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策略

2024-01-17谢微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2期
关键词:水循环科学素养植物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有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要求,为学生正确思考、探究问题奠定基础。对于需要学生作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圈定“大概范围”,以便学生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光照和水分相同的条件下,相同或不同的植物生长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很清晰地知道问题涉及的内容包括植物、光照量、水分量、生长环境等。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在明确的问题和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学习,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在课程进行中,可以逐渐提出难度适中、富有综合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依次递进的问题:“你在植物角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能描述一下看到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你家里种过哪些植物?植物可以怎样帮助我们?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能让植物健康生长?”教师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式地发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开放式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给出答案,还鼓励他们解释原因,甚至预测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例如,在教学“冰会融化”一课时,教师提出“如果我们把一块冰放在阳光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了“冰会融化”这一答案后,教师继续追问“冰的融化和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就会联想到冰块融化的速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等有关。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模拟问题,增强代入感。例如,在教学“天气”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天气预报主播”,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天气预报图”播报天气,学生需要根据天气预报图描述当前的天气状况、温度、风力等信息。

提问和表达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化理解的关键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设立专门的提问环节或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提出在养蚕宝宝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同时也要肯定学生提问的勇气和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有趣的实验项目,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水的循环”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雨后的水坑是怎么消失的吗?河里的水最后都去哪里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还可以分成小组围绕水循环的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梳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进而结合生活实例和自然现象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恰到好处、科学合理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水循环科学素养植物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