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背景下的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探析

2024-01-18于得江逯克胜

关键词:体育项目青海全民

于得江,逯克胜

(青海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202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理念,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活动的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机制,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带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根基.全民健身事业在实现这一伟大战略构想进程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而全民健身又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青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于具有雄厚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从而全面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1 全民健身背景下的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即区域内民族人口比重较大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丰富.

1.1 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592.39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94.35万,占49.478%.在青海8个州(市)中,除了西宁市、海西州和海东市的人口以汉族为主外,其他5个州的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1].少数民族人数接近全省人口的一半,与全国各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比较,比例位居第三.人口数量和比例上的优势,是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群众基础.全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 .不同民族集中聚居,聚居地之间相隔山高路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同时也保证了项目参加人数的稳定性.

1.2 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青海地域广袤,地貌复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宗教多样,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大的状况.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拥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内容十分丰富,每个民族都有百种乃至近千种民族体育活动项目,丰厚的项目资源,保证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候选基数.

2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支撑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核.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正是响应二十大报告中促进群众体育,加强全民健身,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2,3].

2.1 悠久灿烂的古代民族体育文化

青海的先民们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们在采撷、渔猎和狩猎等活动中,通过奔跑、攀爬、跳跃、投掷、涉水等身体活动获取食物.从新石器末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的漫长时期,虽然大多体育活动的原始性还没有最后完成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但已具有了各民族传统体有的萌芽状态,而一些体育活动完全从劳动过程中分离,成为祭礼仪式中的重要部分,比如舞蹈,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和部分史前岩画就是见证.昆仑神话中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活动的集体记忆.古羌乐舞、“於菟”舞,伴随着古老音符,演绎着羌人文化.从无弋爰剑时,这里“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到赵充国屯田开创青海农耕文化新纪元,青海文化渐渐进入史册.隋唐时期,吐蕃踏马而来,善于培训良马、舞马的吐谷浑东迁北逃,青海处于唐蕃中间战略地带,和战不休中马球、赛马较之蹴鞠更加适合军中训练.北宋唃厮啰青唐立国,百姓喜“秋千戏”,到党项西夏弓马纷争,接着蒙古军灭夏攻金,统一整个青藏高原,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成为以后的世居少数民族.

2.2 丰富多彩的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元明时期,世居民族与多元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儒释道文化、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逐步演绎出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万数,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过不断交融,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的融合与交流产生了多元化的撞击和汇合,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结合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河湟文化、环湖文化、柴达木文化和三江源文化,四个主要地域文化区形成了鲜明的体育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今丰富多彩的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各民族前进的步伐,已从深山老林、湖畔河边、乡镇村寨、大漠草原走向全省乃至中华大地,在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现代,有些项目已走出国门,冲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财富.青海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文化多元性和独特性、地域性和民俗性、多样性和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在多民族文化碰撞和交融中为其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民族传统体育,一定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娱乐性、经济性等特征和优势,成为经常锻炼者的首选,从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成为人们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选择.

3.1 动作简单易学,便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单易学,难易程度易于掌握的,适合各类人群,许多项目在现场就可以很快模仿而参与其中.比如锅庄舞、拉巴牛、民族棋牌等.作为青海人重要的健身方式,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民族体育活动往往是劳作之余的健身活动,以其简易性,保证了经常锻炼的人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依据个人情况从简单至专业,又保证了兴趣的连续性.

3.2 项目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层次健身人群的要求

经常锻炼者不分男女老少,身体状况千差万别.而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同生存环境、文化传统、人的生理、心理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从事赛马、摔跤、举沙袋、拉巴牛,祟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精神;女性可以从事锅庄舞、安召舞、踢毽子,优美细腻,推祟心灵手巧.老青少也都可选择适合自己锻炼项目.

3.3 经济投入低,受场地、器械限制程度小

在青海省体育锻炼项目调查中,“登山”“民族舞蹈”“跳绳、踢毽”“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位于前四.我们可以看出,排序在前的民族传统项目大多不受场地、器械等限制的运动,属于经济低投入运动.而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些不需要运动器械,有的所需设备器械简单,有的可以自制,有的可以因地制宜俯首既得.成本的小投入,降低了经常锻炼者选择项目的门槛,也就保证了经常锻炼人数.

