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守正创新

2024-01-17吴又存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政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路径指向。

守正创新,即在坚守教育之“正”的同时,勇于探索教育之“新”,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肩负着神圣使命,应该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呢?

筑牢根基,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正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唯有守正,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不会犯颠覆性的错误。思政课建设必须守住根本、稳住根基。“守正”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坚守正确的原则和道路,守方向、守立场、守根本,即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在“守正”中保持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永葆初心。

思政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政课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是思政课的本质所在、命脉所在、优势所在。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把握趋势,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篇章。新时代,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建设的主线、课程的主脉和育人的灵魂,教育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站稳立场,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之正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党领导人民实践探索的经验和制度结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就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讲好新时代思政课,就要站稳立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增强动力,创跨学科和跨学段教研之新

创新是守正的动力与发展,唯有创新,才不会故步自封。创新不是舍本逐末,而是在守正的前提下求新求变,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创新赋能,因境而言、因人而发、因势而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创跨学科综合育人之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

适时打破学科的局限,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思政课教师要拓宽教学视野,善于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造更加丰富多彩、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课程集群格局。

创跨学段联合教研之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要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各管一段”“老死不相往来”的窘境,让不同学段“拧成一股绳”,根据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原则,扩大思政研学的“朋友圈”,实施教研活动一体化。构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共同体,搭建相互观课、共同评课等跨学段的集体备课机制,让教师了解其他学段在讲什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跑线”,形成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与时俱进,创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之新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变迁,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触摸时代脉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创教学内容之新。思政课教学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盘活存量,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积极引入时事新闻,使教学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鲜活可感,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随时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和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能有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成果,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培育和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

创方式方法之新。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通过角色扮演、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方式方法,善于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不断增强教学感染力,让思政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为思政课赋能,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实现厚重理论的趣味化传播,让网络成为主流价值的“扩音器”,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力求把“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有意思”,使课堂变成滴灌生命之魂的舞台。上好新时代社会实践大课。思政课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仅止于课堂,更要延伸到社会,把课堂搬到社区街道和农村乡镇等,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红色会议旧址等开展实践教学,创新讲授“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现场教学中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抛开“守正”的创新,是无“根”无“魂”的创新;抛开“创新”的守正,是僵化停滞的守正。守正但不守旧,创新但不妄为。守正,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以守正为思政课筑牢根基,以创新为思政课注入活力。思政课教师要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道”与“术”的高度融合,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从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