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并联式”特质
2024-01-17张艳涛
张艳涛 洪 钧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道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从哲学高度提炼它的内在规定性,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优于西方现代化的,并且在阐述这一道路从“应然”到“实然”的必然性时,既要讲后发优势,也要讲后发劣势,既要看到成就巨大,也要看到问题多多,既要讲人多的好处,也要讲人多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在道路、话语和制度上对“现代化”“现代性”“文明”的垄断,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历时态”和“共时态”是一个分析现代化道路特质的重要框架,合理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科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在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正是沿着这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历程,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和普遍性趋势,实现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其发展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的统一。从大历史观视野看,现代化进程本质上就是从“领域合一”到“领域相对分离”的过程。这里说的分离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对分离,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相对分离,独立个人与共同体的相对分离,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结果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逐渐走向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历史地看,现代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称为“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文明形态”。由于其产生在西方,且前期形成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些重要价值理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化”一度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西方性”一度成为“现代性”的别称。但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性,往往伴随着殖民侵略与血腥战争,内蕴着两极分化、过度物化、片面畸形、自我中心、称王称霸等弊病。我们认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权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按照唯物史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事物,两者都具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怎样特殊总是和同类事物有着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启发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现代化的制度属性和文明属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这一重要论断,从文明发展角度看,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成功地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全面超越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复杂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1]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而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奇迹”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得对和走得通,使现代化这道“单选题”变为“多选题”,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一般含义,又有中国式的特殊含义,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3]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并联式”特质,不能从一般性上泛泛解释,必须从根源上、从历史深处、从时代诉求上深入阐释。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对“一统多元”传统文明的“旧邦新造”,具有“推陈出新”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代社会愈加突显,其当代价值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彰显。首先,“民为邦本”思想蕴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民”被视为国家根本与天下之本,故有“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之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对“人民的主体力量”和“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的认同。就此而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民为邦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次,重视以和为贵。也就是说,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追求与人为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和谐社会;在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追求团结和睦;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追求协和万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共生。我们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就此而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西方现代化“以实现资本增值为基本逻辑,以资本为本构成其发展逻辑”。[5]正如托马斯·皮凯蒂在《21 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提出的,财富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历史上长期存在,当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且将继续恶化。这种不平等和不均衡,归根结底是由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所致。“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对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对西方式“主客二分”哲学思维的超越。[6]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稳步推进,具有“守正创新”效应。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谋划阶段。1953 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86“一化三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1954 年9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8]132这里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对“三大改造”的升级完善。在确定“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后,党中央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一化三改”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两步走”发展战略,其间虽然经历过曲折甚至是失误,但总体来看,我国一以贯之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努力,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断,比如,“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9]162,163,168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等等。他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9]163概念,主张“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9]164他还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对21 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了目标展望:“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将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观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展望,实质就是对“三步走”战略的具体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大局,把握发展大势,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不断强化中国现代化方案的顶层设计,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现代化进程,形成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路,强调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这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谋划水平和能力。从党的二十大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环顾全球,很难再找到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往下干,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跑。党领导人民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接续奋斗,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史诗。
