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2024-01-17周加仙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脑科学科学素养正确率

李 璐,周加仙

1. 昆明文理学院(中国昆明 650222);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上海 200062)

无论是从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发展,还是从教育教学科研层面,促进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的知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均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并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1]。然而,在学科融合进一步发展,神经科学实验室与课堂之间建立桥梁的努力和合作不断增强的同时,神经科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仍使得人们对神经科学的许多发现产生了误解、误读或错误引用[2]。关于脑的误解或误用的“神经神话”在教师中广泛流传,导致了金钱、时间、精力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2]。有研究[3]表明,对脑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或脑科学素养,是个体区分科学和伪科学能力的重要因素。脑科学素养可以减少教育中的神经神话,并有效预防教师在将神经科学与教育联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错误观念[4]。

在教育与脑科学结合初期,各种正确与错误观点并存,教育工作者能否辩证地分析脑科学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相关的建议能否进行批判性分析与审辩式思考,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影响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因此,脑科学素养已经成为职前、职后基础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将脑科学知识真正转化为基础教育教师的运用过程,还有待深入探讨,相关的实践经验也较缺乏[1]。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知识素养会影响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关注和提高他们的脑科学知识素养将成为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所面临的新任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是小学教育教育领域的预备师资,若能在其教育中适时、适当地加入教育神经科学的专业知识,将为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打下科学的基础。

神经神话是广泛流传的观念,它来源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但是在演化的过程中偏离了神经科学的原始研究,在神经科学以外的领域中传播与稳定下来[5]。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世界范围内,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者在神经科学实验室与课堂之间建立桥梁的努力和合作不断增强,同时,教育实践者的神经神话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6]。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英国[3]、荷兰[7]、希腊[8]、拉丁美洲[9]、西班牙[10]、土耳其[11]等国家和地区,对在职教师的神经神话以及对于脑科学知识的认可度和熟悉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均不容乐观。在职教师普遍相信神经神话,即使那些热衷于将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的教师们,也很难区分伪科学与科学事实。有研究[11]发现,有的神经神话(如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在不同国家存在高度一致性的结果。除了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神经神话的研究,也有研究对中国东部地区23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12],结果发现: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教师对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和大脑左右半球分工的信仰与欧洲国家教师相似;但不同的是,他们更热衷于注意力和剧烈运动改变脑功能等神经神话。ZHANG等[13]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的253名中小学校长普遍对神经科学感兴趣,但也普遍相信神经神话。东西方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神经神话广泛存在于各级各类教师群体中,且在信仰的内容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近年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率先在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中,对其教育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应具备的脑科学知识范畴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如“用脑科学与科技教育来培养全体学生(foster education in b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veryone)”[14-15]。然而,KIM等[16]就5种神经神话的错误陈述对1 114名大学一年级师范类本科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却显示,超过97%的大学生相信基于学习风格教学的神经神话,而超过80%的大学生支持其他3种神经神话。HOWARD-JONES[17]的研究同样也表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仍然缺乏脑科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常伴有错误的神经神话,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正确利用脑科学知识去开发基于脑科学证据的教学设计与教育策略的能力,因此还很难真正胜任“教育工程师”的角色。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的脑科学素养调查以及神经神话的调研,综合数据显示被调研的教师平均教学年限约为15.1年[18],这几乎与目前在校大学生相差一代人的年龄层,而这两代人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已经显著不同。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在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与在职教师相比,在校大学生很多已经属于数字原住民,他们拥有更加便捷、广泛的网络使用经验,或许更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神经神话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未来教师的需求,助力教育决策者和实践者将教育神经科学课程纳入教育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本研究拟着重调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脑科学素养现状,以及神经神话的流传情况。研究拟进一步预测教育专业大学生神经神话存在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如何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向“教育工程师”转变,以期为推动教育神经科学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被试为632名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其中男生116人,女生516人;中位年龄20.4岁;学生的学习年限为1~4年;问卷完成时间约为15 min。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此次调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部分学生在参与调查后留下邮箱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便于后续进一步访谈。这些学生对脑与学习的科学知识感兴趣,认为这些知识会对其将来的工作或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1.2 问卷编制及发放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相关定义[19],结合国际权威神经神话问卷[7,17],分层分模块编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并邀请专家进行评估与校对。自编问卷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8,问卷的信度较高;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分析,KMO值为0.836;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具有显著性(P=0.000),因子分析有效,证明问卷结构适合。问卷在小范围成功施测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定量数据采集。

