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的典型经验及启示

2024-01-17付卫东吴悦胡依然王云雪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2期
关键词:联校联体校区

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推进教联体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湖北省将教联体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联合办学,以教联体建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融合型教联体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本部+校区(分校)”的方式,由一所优质学校带动多个校区或分校,实行单一法人制或总负责人制,实现人事、经费、教学、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一体化管理。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管理的壁垒,更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农村及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等方面展现出卓越成效。

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多元协同推进,实现联校共建

联校共建,即融合型教联体依托党建联建、项目共建、平台共建以及品牌共建四大核心机制,致力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该模式不仅促进了校际的深度交流合作,还有效整合了区域内的教育力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性。

比如,浠水县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教联体核心校和成员校统一思想,成立党建联合组、教师交流融合组、教学教研联合组、学生发展融合组、办学条件保障组、办学成效考核评价组、宣传协调组七个工作专班,负责教联体日常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七个融合”。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联体通过整合教学、纪检与行政资源,组建了专门的招生团队和政策解读小组,以实现统一招生管理。这一举措成功地对原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合理分流,形成“一校三区”的新型办学模式,同时确保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5人,有效解决了“大班额”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二)完善管理机制,实现联校共管

联校共管,即融合型教联体统一财务管理、统筹资金分配、教师共管共用和统一建设标准,打破了学校间的传统壁垒,实现教联体教育资源统一配置与共享。这一模式有效缓解了校际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对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崇阳县对融合型教联体的财务和资金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教联体核心校设立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建立“一支笔”的审批制度和专班财务报账制度,统一进行建账管理工作。在教学设施、校舍修建等重点建设方面,融合型教联体统筹安排资金投入,并适度向薄弱学校倾斜。

潜江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将三校区教师“绑在一起”。根据三个校区的发展需求,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平均分配到各个校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打破校区界限,采取一名教学名师分别结对三个校区一名青年教师的“一带三”结对模式,促进了教联体内部教师的优化组合,初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联校共享

联校共享,即通过融合型教联体内部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及教育成果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这一模式利用联合教研、双师课堂、师徒结对以及特色课程互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薄弱学校和成员校的学科教师短缺问题,还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比如,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教联体建立统一的教研活动制度,成立了教联体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和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省级试点的契机,在教联体内部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一年来,累计开展了40多次教研活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率和使用率达到100%。

竹溪县融合型教联体推行教师资源共享,利用“双师课堂”直播间的模式,有效解决薄弱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核心校“双师课堂”直播间的艺术课目前覆盖10所村级学校,受众学生达600余人次,实现了教育资源互补和同步提升。

(四)统筹多方力量,实现联校共治

联校共治,即融合型教联体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家校合作以及统一教学计划,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效管理。这一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还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比如,襄阳市在融合型教联体联校共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方面,通过严格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立了“一套班子引领+分校区执行”的先进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襄阳市各融合型教联体积极组建家委会,鼓励家长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家校社紧密合作的良好生态。

武汉市三角湖小学教联体推行“1+6”的一体化管理模式,“1”指教联体理事会,“6”即教联体六大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质量督导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党群活动中心、服务督导中心。来自四所学校的六位副校级干部担任中心负责人,四校行政干部担任各中心成员,组成六个管理团队,保障教联体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统一评价体系,实现联校共评

联校共评,即融合型教联体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涵盖教联体内教学质量、课程实施及学生表现等多个方面,确保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教联体学校评估的科学性,还通过定期的质量监测和业绩评估,促进了教联体内各校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与持续改进。

比如,宜昌市夷陵区依据《宜昌市夷陵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业绩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经由各校职代会讨论通过,教联体建立了统一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此外,各校区的整体办学质量被纳入教联体学校校长的业绩评价中,以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孝感市孝南区实验小学教联体建立了统一评价机制。一是将教联体各成员校发展情况纳入学校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实行一体化评价。二是对各成员校的发展进行前后对比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学年改进和制定方案的依据。通过考核与评价,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形成利益共享和荣辱与共的良好局面。

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的启示

(一)统一管理架构体系,深化协同治理效能

建立一体管理架构。一方面,构建清晰且高效的管理体系,确保融合型教联体内所有学校在决策过程和执行策略上保持高度一致性。通过设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如教联体理事会,以及职能中心,如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成长发展中心,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限,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推行“教育局—学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以提高管理效率并加快决策速度。

协同制定规章制度。融合型教联体所有学校应共同参与制定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公平性。通过集体讨论来细化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核心学校与成员校之间的关系及权责界限,确保各校区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有效管理。此外,还应设立一个专门的规章委员会或工作组,负责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统一规划共同发展。融合型教联体制定统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确保所有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通过共同的战略规划,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以及时间表,引领所有学校朝着同一个宏伟愿景奋力前行。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力求促进各成员校的均衡、协同发展。

(二)共建智慧网络平台,推进数字赋能增效

促进校际信息化协同建设。融合型教联体内各学校应共同参与多媒体设备和技术的标准化配置工作,以构建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教学、联合教研、学校行政管理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加强校际的交流合作,还能打破地理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校园边界流动,从而推动融合型教联体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打造一体化服务门户。将融合型教联体内所有校区整合至统一的智能平台上,创建一个涵盖教学管理、学生事务处理、家长沟通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等多功能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设计上应注重用户体验,简化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使教师释放更多时间用于教育创新和个性化学习指导。同时,建立全面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信息安全存储与高效访问,为决策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强化技术支持与创新能力。为了确保智慧网络平台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且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需要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和平台开发。鼓励校际的教师合作探索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和虚拟现实实验环境等,激发校园内的创造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全体教职工掌握最新技术手段,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三)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应积极构建省级教育资源云平台,汇集全省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视频、教学课件等,确保这些资源对所有学校开放且易于访问。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平台应设计用户友好的界面和高效的搜索功能,帮助师生快速找到所需的教学材料。此外,为了丰富平台内容,应鼓励优秀教师、教育机构及企业上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通过严格的审核机制保证内容质量。

建立教育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的结对帮扶关系,通过定期交流访问、资源共享和联合教研活动,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施城乡学生互动项目,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或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城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还可以通过远程数字技术,如在线同步课堂和虚拟实验室,使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选派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的同时,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或挂职锻炼,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另外,还应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对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和待遇倾斜,如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先考虑,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四)构建统一评价体系,促进教联体持续发展

建立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清晰、统一的融合型教联体评价指标,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业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发并使用标准化的评价工具,如统一的测试题库、评价量表和问卷,确保不同学校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公平性。此外,还需要定期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评价标准的培训,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强化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构建统一的融合型教联体教育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数据,为评价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反馈报告,帮助教联体全面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同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评价系统,实现自动化的作业批改、考试评分和学习进度跟踪,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评价考核的准确性和效率。

及时反馈并整改。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应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总结教联体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成功做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需要改进的方面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各地在教联体建设中积极探索创新做法和模式,推动教联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湖北省融合型教联体的实践探索,不仅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树立了新标杆。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师资互派、教学共研、质量同评的深度融合机制,湖北省有效打破校际壁垒,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这一模式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优质的学习环境。未来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继续优化融合型教联体模式,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发展路径,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教联体扩优提质的有效路径及考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3ZD013)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联校联体校区
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路径分析——以“联校网教”共同体为例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构建“网络联校+网络教研”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浏阳市召开网络联校工作部署会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鄂博联校制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