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教学的价值审视、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2024-01-18许晓琴钱红军

四川体育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素养

张 鑫,许晓琴,钱红军

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教学的价值审视、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张 鑫,许晓琴,钱红军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无锡,214405。

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与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中介,如何才能让核心素养转入体育项目教学中,就需要将核心素养的要求指向体育教学。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教学观察、实践探索等研究方法,对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教学的价值进行审视,并对其在现实教学中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安全5个方面的具体实践操作,以期促进学校武术核心素质教育改革,深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学校武术;核心素养;技击教学;身心共育;价值审视

“核心素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化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有利抓手,指向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旨培养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党的十九大以来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多项指导文件中指出: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3],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与落实。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已逾百年,普遍停留在动作标准化的操式教学,学与练之间闭锁在有形招势之中,缺席开放性的“技击”对抗教学,割裂其背后的思维、文化、品格等教育内涵,导致其核心素质教育成效不尽人意。审视近邻日本2008版《体育学习指导要领》课程内容中明确,“武道”剑道、相扑、柔道等技击项目为必修课程[4],使武道技击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成为共育精神品格、思维、文化的提升阶梯。诸多报道显示:日本的青少年具有极其顽强的意志力,典型的精神强悍的民族[5],所取得的成效值得借鉴与思考。为此,本文拟对武术技击教学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审视,提出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希冀为我国学校武术核心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对武术技击教学概念进行界定

“技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于搏斗的武术[6];《夜行宗谱》中记载:“所谓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7]。杨建营(2010)认为:“技击即人运用一定的技术动作去打”[8]。刘文武(2015)认为:“技击是武术攻防的直接对抗形式”[9]。姚建军等(2006)指出:“技击是用来与敌人搏斗的熟练的身体活动能力,只有进行搏斗的过程,才能成为技击”[10]。可见,武术“技击”以身体技艺为基础,运用在实战对抗中的攻防搏斗。

技击作为武术的主体命脉,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摄入、囊括诸多文化精髓,譬如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点到为止”的仁爱思想,以及“不偏不倚”追求适宜的中庸思想;道家“后发制人”顺势而为的规律法则;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文化思想的嵌入实现了技击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构成了锻炼行道、练以成人[11]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同时,技击不仅局限于打之能力高低的外显,在打之能力追求的过程中捆绑着体能、技能、战能、智能、心理、意志、胆气、勇敢等的综合体[12],构成了一种聚合多维的教育价值。

2 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融入教学的价值审视

2.1 以乐趣增体验

宋代陈颐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前提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武术技击中蕴含的斗争因素,乃激发学生学练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可通过武术技击对抗的开放性参与增强课堂活跃度,提高互动次数,促进其观察与思考、合作与交流、认知与体验、评价与反思,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兴趣。此外,武术技击对抗中学生直面对手的招式进攻,其胜败皆取决于自身,蕴含挫折与自信、胆怯与勇敢、优柔与果断等多重对立性情感体验,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身心调整能力,达到精神育化之效。

2.2 以体质强体魄

武术以身体运动为前提的技击表现形式,其能力的高低与身体素质的强弱关联密切,在攻防对抗的招式变化中若身体不能运行自如,其招法必不能通畅。在瞬息万变的攻防对抗中要借助于身体运动,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迅速、连贯、准确的操控着身体的反应、灵敏、速度、力量、平衡等身体素质能力,以追求动如脱兔、动转若猴等运动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实现强健体魄之效。

2.3 以锤炼促意志

拳语“一日不练十日空”,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是习武之关键,它铸就练习者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之意志品质。而欲习得武术之打的真谛,唯有在技击对抗中生成,对抗过程中每一招式的归真,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痛觉刺激,以及遇到劲敌的心理素质反应等,使学生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炼中挑战自我。武术技击融入学校教育中可有效弥补学生所缺失的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天之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铿锵品质。

2.4 以参与健人格

(1)武勇之胆。武术谚语“一胆二力三功夫”,无胆技难施也。在武术较技中“胆”与勇敢、自信、果断等关联密切,具精神压制、祛除恐惧,占据心理优势,可震慑对手制其招式发挥,胆者增其信心与勇敢,提高敏锐预判、果断应招,敏捷制胜。即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之体现,利于学生铸胆、育勇、增信等核心素养。

(2)克己修身。武术较技中讲究“向善守度、为仁由己”等仁爱思想特质,指导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即学艺、必试敌”对抗中的身体碰撞,是培育学生忍耐克己的独特优势;再者,胜败输赢乃其常态,败者以恼怒为耻,胜者以高傲自大为耻,谦虚求学、取长补短,方为进步之动力。武术技击由外在“制人”到内在“制已”,折射出“武以德立,以德修身”的育人价值。

(3)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诸多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武侠之士,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等人的爱国思想与行为,被武术人所崇敬与效仿的精神楷模,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情感纽带“尚武精神”。以武术技击本质,唤醒学生内心深层的“英雄”梦,践行英雄标榜(如心存仁爱、维系正义等),培育其民族化人格精神。