研究借助问卷星在线平台,采用匿名数据采集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含4类脑科学素养模块:生活中的脑、环境中的脑、学习中的脑、发展中的脑。每个模块10道题,共计40道题。在内容方面,40道调研题目中,有9道为流行的教育神经神话;其余31道题是关于脑科学基本素养的陈述,正确和错误的陈述各占一半。被试选择“同意”“不清楚”或“不同意”的选项。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被试的正确回答,计算神经神话和脑科学基本素养陈述的得分。如果脑科学素养的陈述为正确的,被试选择“同意”即为正确;如果脑科学陈述为不正确,被试选择“不同意”也为正确。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对性别差异进行统计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年限与选择正确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对4类脑科学素养模块的内容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确定模块间的差异是否会随着专业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趋势。

2 结果

2.1 包含神经神话的陈述

此次调查问卷中,属于神经神话的题目共计9题。总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神经神话上选择“同意”和“不清楚”的百分比为81.03%;能够正确辨别神经神话的百分比仅为18.97%,男女学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而言,神经神话错误率最高的是题目1-6“有的人左脑较发达,而有的人右脑较发达”(90.19%的学生选择了同意);其次是题目3-1“学习者以其偏好的学习风格(例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获得信息时,将会学得更好”(90.03%的学生选择了同意); 再次是题目3-2“大脑优势半球(左脑或右脑)差异可以解释个体差异”(68.83%的学生选择了同意),以及题目1-7“我们日常只使用了约10%的脑”(54.27%的学生选择了同意)等。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神经神话陈述感到困惑或不理解,如题目3-8 “补充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有利于提升学业水平”(56.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题目1-7“我们日常只使用了约10%的脑”以及题目4-4“莫扎特效应说明听音乐能让孩子更聪明”(35.13%及39.72%的参与者表示不清楚)。对神经神话模块的分析结果说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神经神话方面的错误认识率普遍偏高,对脑科学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可能与学院课程设置或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有关。详见表1。

表1 属于神经神话的描述统计 n( %)

2.2 关于脑科学基本素养的正确陈述

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关脑科学基本素养的正确陈述共计21题。参与调研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总体平均正确率为59.54%;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80%的学生对下面3道题目回答正确:题目1-10“没有大脑,意识也就无从谈起”(80.22%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2-9“课堂中的情境刺激可以‘塑造’学生的大脑”(84.18%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2-10“人脑对积极反馈更具偏好”(86.76%的学生选择了同意)。另一方面,错误回答百分比最高的题目是4-1“个体在婴儿时期就拥有了与成年时期数目相当的神经元”以及题目4-7“成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47.63%和38.29%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此外,超过20%的学生对此模块中的13道脑科学基本素养题表示“不清楚”。研究者后续对多道题目均选择为“不清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大部分学生表示“课堂中无脑科学知识的讲授;教材中无相关内容的体现;鲜有相关资料或资源的获取渠道”等。详见表2。

表2 关于脑科学基本素养正确陈述的描述统计 n( %)

2.3 关于脑科学基本素养的错误陈述

此次调查问卷中,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极易混淆的脑科学基本素养陈述题为10道。参与调研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平均正确率为34.41%,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一半的学生错误地认为:题目1-4“‘第六感’是一种大脑无法解释的‘特殊感觉’”(73.89%的学生选择了同意); 题目1-5“酒精会杀死脑细胞”(52.85%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1-8“头部受到重击会导致失忆”(79.59%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错误地同意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教师本体性知识素养:题目2-2“脑活动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若没有感官刺激,我们就看不见、听不到或感觉不到任何东西”(40.98%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3-4“与脑功能发育差异相关的学习问题不能通过教育来补救”(27.53%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3-6“学习困难的儿童多半大脑有损伤”(29.91%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3-7“错过关键期的学习和培训将无法促进脑的发育”(42.41%的学生选择了同意);题目4-10“大脑损伤具有永久性”(37.98%的学生选择了同意)等。详见表3。

