实训中心、智慧教室,形成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突破重难点。
在模块一项目一任务2“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革兰染色)任务中,染色过程中颜色变化看不见,我们采用虚拟仿真系统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任务3“细菌的分离培养”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的分区划线法的原理这个学习难点,我们采用三维动画变抽象为直观;为解决细菌的分离培养中细菌培养时间较长、实验结果不能立即呈现、结果难再现的问题,我们采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充分进行虚拟仿真练习,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考核,强化学生的操作规范。
3.4 实施多主体多维度评价,全面反映学习效果
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增值3 个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实践任务完成及职业素质提升情况,增值评价主要从学生课后参与考取相关资格证、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相关竞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习通平台、学生、教师、行业导师4 个,从学习过程参与度、理论知识掌握度、实践任务完成度、职业素养提升度、综合技能延伸度5 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5 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按照课前线上学生自学、课中线下教师导学、课后线上学生任务拓展为基线,通过课前“试”、课中“导—探—练—评”、课后“拓”开展教学活动。采用问题导入、仿真训练、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小组代表汇报等多种手段,完成对学生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为将竞赛标准操作推广到本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教师团队充分剖析赛项操作环节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如赛项中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考核项目———革兰染色操作,该项目是微生物检验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关键点为细菌染色步骤中的脱色时间的把握和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易错点为无菌操作挑取细菌进行涂片。在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任务开始前,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视频,学生反复观看,为实训教学的标准训练奠定基础。在实训教学环节,教师结合竞赛标准,通过示教详细讲解操作流程和考核关键点。最后,学生分成小组,采用同伴学习方式观摩练习,按照“问题发现—讨论—纠正—完善”的步骤完成实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5.1 课前自学 教师推送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视频,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学生完成预习后提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平台的革兰染色实验练习及实验考核,教师收集信息,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提高了独立思考及团队协作能力,虚拟仿真练习让学生有信心去尝试,为课上实际操作做好了心理准备。
3.5.2 课中导学 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虚拟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总结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进行细菌的革兰染色”,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方法的意义所在。教师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对细菌革兰染色的要求标准,标准化操作示教无菌操作挑取细菌进行涂片及油镜观察,并强调脱色时间,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及对染色操作进行评价和打分,让学生掌握重点的同时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3.5.3 课后拓展 教师安排学生到见习医院进行岗位见习,以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责任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教学改革效果
4.1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主体。通过统计学生学习成果,综合评价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实践效果,为后续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参考。
数据表明,学生理论考试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38%;技能考试通过率为100%,优秀率为51%。超星学习通平台统计数据表明:除个别请病假的学生外,其余学生整个学期均全勤,课中限时练习题学生参与度高达97%,说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生认为课前任务改变了其学习方式,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71%的学生认为小组任务可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98%的学生认为实验操作培养了其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4.2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与竞赛成果
竞赛是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通过课证融通和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学生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2022年,共有997 名学生参加核酸检测采样员考试并全部通过。近3年,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一等奖1 个、二等奖5 个、三等奖3 个、优秀奖1 个。
5 结语
岗课赛证融通的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套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检验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融什么、怎么融、什么时间融、融的效果怎样”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课程在“四度”(结合度、关联度、融合度、认同度)引领下,从课程思政案例的选取、思政案例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在哪个教学环节实施思政、思政实施效果4 个方面进行设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创新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通过过程性、结果性、增值性3 维度评价体系,利用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软件等信息化平台收集学习全过程数据,按照预定的加权标准进行汇总,全面、精准反映学生成长轨迹。教师根据成长超越模型计算奖励附加分,确定每次教学任务中学生的成绩,及时发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优化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查看成长档案,关注个体增值,通过对比分析进行自我提升。
在课后拓展环节,除健康板报、社区健康科普宣传、医院见习等活动外,教师团队还应设计拓展活动,探索多元化途径,发挥好社团及兴趣小组的作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及临床实践,提升临床检验和宣传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