2.5 以身健育心智

武术文化核心思维源于技击,技击囊括众多文化哲理指导具体实践操作方法。武术技击中含“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进与退”等对立化阴阳辩证表现,以身体灵活转换调整应敌招式;在对敌较技中,如动攻静守、避实就虚、攻守兼备之法;在对敌心较中,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观敌之眼目、料招于心等与敌周旋。形成武术“练有定规,用无定法”之谚语,其技、理、法之间相互联系、转化,实现其战术思维的无定之用法,培养学生身体之智,俱旁通之道,可达以身观身之效。

3 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教学的现实困境

3.1 学习主体期待的冲突

审视当前我国各类型学校武术教学,普遍以“动作”操式教学方式,不讲技击方法,不讲攻防含义[13],加以动作之高、难、美、新的评价标准,其教学只能侧重于技术动作掌握的顺序出发,如: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法套路,学生被局限于学会模仿和反复练习之间的机械式学习状态,学习的意义因完成考试而终止。技击中对抗性因子的缺席,学生难以接触到切身技艺和情感体验,使之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有研究对学生希望开设的武术课程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选择武术防身术91.28%[14]。可见,技击乃牵引着许多学生喜欢武术之关键。

3.2 技击教学体系的割裂

武术由基本功、动作招势、拆招、喂招、实战所组成的外在形体技术结构,融合理法的整合式传递,培育武术的主体性思维,以实现“形下之器育形上之道”的教育目标,而现行学校武术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割裂,其价值成效难以释放。据研究方法,得出:(1)我国各类型非专业学校的武术教学,其教学内容基本无实质性变化,如“五步拳”在小学乃至大学中依然反复出现,教学内容上的进阶性层次,根本无从谈起。(2)武术教学“打与练”的割裂,唯“动作”操式和技击缺席的教学现状,阻断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阶梯,背离了武术从身体到身心的培育目标。(3)武术技术与理法的割裂,教学中缺失与技术相匹配的理论支撑(如三节、四梢、十二型、六合等),学生得其形而不知其意,停留于拳架“浅尝辄止”的技术层面。

3.3 技击教学安全的冲突

学校体育是突破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武术技击的多维价值则是其有效着力点。目前多数学校体育基于安全利益冲突,为确保学生安全健康第一,在学校决策层面禁锢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同时,安全风险责任致使一线教师在教学执行中畏惧,其结果导致体育课中无负荷、无强度、无难度的“三无”现状。长期以往、恶性循环,学生体质多年呈持续下降态势,精神品质匮乏者不乏其数。特别对于中小学而言,本文对无锡惠山金桥实验学校、无锡新苑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以及体育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对于武术教学中是否有技击内容的问题,均表示没有;究其因,认为技击内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害怕学生受伤。基于安全顾虑,学校武术技击教育的实践途径难以实现,其教化之功能发挥只能是空中楼阁。

3.4 武术技击偏见的冲突

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偏颇,将武术之“打”等于“暴力”的观点,实则对武术的实质性误解。“暴力”是人类的天性,即固定本能(攻击性)之一[12],当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旦积压生成,刺激人的生理唤醒状态则攻击性行为发生[15]。有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员、普通学生比较,在内隐、外显自控力上均无差异,同样具有较强的内隐自控力,可以有效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16]。据此,武术本身并非是诱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因素,而是与不同学生自身的内隐自控能力的强弱相关。相反,通过武术技击对坚韧意志品质的锤炼,以及合理释放内隐的攻击性因素,缓解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可有效抑制与消减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核心素养下武术技击教学的对策建议

4.1 教学理念:身心共育

王芗斋《拳道中枢》中指出:“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行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17];折射出武术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武术招势的“练”是实现技击“打”的载体,而打则是培育学生身心素养的关键,指向“打练合一”“知行合一”的整体观,以达身心共育。

4.2 教学内容:精简重合

学校武术以动作操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其所授动作的繁难导致学生陷入无限循环的学练之间,学生兴趣呈现出断崖式下降。提出,去繁难化以精简动作教学,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与理解,着重对单势动作的运行路线、轨迹、攻防特点等进行教授。在此基础上,重合武术技击教学,围绕“单势”动作进行拆招、喂招、实战的技术结构程序,突出技击本质,强化技击过程中的教育外延,形成层次性、进阶性的整体性教学。

4.3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

武术“打练合一”是实现其“为什么练”“怎样去练”“练的目的”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由技入道的最佳载体。笔者通过以“单势—对招—解析—实战”的课堂实践教学:(1)以单势动作为主,突出技击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掌握其动作的运行路线、轨迹、攻防等特点;(2)以“攻与防”不同情景变化(如兼攻兼防、抢先进攻、防守反击、连续攻防等)进行拆招、喂招、解招的对抗性练习,激发学练兴趣过程中培养其动作运行的稳定性、节奏、准确、发力等身感体验;(3)针对攻与防不同情境变化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探究、提示、情境等),引导提问、合作探究、答疑解惑;(4)增设技击实战环节,使技、理、法建立相互联系、转化,使学生有效理解何为拦截、缠绕、引进落空、沾连粘随等攻防技法要领,以及避实就虚、顺势而为等智巧取胜的战术思维,实战过程中强调“仁爱”的尺度把握,主要体现在“礼、度、轻、点”的实际操作。据教学观察(表情变化、参与度、活跃度)、学生评价、学习情况等多方面检验,此方法突出武术技击趣味性、实用性,学生乐此不疲的接受学习,对所学动作的掌握程度、攻防原则和技击应用,均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4.4 教学模式:混合共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身体实践为载体,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武术教学,往往忽视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可对即将学习的技术动作建立认知概念,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究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武术教学中上节课教下节课忘的常态现象,对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困扰,导致“复习”环节的课时比重增加,加之新授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枯燥性,必然会弱化学生兴趣。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为防止遗忘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复习,这对于体育课的课程时间安排而言,则难以有效实现。