表3 关于脑科学基本素养错误陈述的描述统计 n( %)

2.4 教育专业的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间的关系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中不同部分调查结果的正确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4所示:专业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的总体正确率和正确陈述呈显著正相关 (r=0.122,P=0.002;r=0.109, P=0.006),即教育专业学习年限越长,正确率越高,高年级学生的脑科学素养总体比低年级学生更好。正确判断出神经神话的比率与问卷的总体正确率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00)。

表4 教育专业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的相关相关性分析 r

进一步分析发现:题号为2-1、2-3、2-9的脑科学素养陈述“贫乏的环境会抑制神经的发育”“孕妇暴露在空气污染中会导致婴儿脑发育障碍”“课堂中的情境刺激可以‘塑造’学生的脑”均与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学习年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06, P=0.008;r=0.177, P=0.000;r=0.089,P=0.026)。

2.5 脑科学素养模块间的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含4个脑科学素养模块(生活中的脑、环境中的脑、学习中的脑和发展中的脑),基于正确率的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各模块间差异显著,模块间差异的多重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以模块为自变量,以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各模块正确率依次为:模块2(环境中的脑)>模块3(学习中的脑)>模块4(发展中的脑)>模块1(生活中的脑),提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对生活中的脑科学基础知识最为缺乏。

表5 4个模块间正确率差异的多重比较

为进一步确认4个模块间的差异是否会随着专业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趋势,再以模块为自变量,专业学习年限为调节变量,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了调节检验(双因素AVOVA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学习年限与模块的交互效应显著(F=1.907, P=0.047),这说明不同学习年限的各个模块的正确率具有明显差异,随着专业学习年限的增加,各个模块的脑科学素养的正确率也在逐步提升。详见表6。

表6 模块与专业学习年限主体间效应检验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发放在线自编问卷,详细调查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素养的现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对神经神话的错误判断率也很高,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脑科学基本素养的正确率随着学生教育专业学习年限的增加虽有所提高,但仍表现出较大的可提升空间。不同的脑科学素养模块间不仅差异显著,而且与教育专业学习年限的交互作用显著,除了与学习和发展相关的脑科学素养需加强外,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脑科学知识也亟需受到关注。本研究认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神经科学和脑功能的课程应该成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且应关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及策略,有效建构并提升小学预备教师的脑科学素养。

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已有研究中对基础教育预备教师的脑科学素养研究领域实证数据不足的现状,为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转化运用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另外,本研究自编问卷中有关脑科学素养的陈述,一半是正确的,另一半是错误的,并且题目出现的顺序是随机安排的,中和了学生答题选项的倾向性,使学生能够更为细致且客观地作答,一定程度上也扩充了脑与教育研究领域调研工具的多样性。本研究对进一步促进教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及拓展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 神经神话与脑科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关于神经神话的正确率仅为18.97% ,即81.03%的参与学生相信神经神话。神经神话普遍存在的结论也与荷兰[7]、希腊[8]、西班牙[10]、土耳其[11]以及澳大利亚[20]的调查结果一致。本研究最普遍的误解是左右脑分工或半球优势思维(高达90.19%的错误率)。从功能不对称中推导出不同的半球思维方式,是过度简化和曲解科学发现的表现[19],个体的日常活动都需要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运作[21]。大脑不同半球的思维方式这个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前提:每个大脑半球都专门负责不同的功能,如大脑右半球负责视觉空间、情感的功能,因此每个半球都必须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立运作。然而,对65 项关于情绪的神经影像研究的meta分析[22]表明,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情绪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也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据支持大脑的左半球具有更强的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DEHAENE等[23]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在识别阿拉伯数字(例如“1”“2”)的时候都很活跃。其他研究[24]也表明,大脑两半球的子系统在解码书面文字或识别语音等阅读过程中都会被同时激活。此外,以往的研究特别关注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97%的希腊教师支持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18],97.1%的土耳其教师运用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11]。本研究有关学习风格的神经神话调查结果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90.03%的学生错误地支持此神经神话。很多研究者已经撰文批判学习风格的神经科学证据“非常有限”,实践者在运用学习风格的时候付出了沉重的资源成本,但是收效甚微[25]。