3.4 群众基础深厚,群众参与度、认知度高

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使群众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它、适应它,也使得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知和参与,并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人数接近全省人口一半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一定区域内,对健身项目的认可是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支撑点.

3.5 娱乐性强,参与体验、参与时间适宜

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在人们生产劳动、各民族节庆等期间都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时机,比如藏族雪顿节时赛牦牛、进行民族特色舞蹈等;蒙古族那达慕即译为“游戏、娱乐”,就是为了庆祝丰收而举办的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多的是在参与中愉悦自我,放松自我,增进交流.

4 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农牧区、城市中的发展路径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其特定空间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不同环境下的特征和神韵.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结合全民健身,探讨适合在城乡中发展民族体育运动的路径,旨在为青海少数民族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4.1 结合劳动,传承、开发农牧区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萌发于原始生产劳动,在传统劳动方式、宗教祭祀活动和民族风俗习惯中得到传承.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农牧区生产劳动方式几乎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也就保证了民族传统项目的传承.农牧区所占面积大,人口多,是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萌生和发展的沃土,也是推行全民健身活动重要地区.

4.1.1 生存环境相适应,建立适应生态环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地理环境决定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对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决定作用,大漠赛骆驼、草原骑射、黄河皮筏竞渡,无不保留特定地域条件下一定的生产生活工具与生活方式的烙印.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藏族和蒙古族,平日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多离不开马匹,骑手们在生产劳动中练就了娴熟的骑术,其自然环境和生产劳动孕育出赛马等许多骑术项目,体现了马在生产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土族轮子秋的形成,离不开农业生产中大板车、碌碡、梯子劳动工具;20世纪80年代,撒拉族舞蹈梿枷舞、打猎舞,打墙舞直接来源于劳动方式.因而,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

4.1.2 秉承时代内涵,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应该是理性的、清醒的,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应该与当前青海省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相适应.农村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人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随意改变、扭曲,甚至捏造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破坏体育资源和体育生态,危及后代人的传承,这样民族传统体育就不能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与魅力在于它的深厚文化内涵文化,不认真结合文化内涵,只在外部表征层面随意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一旦人们随处能看到这些伪劣甚至刻意捏造出来的少数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时候,其也不能称之为珍贵和优秀了.

4.2 依托社区,在城市社区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主体在基层,城市的基础在社区,社区体育就会成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领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发的一种形式,也是民族地区在社区范围内,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2.1 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体育项目的健身性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在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的同时,想方设法为人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生成更大意义创造条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的社区体育项目开发,首先是要满足每个人的兴趣、特点、爱好等,居民能各取所需.其次社区体育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以增强居民体质为主要目的,因而开发体育项目必备的健身属性更显得重要.

4.2.2 强化服务功能,提升社会化、专业化能力

开发时应充分考虑社区内居民数量、民族结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科学论证,统筹安排,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4.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参与范围和参与路径

对社区体育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应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本社区的地域条件、人口要素、社会分层及其需求、文化与道德氛围、人际关系状况、社群状况、各类组织状况以及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等现实资源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开发的项目自身特点进行推广.对诸如土族轮子秋、赛马等因各方面原因暂时还不能在社区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以宣传、展示为主,待条件成熟再推向社区.

4.2.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安全健身理念与宣传

目前,关于社区体育研究对象主要偏向成年人,但参与社区体育的实际对象几乎是全年龄段,而且社区居民身体状况千差万别,加上防护安全措施不能切实有效,因而在实际开发中,应注重简单易学、不易受伤等因素.比如,民族舞蹈(锅庄舞、安昭舞等)、拉巴牛、民族棋牌、导引、踢毽子、打陀螺等.

综上所述,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把青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置于建设体育强国宏观战略系统之中,不断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全民健身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向体育强国大步迈进,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青海全民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全民·爱·阅读
大美青海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可持续全民医保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青海“闯关”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