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探讨
2024-01-17黄翠银
黄翠银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首要任务是“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为重要。笔者从“新旧课标对话,确定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创设情境,形成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模式;围绕核心素养,运用多样策略展开古诗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低年级;古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而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标明确要求一至六年级背诵的古诗文有75首加课外80首,合计155首,而第一学段占40多首。古诗文的学习不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而且在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中也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新课标中提及古诗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极少,在小学低年级该如何围绕新课标理念,开展古诗文教学?
一、新旧课标对话,确定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对古诗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目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笔者通过比照发现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一是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创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能以综合实践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为他们将来投身社会所需要的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池上》时,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确立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学生热爱古诗,认同中华文化。②语言运用: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偷、采、藏”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朗读、背诵古诗。③思维能力:想象画面。④审美创造: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核心素养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创设情境任务提供了依据。想象的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锻炼出来。小学语文一至十二册每一册都必定会有一个单元以“想象”为单元核心要素。教学描写场景的诗句以想象画面为重点之一,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学情,创设情境,形成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模式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时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读古诗、想画面、角色扮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先创设古诗朗诵比赛、诗配画比赛等情境,按“韵味诵读,积累语言—搭建支架,发挥想象—拓展比较,积累古诗—借助评价,达成目标”的模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静夜思》时,笔者先提出要为《静夜思》制作动画片,现缺一位配音员,谁愿意帮老师的忙?要配音,第一步就是要读准字音。低年级的学生都爱帮老师,就热情投入古诗朗读。各种形式朗读中读出古诗的韵味,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说说这是怎样的月光,怎样的夜?“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最难理解的。引入《秋浦歌》中“何处得秋霜?”读一读、比一比,两句都写“霜”,霜是什么,再借“秋霜”图,引导其比较月光、白发、秋霜的共同点,初步感受李白大胆的想象,也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和优美的语言。
三、围绕核心素养,运用多样策略展开古诗教学
(一)韵味诵读,积累语言,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诵读分三步:正确朗读—节奏朗读—感情朗读。音形易错、难认,指导读准认清,学生才能读通顺。随后逐步教会学生五言、七言古诗的节奏规律,反复多种形式诵读,读出古诗的节奏是不难的。渗透平仄规律也是指导朗读古诗的好方法。一二声为平声,字上标(—)表示拖长读,三四声为仄声(|)表示短促,读着读着,就能读出古诗韵味。感情朗读,需要借助插图、生活经历等方法指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
(二)搭建支架,想象、描绘画面,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低年級学生是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如何培养学生想象画面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这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学生在想象中悟美感
低年级语文书中插图,是培养想象力的抓手。教学《登鹳雀楼》时,如何指导学生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借助插图,启发学生:“看插图,猜猜诗人登上鹳雀楼的第几层,看到什么,还可能听到什么?图中的太阳、黄河是静止的,但我们看到太阳落山、黄河是运动的,谁配合老师演一演?”将看图、说话、演绎有机结合,再点拨怎样读好一静一动的壮观画面?在声情并茂的朗读、想象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也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
2. 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
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之后,借助插图、组词、注释等方法,依据诗文中的五言或七言翻译出来的语言显然是很单薄的,很难想象诗人在真实情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教师适时搭建支架,能帮助学生增加修饰语言的描述,使想象到的画面更加丰富,更加优美,更贴近诗人所描写到的境界。汪巧秀老师在教学《舟夜书所见》时,让学生读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根据提示说一说:“我看到了 的梧桐树, 的江。听到了 声音。”“秋风吹过密密的梧桐树叶时,梧叶发出了 声音;听到了 的江面 声音;吹过 , 声音。”学生根据提示,展开语言训练,同时借助支架,描述诗人的所见、所闻,最后推测诗人所想。汪老师巧妙运用搭建支架的策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想象画面。
3. 链接生活,借助资料,想象画面
低年级教材中的古诗多和儿童生活有关,教学中教师可找到古诗与儿童生活的联结点,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帮助学生融入古诗的情境中去,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情感。一年级下册《池上》描绘的是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去荷塘里偷采白莲的情景。虽然诗中写到的荷池、荷花、莲蓬很多学生都见过,但他们大都没有独自划船、偷采莲蓬的经历。笔者在教学时抓住“偷”字,以“你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事”这个问题拉近古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回忆起独自在家时偷吃、偷看电视等经历,重燃当时或激动,或紧张的心情,从而体会到小娃内心,感受小娃天真可爱的形象和诗歌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三)知人论世正三观,在融合教育中积累古诗
知人论世,是诗教的新视角。教学时,从诗人相关资料引入,或勾连已学古诗,比较中了解诗人的诗风和诗品,弘扬诗词的优秀文化。如笔者在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入李白人生第一次仗剑出游,沿长江东下寻仙访友。年仅23岁就写下许多著名的古诗,其中有几首我们也背过。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学过的《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赠汪伦》《古朗月行》。继续学习《夜宿山寺》,开办一场“诗仙品诵会”。读“危楼高百尺”时,在拓展比较中发现已学的李白诗,多处出现“千尺、百尺”,初步体会李白喜欢使用夸张手法的浪漫主义色彩;读“恐惊天上人”引出“飞在青云端”“举杯邀明月”等对话仙人的诗句,知诗仙,初知诗人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最后小结:有了古人的奇思妙想及对美好的向往,才有后人不断的追寻,发射嫦娥号、天宫号,问天探月。多么伟大的诗人啊!通过知诗人,品诗风,品人格中,饶有趣味地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又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總之,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朗读和积累背诵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时,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引发学生的共情体验,这是古诗教学的灵魂;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古诗数量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杨艳.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策略——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古诗《池上》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16).
[3]金燕.放飞想象,让儿童在诗意中徜徉——部编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