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处理了文明复兴和文明互鉴的关系,使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大背景看,在全球后工业化时代,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形成了具有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和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上更多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成功改写了人类现代化的‘整体图景’。”[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对长期以来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规定的现代化标准和模式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也为寻求走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推崇民主法治、注重全面协调、践行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引领开新”效应。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推崇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它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又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内,有效避免了党派纷争、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弊病。西方民主话语以天赋人权论、竞争选举论、公民社会论、三权分立论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以文明等级、价值普世、历史终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主要目的是维护西方强势资本的核心利益。西方现代化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决定了其难以规避政治内耗、党派恶斗、社会撕裂等政治乱象,最终恐沦为“有民主而无效能”的治理模式。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超越了西方单一结构转型的经济发展理论。最后,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胸怀天下,践行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不同于建立在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基础上,奉行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的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比较视野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更为真实的民主实质、更为丰富的民主实践、更为文明的民主形态,实现了对西方民主的全面超越,真正让“民主回归人民”“人民成为人民”。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发展的事实证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达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并非只有西方国家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中国例外论”或“中国特殊论”,而是发展起来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西方现代化的特质:“串联式”现代化
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西方现代化,都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事物,两者都具有特殊性。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里,西方现代化主导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由此,欧美国家自诩为现代文明的“中心”、人类现代化的“样板”、引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对于西方现代化,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其历史合理性,也要深刻认识其历史局限性。
首先,彰显个人本位价值,宣扬自由主义发展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到19 世纪末,“英美自由主义让个人主义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正当性,获得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之名”。[12]2由此,以个人本位为主流意识的现代化方案应运而生。西方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以个人价值的彰显为主要开端的。从积极层面看,个人价值的彰显,相较于封建社会中依附性的社会关系,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从消极层面看,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往往导致“社会分化有余而社会整合不足”“个人至上有余而社会团结不足”。西方现代化社会最终变成一种“原子化的、各个领域分立的、个人主义的”社会。此外,在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中,自由主义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由竞争的市场被认为应当决定一切。但实际上,西方社会避免不了市场失灵、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财富愈来愈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等弊病。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不断滋生。然而,“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应从本国人民的利益出发,而非外部强加,其核心指导思想应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条件,而非只顾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13]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4]33可见,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充其量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其次,以资为本“串联式”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失衡。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利用自然从而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世界历史过程。总的看来,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轴心,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的的,它必然会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由此陷入“发展必然带来生态破坏”的怪圈。美国学者福斯特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正在于资本主义异化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化为基于自私自利的纯商品关系。[15]西方现代化拉开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失衡的序幕。如20 世纪40年代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1952 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等,都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习近平在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16]360西方现代化繁荣的背后,实则是对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对生态的过度破坏、对未来的超前透支,最终只能造成无法修复的生态创伤,不仅阻碍自身发展,更影响全人类未来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与潜力。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放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平衡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才能突破二者的对立,走向和谐共生。”[17]
最后,遵循“零和博弈”政治思维,推崇“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西方国家看来,现代化发端于西方且长期由西方国家引领,因此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只有一种模式。简言之,现代化只能是“一元现代化”,且不可能发展为“多元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单一线性论”和赤裸裸的现代化话语霸权,意图阻断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寻自身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35-36历史地看,“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大多与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18]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奉行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以邻为壑、追求霸权的现代化模式。一方面,它遵循“国强必霸”的发展逻辑,认为谁也逃脱不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另一方面,它秉持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出一种以西方为中心、其他国家均为外围或边缘的“中心—外围”结构,而这种发展结构被认为不仅能统领当今世界,甚至还能引领人类未来。然而,这一切充其量只是西方的妄想。从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来看,西方国家正处于式微和衰落的历史进程中;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的老路行不通,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之道。
