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主线聚焦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存在弱项
2024-01-17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调研组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调研组
根据工作安排,调研组一行于2023年5月23—26日前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管委会、富锦市调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期间,调研组严格落实“四不两直”要求,先后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建三江大兴农场、富锦市宋店村召开了座谈会,与大兴农场、宋店村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负责人以及农民代表进行交流。实地走访了大兴农场培训中心、富锦市永胜万亩水稻田间学校和安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了解各类培训机构的教学场地、食宿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到大兴农场有限公司省级科教基地、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科技园区、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等实训基地,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实情实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黑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特点突出,主题主线聚焦,目标任务明确
一是聚焦主题主线,锚定目标任务。紧密围绕稳粮增产这一主题统筹任务。2020年以来,黑龙江省立足水稻、玉米、大豆等产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取“委托+采购”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培训班1121个,培训各类对象2.4万余人,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供给。2023年在国家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甘南县举办高油高产大豆专题培训班100人,聘请专家讲授大豆高产高效技术,委托省农科院开发制作4门高油高产大豆精品课程并上传云上智农平台。重视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委托省农科院开设40个专业技能型培训班,涵盖庭院经济、葡萄种植、无人机驾驶、草莓种植、生猪养殖、畜禽养殖与秸秆综合利用、水田机械化等内容。聚焦扶贫扶志巩固脱贫成果。在20个国家级脱贫县切块下达资金3616万元,用于开展扶贫攻坚带头人、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建立培训班54个,培训各类学员4000余人,开设女农民培训班2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助推提档升级。不断拓展培育新领域。各地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减排固碳、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拓展培训领域,开展农业经理人、乡村治理、市场营销、智慧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直播带货等培训班,推动培训对象由“种养能手”向“综合人才”拓展。举办短视频创业大赛、直播大赛,开设电商直播带货和电商营销技巧培训,手把手教会学员电商直播带货具体流程,帮助农民拓宽渠道销售,抢占市场红利。持续优化培育新路径。创新直播课堂互动交流、空中课堂补充学习、服务延伸提质增效,推动培训工作提质增效。2020年以来,依托省电视台、快手、云上智农平台,聘请专家直播课程,点击量超130万人次。推出《黑龙江科技助农大讲堂》线上节目,聘请17名专家授课,观看量累计达500万人次。通过公众号向农民推送50门精品课程、20余期农技人员教学课件,依托科技特派员为训后学员开展延伸服务,为农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探索创设培育新机制。与省妇联、共青团省委、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合作建立高素质女农民、青年农民、高素质退役军人长效培养机制。2020年以来,培训高素质女农民2000余人,青年农民黑土地保护、农机手、创新创业培训300人。积极探索与大中院校联合办学培训,合作开展实训观摩学习,聘请农业专家教授讲授技术。创新“入户问需、现场讲解、平台录入、随时报名”的招生办法,建立农民教育生源数据库和招生平台,创立“平台会员”转“职教学员”的招生新模式。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培育质效。坚持教育培训与学历提升并举,不断探索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政策,省农业农村厅在历年省级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大高职扩招政策宣传力度,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层次”,发动各级农业农村局动员高素质农民积极报名,配合教育部门做好高素质农民身份界定、证书核实等工作。近3年组织各类高素质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参与高职扩招1.4万人,优化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富锦市出台《富锦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富政办规[2021]8号);宾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宾农工组办发[2022]13号),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
二、农民培训任务多通过招标方式承担,在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和跟踪服务等环节存在弱项
据调研,黑龙江省大多数市(县)财政部门要求超过30万元培训费用必须依托政府采购形式确定培训机构,甚至部分地区超过10万元就需要进行政府采购。2022年全省共计74家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其中农广校10个,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7个,其他民办机构30个(占总数的40%)。调研组听取了省、市、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代表的反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培训任务依然艰巨。黑龙江人口流失严重,作为农业大省,乡村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减少,2011—2021年,总量从904.5万减少至528万。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加剧,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创业本领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是农民素质亟待提升。根据202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乡村人口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4.8%。2016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初期,全省参训学员35岁以下占10.3%,到2022年提高到16.1%,生源“老龄化”有所缓解,但距离培育“新生代农民”和“现代化农业新鲜血液”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重道远。二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黑龙江作为产粮大省,是全国粮食产品重要供给省份,粮油种植生产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是抓牢“中国饭碗”、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部分县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还没有纳入当地“三农”工作重要议程,没有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对培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还停留在把农民集中起来讲几堂课这种过去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帮扶”的现象。
(二)培训设计针对性不强,组织管理过程有待优化。黑龙江地域特色鮮明,承担粮油稳产保供的主线任务明确,但是部分培训机构在培训方案制定和培训环节设计中的针对性不强,组织管理过程也不够细致深入。一是经费使用不够合理。与财政部门协作不够深入,培训人均标准、环节支出标准等方面没有深入沟通协调,影响培训安排。二是培训对象区分度不够。对不同产业类别、规模、发展方向的学员分层分类不够清晰,无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培训主题,不符合部分学员培训需求。三是课程时间设置未结合区域特点。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的北方地区,部分培训任务下达时间晚于农时,无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培训时间安排过长,占用农忙时间,导致培训任务完成度低。四是培训内容不够全面。以生产技术为主,缺少产品营销、经营管理等产业链后端内容,无法满足学员市场化生产经营的需求。五是师资结构相对单一。以高校老师为主,专业术语、理论知识和传授较多,实践经验、本土化应用较少,农民接受程度不高。六是现场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少。部分地区培训现场参观多、上手操作少,本地学习多、外出观摩少,不利于学员实操能力和视野拓展。七是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细致。对培训机构的工作质量效果缺少具体要求。
(三)社会培训机构在培训前中后期的服务和扶持环节有所缺失。社会机构主要是培训期间完成培训任务,对培训前的摸底调研、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相对薄弱,整体的配套服务和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一是训前调研不够深入。很多机构对本地农民培训需求了解不够全面,导致课程设置与需求不匹配。二是配套服务不足。培训机构反映建议开发满足农民需求,适合农民阅读的培训教材,配备必要的教具等工具材料,给予学员参训期间手机流量补助。三是跟踪服务缺位。不少学员反映希望在接受培训后还能在实践中获得关于种植品种选择、肥料选用鉴别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四是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农民希望能获得能获得农业保险、金融贷款等方面支持,目前还没有针对参加培训的高素质农民学员的金融信贷政策。
三、意见建议
结合整体调研情况,就黑龙江省下一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结合省域实际制定培训计划。黑龙江省地域特色鲜明,一方面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承担着粮油稳产保供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地处东北,作物生产周期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一是要以粮油产业为主,针对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细分产业类型和培训层次,细化培养方案,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二是要突出实习实训,确保实习实训环节经费投入,保证各环节实训质量不打折扣,避开农忙季节合理安排实训课时间。
(二)充分发挥公益性机构作用。由于黑龙江省大多数培训任务依托政府采购形式确定培训机构,导致很多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科院等公益性机构无法承担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大多为社会培训机构。社会机构对学员后续发展和扶持相对薄弱,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建议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机构在摸底调研、组织协调、过程管理、跟踪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支持公益性机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