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和谐教学“三部曲”
2024-01-17李勇勇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数学课程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这要求数学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把愉悦和谐作为教学的准则,形成教学的“三部曲”。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要理解学生。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做作业为例,一些学生喜欢和同学对答案,部分教师则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抄袭。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妨多询问学生:“是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通过沟通、交流,学生能真正从心里认识到对答案的坏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当作朋友,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要尊重学生。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然,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尊重学生。同时,教师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三是要信任学生。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非正常现象时,千万不要“一刀切”,不能主观臆断,要细心询问学生,耐心细致地调查,在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纠正错误。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一是让心情变得轻松。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这对学生是一种鼓舞,它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课堂氛围和谐。课堂上,教师带有感情的讲解能让教学更加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二是让幽默走进课堂。幽默常常给人带来欢乐,更是一种智慧。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学生参加游戏、知识竞赛、猜谜语、诗歌朗诵、“做一做”等激发兴趣的活动,使探索的气氛充满整个教室,让学生在“玩”中探索问题。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成功的体验性和实践的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以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为例,对于平行、垂直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处理:先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的特征,再让学生来当一回“数学家”,根据直线的特征给每一条直线起“名字”。这时,学生反响非常热烈,起的名字当然也五花八门。接着,教师请学生对所取的名字进行逐一评价,最终确定线条的名字,“平行”“垂直”的名称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起名过程中,对于“平行”与“垂直”的特征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和谐生动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搭建活动的“舞台”,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其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