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竞赛视角下“导学思政”路径研究

2024-01-18王英红

关键词:导学导师竞赛

王英红,潘 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2)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尚存在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覆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将有碍于服务于人民与社会的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因此,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与空间,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学科竞赛”作为研究生“导学思政”新场域,不仅能够有效延展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更有助于实现新时代导师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互动的新实践模式创新,将成为推动高校“导学思政”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1 “导学思政”的内涵与要义

“导学思政”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环节,使导师和研究生两者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展开沉浸式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凝聚共识和价值认同[2].“导学思政”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方式,有利于导师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生的思想观点与价值理念的变化.同时,“导学思政”更加深入地贯彻了“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场域,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导学思政”具有以下三点核心要义: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导师对研究生的品德培养应以“导学思政”为切入点.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在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中,教育学生守好诚信的学术守则,树立专研与敬业的学术态度,端正学术动机,以立志服务国家富强为学术追求的理想,自觉地投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强化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担当[3,4].

(2)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依靠导师个体是不够的,还需要校内所有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参与和配合.“导学思政”突破传统式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与导师之间各自为营、彼此割裂的状态,强调全员育人.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并为导师的导学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拓宽导学互动渠道.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场域不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还可以拓展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非课堂及实践环节的互动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提升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也有利于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高质展开.导师通过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从多角度、多渠道向研究生传授学术知识的同时,也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2 学科竞赛促进“导学思政”的创新探索

“导学思政”作为新时代实现导师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互动的新实践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其发展模式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和探索空间.学科竞赛是当今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平台,利用学科竞赛促进对“导学思政”模式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竞赛是以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为目的,研究生要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勇于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通过导师引导与团队协作,根据竞赛要求,共同完成符合竞赛要求的项目及作品.目前,我国的学科竞赛覆盖专业范围广泛,竞赛层次较多,给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应用的实践平台,在帮助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引导研究生综合运用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的发展[5].

2.1 学科竞赛促进构建新型“导学”关系

近年来,导师与研究生间矛盾冲突事件频发,社会各界对“导学”关系的讨论也越发激烈.从部分案例中不难看出,“导学”过程中仍存在师生关系不对等的现象.部分导师甚至将研究生当作简单的科研劳动力,从而忽视了研究生的情感需求;师生间交流缺乏,导致“导学”关系功利化;师生间的科研工作从合作互动变成了单方面的任务压力,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也大幅度降低,甚至引发心理健康等问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思政教育”也就无从开展[6].

学科竞赛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观点相互交流、影响与融合,这就需要导师与研究生间保持密切的沟通.频繁的交流使得导师与研究生间的交集拓展到了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多种场景中.非正式的沟通环境与轻松的氛围增多,减轻了师生间因身份的差异而产生的紧张感,更有助于导师与研究生进行积极双向的情感交流.对于研究生而言,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科竞赛项目不再只是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基于自身兴趣对学术不断探索.同时,导师也能够随时了解研究生遇到的困难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予以有效指导和不良情绪的疏导.可见,学科竞赛能够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情感联系,促进二者的双向互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2 学科竞赛促进“导学”与“思政”的互通互融

当前仍存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等导学现象,导致一些研究生在学习中理论脱离实践,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视域狭窄片面;在生活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学术功利心较强,不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相联系.因此,导师应在导学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研究生端正学术思想,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学科竞赛要求研究生面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运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对主办方给出的命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从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而言,研究生在对参赛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时,需要主动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及科技等宏观政策和科技发展现状与方向.团队的项目设计要通过比赛验证自己项目的创新性及社会价值[5].只有这样,才能强化研究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并达到竞赛的宗旨与目的.由此可见,学科竞赛不仅成为指导教师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成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导学”与“思政”的互通互融,有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学科竞赛视角下“导学思政”的具体路径

3.1 完善高校“导学思政”制度

为了促进高校导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应积极从宏观层面做好规划部署,构建“导学思政”体系,完善相关的制度,为高校“导学思政”工作奠定基础.

