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生动课堂”加快推动教育跨区域优质均衡
2024-01-17何玉丽卢梦玲
近年来,宜昌市猇亭区积极践行数字教育理念,以技术手段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试点数字“生动课堂”建设,始终把是否减负提质、是否可推广、是否可持续作为检验标准,探索实行异地同一课表、跨区域常态共享、优质时时联通、交互融合成长,推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建设信息支撑体系,打造数字教室
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备、安全稳定、经济适用的数字“生动课堂”技术环境与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常态化应用模式。
制定设备配置标准。按照“配置完全一致、角色随时互换”的原则,主班、从班教室的设施设备、空间布局、功能要求实现统一。出台《教育装备指南》,对双屏触控一体机、互动录播主机、自动追踪摄像系统、无感扩声系统、视频显示逻辑模板等进行最优调试,提高学生听课现场感。一期投入230万元,建设了22间数字常态化教室。
确立管理平台要求。以宜昌“数智大脑”平台为底座,共享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宜昌教育云平台资源,建设区域在线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存储、直播授课、互动授课、网络教研、督导巡课等功能,为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搭建多元交互环境。在“同一张课程表”的统领下,利用数字化手段,采取班级“以强带弱”或“以大带小”的形式,建立了集双师联动、师生互动、评价反馈于一体的沉浸式数字化学习场域,实现了同屏书写、随机点名、AI评判、异地课堂活动PK等功能,打破了传统“双师课堂”主从班教师定位固化模式,实现主从班师生任意互动。
铺就双轨成长路径,锻造卓越教师
成立“数字共同体”,建设“网络教研室”,配备“AI教研员”,“线上+线下”双重助力,教师成长搭上数字快车道。
“数字共同体”助力结对成长。按照“以强带弱”或“强强联合”的方式,采取“1+1”或者“1+2”的形式,成立同年级同学科“数字共同体”,按照同一张课表推进教学。教师在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过程中,突破校域限制,实现了最自然、最务实、最高效的捆绑式共同进步。
“AI教研员”实现精准指导。引入“AI询证课堂”,根据平台输出“课堂报告”,全面回顾课堂教学切片,提出AI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中的薄弱环节,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以猇亭区语文学科为例,以前,教研室1名语文教研员承担全区6所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工作;现在,每一位教师都多了一个专属的AI教研员,大大缩短了教师成长所需时间。
打造多样学习场景,培养幸福学生
通过数字化学习场景的打造,在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跳”出教室看自己,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幸福指数”。
数字水平得以提高。对标上海“三个助手”、重庆树人景瑞学校“全方位数字化”等先进理念,“一键式”便捷课堂教学应用、“常态化”智慧学情反馈应用、“自动化”课堂AI分析应用、“综合性”数字资源建设应用等工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信息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
个性成长得以实现。对学生的课堂作答学情进行无感化采集、分析,强化教师提问的精准性,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通过与区内优势学校、省内外先进示范校开展跨区域课堂互动,让农村学校、薄弱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条件向先进看齐;教师也有了更多余力关注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态,从而更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落实分层教学。
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联体内不同校区学生活动按照同样的方案实施,校本课程也实现统一。农村小学的学生通过数字“生动课堂”,享受到了与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和竞技平台。例如区内唯一一所农村小学高家校区406班的8个孩子,和城区中心校实验小学校区405班的45个孩子同上一节课。在课堂上,师生相互提问、一起讨论,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生动有趣,学习真实发生。高家校区的孩子们每天犹如在一个大集体里上课,学习氛围更加浓厚,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建设高品质学校
将信息技术在突破地域限制和实现AI赋能作用方面的优势最大化,促进教育公平。
数字教研打破校际壁垒。充分发挥教联体各成员校优势,建立教联体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快捷便利且富有成效的跨校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数字“生动课堂”效率。通过音视频互动,教联体内三个校区跨校“数字教研”定时、定人、定点开展,实现有主题、有平台、有内容、有互动、有回溯。
同步模式推动课堂重构。打造了支撑数字“生动课堂”的教研模板和教学评价体系,由原先的单人单班模式到多层面的同步课堂模式,课堂建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模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平台赋能优化师资调配。在宜昌市智慧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了不同校区教师的“无障碍”互动交流,提升了跨校区互动教研效率,减少了对优质师资的依赖,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了校际差距。构建新型数字化教师评价模型,根据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教学成果,形成教师素养画像,更加合理地调配师资。
“选择让未来可见。”下一步,我们将在“线上线下一张课程表、课堂教学一张诊断单、互联互通一张雷达图”上加强实践,持续开展区内课堂互动,积极推动跨区互动,打造区外名校优课“直通车”,以数字化助力猇亭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之路蹄疾步稳。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