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思政课建设如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2024-01-17丁昌爱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教育》“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这一章节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建设如何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强化学习,增强“四个定力”
增强政治定力。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尖锐,虚拟世界学生成长发展风险更加复杂,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肩负育人使命的艰巨性、面对风险挑战的严峻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都应该与学习贯彻落实《论教育》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贯通起来,带着使命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推动“政治定力”在教育系统内形成生动实践。学校上下要深刻认识教育工作的政治定位,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及时转化为思政引领力的现实力量,不断提高党委领导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增强纪律定力。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明纪律,增强定力,前提是学好党纪,知晓党纪的深义,提升对纪律的敬畏。我们要主动投身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主动解决好对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自觉做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带头人, 时刻铭记“初”不可轻犯、“微”不可轻视、“欲”不可轻为;自觉用党纪校正思想坐标,自觉在纪律轨道上干事创业,自觉做到纪律定力不动如山。
增强道德定力。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主渠道的教学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等要求,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体要求。我们要主动增进对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学习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将道德定力纳入终身必修课,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和不良风气诱惑,始终保持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的主观自觉和行动自律。
增强抵腐定力。思想是人的行动先导,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行动就可能一泻千里。思政工作、巡察工作就是从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角度唤醒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从根子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自觉提高政治觉悟,筑牢纪律防线,增强抵腐定力,做到不越“雷池”、不踩“红线”、不破“底线”。
强化落实,完善“四个建立”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之首,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始终、贯穿国家治理始终、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根本要求。
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治过硬是灵魂、是方向。2024年9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做好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要自觉学习好、运用好《论教育》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刻领会“大思政课”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工作方法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明学、履学、督学、问学环环相扣、形成闭环的责任链条,推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建立丰富灵动的课程体系。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守好课堂育人主阵地,坚持以国家课程群为核心的“第一课堂”和以校本课程群、社团课程群、德育课程群、研学课程群、校园文化建设等为支干的“第二课堂”,坚持教材与现实贯通、课堂与生活关联、理论与实际结合,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育人全员覆盖、全学科融合、全过程推进。
建立担当作为的专业队伍。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外引内联聚集优秀思政人才,通过强筋健骨锤炼和赋能专业人才,通过知人善任留住和用好教育人才,实现思政教育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以有效、有为、有方的“满格状态”书写思政课建设新篇章。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建立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英雄人物、退伍军人等承担思政课教学长效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考评机制,以队伍之强夯实教育之强,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以教育之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建立协同育人的治理格局。“立德树人”要求我们牢牢抓住思政工作这条生命线,统筹学校力量、家庭力量、社会力量协同合作,主动激发、整合广阔的社会资源,扩大教育内部治理和社会化治理的范围与程度,提升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关心教育、聚力办好教育的良好局面,共同形成推进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和育人生态。
强化质量,落实“八个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成为引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个相统一”的重要指示,不仅可以解决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可以用于解决“大思政课”建设的问题,可以解决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综合改革创新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教联体赋能思政课建设的问题。
坚持与时代同步。要立足全局观思政,着眼整体谋思政,胸怀世界论思政,做到思政课建设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积极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准确生动地讲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形式多样地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坚持目标导向。要立足办学方向、根本任务、职责职能,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深化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方法、评价等,学会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创新方式方法。要立足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多维度采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小组研学、案例式教学、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形式,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