(1)统筹协调研究生学科竞赛中多元主体的“导学思政”工作.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应围绕参赛研究生这一“核心主角”,调动高校党委组织、各类院系、部门和组织以及研究生专业教师等多方主体.高校党委要把研究生学科竞赛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统一领导学科竞赛中的各级部门,并要求各级部门实质性参与研究生学科竞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注重构建相关制度,对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的不同教师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有效解决“导学思政”工作中出现忽视学科竞赛这一“隐性育人”场域以及相关部门间互相推诿的问题.

(2)制定适宜研究生的“导学思政”方案.不同学科竞赛的竞赛目标与竞赛内容各有不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高校应根据研究生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研究生思想实际,并结合不同学科竞赛的要求与特点,从项目选题、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三个环节着手,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选取应遵循“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社会热点”“融合专业知识”和“贴近研究生生活”四大原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参赛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步提高.

(3)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的评审机制.当前对学科竞赛的评审机制较为单一,仅仅从学术科研的角度着手,往往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素养等不同角度的延伸.高校在制定诸如“互联网+”等研究生创业竞赛的评审机制时,应着重强调对参赛团队立项的社会价值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评判标准,大力推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项目及产品,引导研究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以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和共赢的价值观合理进行创业方案策划[7].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科竞赛评审机制,在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使其明白项目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以促进研究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3.2 加强高校“导学思政”的队伍建设

学科竞赛中“导学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高校党委应牢牢掌握学科竞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研究生培养院系以及相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在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配置及队伍建设中,研究生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合作,推动导学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步开展.

(1)发挥高校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高校党委作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织领导和管理主体,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调动各类校级组织和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学科竞赛的各项环节当中,推动“导学思政”模式的创新,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同时,各级党委也应认真对待学科竞赛“导学思政”中师生所反馈的问题,做到早发现与早解决,最大限度释放高校各级党委对高校“导学思政”工作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2)强化研究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立德树人”的理念.在过去长期的学科竞赛指导实践中,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薄弱,忽视了学科竞赛中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要对研究生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高校可以积极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导学思政”专题研讨,通过学科竞赛中“导学思政”工作成果显著的优秀指导教师的经验总结与分享,引导其他指导教师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践行[6].

(3)提升研究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导学思政”的能力.在学科竞赛中开展“导学思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需要指导教师提高自身“导学思政”的能力,言传身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润物无声.一方面,学校需要积极带领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掌握学科竞赛中“导学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工作方法,并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确保指导教师真正学有所得,行而有效[8].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应以贴近研究生实际学习生活为着力点,创新丰富“导学思政”话语体系为突破口,将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同研究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生的内心.

3.3 拓宽“导学思政”互动渠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导学思政”模式的创新要适应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新态势,做到与时俱进,使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

(1)加强“导学思政”信息化建设.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需要信息收集、在线交流和数字学习,建立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并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学科竞赛网站与资源库,便于学生有效利用数字资源和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宏观政策,主动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找到科技成果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创新点[9].运用好网络阵地,通过展示积极正面的案例和举办技术交流论坛和时政交流论坛等,引导研究生潜心研究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到切实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自觉投身国家建设.

(2)推动以“导学思政”为目标的创新实验室建立.创新实验室要坚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科技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从价值、情感、知识和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全过程与全方位的育人实践[10].在学术研究中让研究生了解我国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技术瓶颈,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担当意识.引导研究生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精益求精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结语

“导学思政”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在多元主体协同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科学地融于各类导学场景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的情感联系与价值认同,助力于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竞赛作为现行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导学思政”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生学科竞赛中“导学思政”体系的构建路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导学思政”的制度,统筹协调参与学科竞赛的多元主体的“导学思政”工作,制定适宜的方案,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的评审机制.其次,要加强“导学思政”的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提升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导学思政”能力.最后,通过加强“导学思政”信息化建设和推动以“导学思政”为目标的创新实验室建立,拓宽“导学思政”的实施渠道.只有这样,学科竞赛不仅能成为研究生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塑造的值得尝试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竞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我看竞赛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创新思维竞赛(3)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