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
2024-01-17向成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正逐渐向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朗读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语文朗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近年来,“读故事”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采用。
二年级学生通常处于7至8岁的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语文朗读方面,他们开始从识字阶段过渡到理解和表达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朗读教学需要特别关注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培养他们准确、流畅的朗读能力。读故事教学法能够满足这一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通过讲述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朗读能力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力。
为了有效地利用读故事法指导二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选择与学生年龄相符、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材料;其次,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的预测和讨论中,增强互动性;最后,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文体调整朗读风格。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围绕读故事的核心展开,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预读活动,通过图片、问题或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是共读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并示范朗读技巧;然后是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中的不同部分;最后是复述或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或基于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延伸。
以《风娃娃》这节课为例,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与风相关的铺垫,让学生充分了解风的相关知识。比如,猜谜语: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学生根据这些自然现象的特点,轻松地感知了风的形态。又如,读古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是一年级学过的,作为引学内容既复习了旧知,又与风的特点、形态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复习诵读古诗明白了各种风的特点:能开二月花的是微风,能起千尺浪的是暴风,能让万竿斜的是大风。
笔者还根据风的特点拓展风的词语:根据风的大小可以分成微风、清风、大风、阵风、狂风、台风、暴风、龙卷风等;根据时间地点可以分成春风、秋风、晨风、晚风等。学生还发现不同的季节风的名称也不一样,有学生说:“东风就是春风,因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风筝是春天放的,所以东风就是春风。”
朗读不仅仅是认知活动,同样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朗读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美学价值,而这一过程要求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在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教学中,情感因素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读故事营造共情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感受和表达情感。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朗读表现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读故事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尤其在语音语调和表情达意等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故事引发的情境模拟和情感共鸣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自信心,还提高了他们的文本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到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