除此之外,约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营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如题目3-8),这说明在小学预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融入营养学与脑科学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就能够理解“深海鱼油中的ω-3和ω-6有利于提升学业水平”是一种神经神话[21],原因在于:第一,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给正常儿童补充深海鱼油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或行为水平;第二,已有的参与鱼油实验研究的被试都不是“正常发展”的儿童[21]。另一方面,研究[26]表明,学习的生理机制涉及营养、运动和睡眠等多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将进一步塑造学习者有效获得知识的脑结构。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身体免疫力,从而使学前和小学儿童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营养学知识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增加将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类本科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基础教育工作当中。因此,把儿童营养学知识融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当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营养学教育,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我们日常只使用了约10%的脑”以及“莫扎特效应说明听音乐让孩子更聪明”的神经神话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这进一步说明,在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知识体系中,构建相应的脑科学素养,让学生能够区分和摒弃神经神话,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

关于脑科学基础知识的陈述,本研究的结果也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不同,参与的大学生对脑与意识、脑与记忆的知识虽表现得更有热情,但仍需增加相关知识的储备。如73.89%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第六感’是一种大脑无法解释的‘特殊感觉’”;79.59%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头部受到重击会导致失忆”等。这一方面可能与大学生缺乏脑科学知识的获取渠道有关,另一方面可能受媒体的错误宣传或无科学证据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另外,仅有27.69%的参与学生正确判断了“成人的脑具有可塑性”这一脑科学基础知识的陈述。事实上,近20年来关于人脑可塑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推翻了以往成人脑可塑性极低的观点。神经科学证据表明,个体的脑不断地产生变化与调整以达到最优的神经回路,只是在幼年时期脑的可塑性更强[27]。此外,27.53% 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与脑功能发育相关的学习问题不能通过教育来补救”;对于这个问题,荷兰教师中有24.2%的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英国基础教育教师中有16%的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7];中国华东地区的教师有50%的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12];南美国家的研究中,秘鲁、阿根廷、智利教师中分别有11.2%、5.6%、6.0%的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9]。这些数据之间差异很大,这也从侧面说明神经神话及脑科学的基本素养存在文化差异,将来的研究应更加聚焦这一现象。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判断脑科学基本知识的正确率与总正确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脑科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对脑科学的普遍认知能力。脑科学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分辨出神经神话,进而形成深层次的脑科学素养,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先前的研究[8]。

3.2 教育专业的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教育专业的学习年限与脑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正确率呈正相关关系,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比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具备更好的脑科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素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方案,大二上学期开设课程“小学教育学”[28],大二下学期开设课程“小学教育心理学”[29];大三上学期开设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30]。本研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脑科学素养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脑科学素养陈述“贫乏的环境会抑制神经的发育”“孕妇暴露在空气污染中会导致婴儿脑发育障碍”“课堂中的情境刺激可以‘塑造’学生的脑”等均与教育专业的学习年限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涉及环境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均在《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二章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第3版)》第三章中有所涉及。由于本次调研时间为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故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未进行过有关心理学学科内容的课程学习,故数据分析显示其脑科学素养正确率不如大三、大四年级学生,这同时也证明心理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对于增进教育类本科生的脑科学素养具有的重要作用[26]。