上述,武术教学中“预习”“复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困境,提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结合线下教学设计与研发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如录播教学、章节理论、互动交流、签到、主题讨论、资料共享、作业布置、考试、教学评价等),融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理论+实践”,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共同实现武术教学的新型育人模式。

4.5 教学安全:技击载体

(1)教师导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具备预判风险、分析风险因素、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①首先,教师充分把握武术动作的攻防性特征,预判学生在使用某一动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予以技术性指导防守或制约;②从练习者的年龄、体态、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对抗调控;③教师对武术技击教学内容与组织方法进行合理设计与实施,及其加强对学生安全管理监控;④培养学生对应变突发情况的预判与自我保护能力。

(2)安全设备。是对抗性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安全保护,在科技发达的今时,对于研发保障人身安全的防护设备,已不再是难以突破的技术问题,如电子护具通过技术击打到接触感面,根据识别力值与计算得分[18]。在武术技击教学中选用安全、可靠、轻便的安全护具器材,以及备齐场地安全垫等相关辅助性保护设备,可有效降低安全性隐患,提高技击的攻防应用效果。此外,对于学校设备资源欠缺问题,可依托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等校外机构合作,采取一体化模式有效解决。

(3)规则限制。“规则”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安全防护。武术技击的产生必然受制于武德,即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两者互为依存,故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作为规范、约束习武者行为的道德准则,表现为内在结构稳定的思想性育化。为此,从武术语境中挖掘武德的教化内涵,如“击而止寸”“艺高不压人、功硬不欺人”等仁爱思想的引导,并结合具体实践操作层面,如礼仪与行为评价、击打力度与速度制约、禁击部位与时间限制等相结合,构建激励与约束并行的规则体系,运用规则变化使学生在限制中进行斗智斗勇的博弈,生成“自省修身”“规之以礼”的育人教化。

5 结 语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领下,从武术技击维度剖析其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以身体之实践育化从身体到精神之素养健康和谐发展。提出:(1)教学理念,“打练合一”“知行合一”的整体观,明确目标教学,以达身心共育;(2)教学内容,以“单势”动作的技术结构程序,突出技击过程中的教育外延,形成层次性、进阶性的整体教学;(3)教学方法,围绕“为什么练”“怎样去练”“练的目的”的逻辑路线实施教学;(4)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解决身体实践类课程,部分教学环节缺失的问题困境;(5)教学安全,以教师为导向的安全风险预防,以武德内涵为导向结合实践操作制定“规则”多举并施,消解安全之虑等途径合力解决,学校武术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得以价值生成与实现。

[1] 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2] 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

[4] 殷荣宾,蔡 赓,季 浏.中英美日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比较[J].体育学刊,2018,25(03):110~115.

[5] 杨建营,黄康辉.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立足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01):106~11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 李忠京.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对抗模式的异化与回归[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02):65~68.

[8] 杨建营.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的深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66~69.

[9] 刘文武.武术基本理论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03):20~29.

[10] 姚建军,刘宇峰,尹天安,等.技击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55~57.

[11] 戴国斌,刘祖辉,周 延.“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中国求道传统的武术文化实践[J].体育科学,2020,40(02):24~31.

[12] 刘文武.三论武术之打[J].体育科学,2017,37(07):90~94.

[13] 刘文武,杜 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9):64~68.

[14] 张 璐. 苏州市姑苏区直属初中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7.

[15] 陈 青.论攻击性与武术的非技击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06):698~701.

[16] 宋玉红.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D].聊城大学,2007.

[17] 谢永广.王芗斋武学核心思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8] 陈 思. Daedo与KP&P电子护具下跆拳道技战术运用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The Values and Difficulties of Wushu Attacking Skill Education and Advices from a Core Quality Perspective

ZHANG Xin, XU Xiaoqin, QIAN Hongjun

Jiangy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inist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xi Jiangsu, 214405, China.

Cor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purpos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students' learning. How to transfer core literacy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requires the requirement of core literacy to point to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teaching observ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etc., the value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is reviewed,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actual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safety, the actual operation is to realize the core quality education value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schools.

School martial arts; Core literacy; Martial arts teaching; Physical and mental education; Value review

1007―6891(2023)05―011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3.05.24

G852

A

2022-11-10

2022-12-03

江苏省高校哲社课题(2020SJB0450);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2020-JG-TY-01)。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素养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