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自”经 共创美好生活
2024-01-17余新江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以来,笔者在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校园自主、家庭自理、社会自盈三方面开展学生能力提升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积极促进亲子无碍沟通,有力促进家校社共育,共同构建“双减”视域下的高效高质美好生活。
“121巧招”实现课内课外学习自主
自主管理实行1本手册。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手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助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自我记录。学生自主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如完成作业时间、阅读时间、劳动时间等。自我监督。通过记录、反思、对比,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从而实现生活与学习的自我监督,督促自我成长。自我评价。一周一次总结,一周一次评价,一周一次反思。引导家长进行每周一次总结,加强亲子沟通和对孩子行为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手册记录情况,定期召开班级分享会。学生自由分享本周进步之处与需要改进之处,教师就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和表彰,评出学习进步之星、礼仪之星等,鼓励学生自觉落实行为管理,从“他律 ”走向“自律”,从“自律 ”走向“自主”。
作业管理实行2个题库。建立“问题库”,作业难题大家问。建立作业群,孩子或家长将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文字、图片或小视频的形式分享到群里。建立“答疑库”,作业难题及时答。教师周末在约定好的固定时间登入作业群,对共性问题集中进行线上解答并形成视频上传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对个性问题以文字、图片或小视频的形式进行一对一回复。在学生中征集一批“答疑小能手”,与教师一起参与解答问题。
手机管理实行1纸约定。构筑从心理到行为、从学生到家长再到班级的立体管理系统,让学生认识到手机需要监管,让家长明白如何实施监管,让班级做到有效监管,使手机监管真正落到实处。制定班级手机管理规定,确保有规可依。面向全班,征集学生对于手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发动学生思考手机管理妙招,将初稿发至各小组进行讨论,汇总后再经班委会讨论,二次修改后成文张榜,督促学生自觉履行规定。拟定家庭手机公约,确保有约可循。召开班会和家长会,请手机监管做得好的家长发言,分享经验,让家长达成手机在家监管可行的普遍共识。请学生集体拟写家庭成员手机使用公约初稿,在会议上与家长一起讨论并形成个性化的手机公约,由学生带回家中,家庭成员亲笔签名后在家中醒目处张贴,共同提醒,互相监督。班主任提供“手机仓库”存手机,确保有地可放。学生确需携带手机上学的,必须由家长向班主任申请,进班时交由班主任存放到指定位置,离校时取出。教师提供免费电话,确保有人可找。学生确实有手机使用需求时,可联系教师借用电话。
“2张清单”实现家庭生活劳动自理
家校联动发布劳动清单。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班集体劳动实践,比如大扫除、书柜清理和收纳、板报布置、编织活动等。班级结合节气,以烹饪为主题,定期开展家庭劳动日活动,端午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立冬包饺子……教师发布任务,家长在家指导孩子完成任务。家长引导孩子在家自己打扫房间卫生,自觉分担家务劳动。学生通过班内固定劳动实践,提升自理能力,又在家长的引导下,围绕老师规定的家庭劳动实践任务展开劳动。其中,家长充当起学生自理的导师,在指引、监督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陪伴孩子、促进交流。
“银芽”互学晒出“幸福清单”。考虑到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家庭教育重担落到祖辈身上且学校面临师资不足、拓展项目场地受限、外聘教师经费不足的实际,笔者基于意愿摸底的基础上,整合学生家庭中有才艺的祖辈,组建“银芽互学联盟”,开展课堂互动,充分发挥老年人文化知识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时间精力丰富的优势,丰盈课后服务内容,更新育人模式。面向家长和学生征集影响家校共育的问题与困惑,比如兴趣爱好培养、教育方式方法、陪伴模式等,了解他们心中的真问题、真需求。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整合、分类,再从“银芽互学联盟”中筛选出与之匹配的成员在课后服务时间进校授课。
一方面,“银芽互学联盟”共同开展红色宣讲、技能培训、生活体验、研学实践等活动;另一方面,整合课堂内外优质劳育资源,祖辈在家指导孩子进行美食制作、洗碗拖地、缝衣叠被、种植采摘等家务劳动,祖辈进校讲述劳技知识、脱贫故事等,孩子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在家教自己的祖辈使用导航、语音搜索、网购、拍短视频以及自己在学校社团学习到的书法、扎染、拓印等技能。
“3个动词”实现社会实践活动自盈
“干”出来的社会责任。挖掘资源,协同各方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教育、反电诈宣传教育、防溺水宣传教育、学雷锋为留守老人送温暖、创文创卫洁城、文明交通劝导等,让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在点滴小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巩固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自觉提升个人素养。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小手拉大手”提升家庭整体文明素养,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试”出来的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活动,加深对不同职业的认知,萌发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思考,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发挥专长,开发潜能,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比如,走进父母单位,走上班级讲台,体验父母职业和教师职业,换位思考,促进理解;实地考察名校,直观感受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奋斗热情;挖掘家长资源,开展图书管理员、维修工、警察、消防员等多岗位交流体验,感知各项工作的难与易,深刻认知职业不分贵贱,无论何种职业,都饱含着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走”出来的爱国热情。结合时事热点和节日主题,开展场馆探访活动。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汀泗北伐纪念馆等,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浓厚爱国热情。“跟着课本去旅行”。旅行在于过程,不一定需要跑多远。结合地方课程、校本教材,鼓励家长带孩子游览刘家桥、潜山、星星竹海等咸宁地方景区,在旅行过程中感受家乡风景和文化沉淀。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研为基础、学为目的、游为载体,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以研促学、以行促知。
念好三“自”经,学习的主体从教师变为学生,家长从发号施令者变为制度的遵守者和监督者,学生从“被照顾者”到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者,不仅实现了亲子陪伴时间和质量双提高,还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可能,缓和了亲子关系,融洽了家校合作,带动班级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向上向好。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