BRUER[31]主张通过心理学将神经科学与教育间接联系起来,借助心理学的桥梁作用形成全新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可以为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准备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改变他们看待学习与发展的观点。为了减少目前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流传的神经神话的数量,提高脑科学素养,一方面,相关院校或部门应开设教育神经科学的课程,教育神经科学以及有关神经神话的知识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脑科学知识水平,减少神经神话的发生率[18]。另一方面,也应该对从事本科教学的大学教师,如教育心理学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神经科学的系统培训。接受过教育神经科学训练的高校心理学教师,可以正确地判断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学会如何将其转化为学校的有效实践,从循证教学的角度支持基于教育神经科学原则的项目以及策略的选择和实施,从而提升高校任课教师对教育类本科生脑科学素养的正确指导。

3.3 教育专业培养的内容与脑科学素养的关系

本研究问卷设计中的4个脑科学素养模块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受到教育学习年限的调节和影响,模块与教育专业的学习年限间的交互作用显著。正确率最高的是环境中的脑模块,其次是学习中的脑,再次是发展中的脑,而生活中的脑模块的正确率最低。环境中的脑之所以存在最高的正确率,除了之前文中分析过的心理学科目中涉及相关内容之外,还因为《小学教育学》第八章是关于小学教育环境的详细阐述。换句话说,本研究进行调研时大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环境与身心健康的知识;虽然学习中的脑与发展中的脑相关的知识均出现在心理学课程中,但是本研究调研时仅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过,而处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教育学或心理学相关的课程,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他们有关脑的知识储备大多来源于先前的经验、课外阅读,甚至是影视、媒体和广告。正如前文提到的,当前许多媒体和出版物缺乏对神经科学研究的鉴别能力,常在没有考察或质疑其科学性的情况下就进行了传播,这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脑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生活中的脑这一模块的正确率最低,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生活中的脑科学知识是极其匮乏的。师范类院校的授课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推荐专业的教育神经科学书籍或系列丛书,如《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创新》[32]《脑的争论: 先天还是后天》[33]。

基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为了减少神经神话在教育专业大学生中的流传、提升其脑科学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应该设置教育神经科学的课程,而且还应尽早开设这一课程,从而提高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脑科学素养。相关研究[34]证实,将神经科学纳入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可以提升其将来的教学质量。

在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神经科学家之间建立交互合作的“课程伙伴关系”,可以促进脑与教育交叉领域的研究。例如,BrainU项目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将神经科学的内容整合到中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中[35]。BrainU研讨会以及神经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会影响教师对学习和学生潜能的看法,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使用,进而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和深度学习。

但是,仅仅呼吁将教育神经科学的内容融入教师教育并不足以限制神经神话的传播[8],相反,即使是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并且对大脑了解更多的教师也会混淆神经神话与教育神经科学的知识[36]。在本研究中,很多教育专业的储备教师倾向于肯定地回应脑科学的基本陈述,对神经神话也做出了更多肯定的回答,这种现象被称为默认偏差(acquiescence bias)。这种现象导致了脑科学基本知识普及的困难重重[10]。在教育实践界,教师们急于将脑科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同时又缺乏神经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指导[37],由此导致了神经神话的流传。虽然本次调研中个别心理学教师接受了脑科学知识的在职培训,但他们都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只有经过了教育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培养,长期从事该领域专业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就的个体才能被认为是专家,这种专家才能识别出那些毫无意义的神经科学解释。而且由于时间、资源以及过往知识背景的限制,不可能要求高校教育类或教育心理类教师成为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因此,需要在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教育神经科学专业,培养教育神经科学的专业人才,把“教育神经科学”列为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编制《教育神经科学》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结合新时代教育类本科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脑科学素养普遍偏低,专业学习年限显著影响脑科学素养的形成。基础教育的储备教师可以受益于交叉学科的学术指导。针对当下基础教育储备教师脑科学知识水平较为薄弱且极易受神经神话影响的现状,本研究建议:修订教育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积极引入教育神经科学教师培训项目,将“教育神经科学”列为教育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编制相关教材,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学习教育神经科学系列丛书,尝试在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师和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者之间建立交互合作的“课程伙伴关系”,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其脑科学素养。将来除了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储备教师的脑科学素养水平之外,也应积极地推动教育神经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脑科学科学素养正确率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