综上所述,以工业文明、市场经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基本内涵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是在率先工业化的前提下,逐步推动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后工业化的。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是通过建立一套更有利于它们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的所谓“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确保它们独享富有和奢华,而让世界人民承受被剥削和被掠夺痛苦代价的现代化。它们凭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塑造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把自由市场、三权分立、普世价值等包装成实现现代化的先验要素,构建起西方现代化的利益格局和国际秩序,限制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空间。“现代化是一个诱人的概念,是进步、繁荣、文明、富裕的别名。”[19]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现代化在加速积累“文明的力量”的同时,也在加速积累“野蛮的力量”。从总体上看,西方现代化所创造的路径模式,一般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构成,本质上是适合西方的,是服膺资本逻辑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并联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并联式”现代化的体现。总的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并联式、叠加式、跨越式等特点。
一是秉持“文明互鉴观”,超越“单一线性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与“时空压缩”①关于“时空压缩”的思想可参考吉登斯1991 年、哈维1989 年、博曼1982 年的相关论述。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时空压缩”主要是指发展时间压缩、发展任务压缩和发展问题压缩。效应。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现代化的基本场域。总体上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与西方现代化“历时态”的进程有所不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以“共时态”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采取“并联式”发展方式,执政党和政府推动现代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共时态”发展,这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市场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所有领域叠加进行的现代化”。[20]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逻辑,表现出以新型工业化为特征的“并联式”发展逻辑。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本途径。“中国走西方‘串联式’发展道路,既无条件,也没有必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意义在于,从实践上说明了并联式现代化的可行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现代化的线性逻辑,说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2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意味着人类第一次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完成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实验。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呈现出“时空压缩”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当代中国几十年间集中交织显现。这种“历时态”问题“共时态”压缩的复杂性,“既决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将处在一个多种价值因素重新博弈和整合过程之中,此时尤其要倡导‘包容’理念”。[22]63“当代中国长时间保持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成就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向混合型经济结构体系的变革,全面并深入地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拓展表明,人类通达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应只有西方现代化这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傲慢自负的西方告诉世人,要想发展,只能走西方的路;自强自信的中国告诉世人,坚持走自己的路,所有国家都可以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4]60在“四化同步”推进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既面临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压力,同时又面临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压力。此外,中国还面临一系列现代性“难题”,需要平衡好人口与环境、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生产与生态等的关系。
二是秉持“文明整体性”,超越“单向度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全面性与“协调发展”效应。西方现代化,尤其是早期的现代化存在单向度发展、异化发展等问题。包括马克思、马尔库塞、弗洛姆在内的许多思想家均深刻揭露了西方现代化单向度发展和异化发展的弊端。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指出其一般本质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25]52马尔库塞也指出,发达工业文明中,人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26]28弗洛姆则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以立足的原则,就是物对人的统治。实际上,“人对物的依赖”从另一个向度看就是“物对人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的主要根据就是“物对人的统治”。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位一体”,[27]4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而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将潜在生产力释放出来的发展,这一过程突出表现为新产能对旧产能的替代,其结果是使中国迈进“强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向度文明推进的现代化,而是一个整体性文明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体量的壮大,还包含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等软实力的增强。”[28]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理想和根本目标,坚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成为“既个人自主又有机团结”“既分工又紧密联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命运相联”的新型现代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系统的现代化,以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指向,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此而论,“‘人’的现代化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与进度”。[29]
三是秉持“文明竞合性”,超越“国强必霸论”,体现了现代化的和平性与“文明发展”效应。当前,世界正在经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分歧,东西方之间的分歧尤其严重。面对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国维护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从发展理念看,自工业革命开始,西方现代化往往伴随着殖民战争、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文化宰制。而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0]12致力于推动各国和平共处,共享发展成果。在多元文明共存的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且必将引起人类文明发展格局、发展方向、发展进程的重大转变。从具体实践看,“强国时代”的到来,根源于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舞台上完成了从“相对落后的世界排位”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赋予“现代化”新的文明内涵,是对“国强必霸论”的超越,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60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世界观的最权威宣示,也是全新的文明理念。这一全新的文明理念,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摒弃了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国强必霸的陈旧范式,将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迫切要求中国学者加强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的系统总结,迫切需要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样本,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全球文明视野看,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关起门来实现现代化的。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发展阶段,正在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西方现代化遵循“串联式”发展逻辑,“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展开,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和任务也是依次解决完成的”。[31]可以说,西方现代化呈现“历时态”的路径模式,这与西方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体制机制是紧密相联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中国也不例外,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再到改革开放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推动方式。马克思在谈及俄国工业化时曾发出疑问:“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32]571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应该走西方“串联式”发展道路。可一旦走上这条道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极有可能走上弯路甚至邪路。究其本源,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本来就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只有“弯道超车”,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从而赶超西方,也才能真正摆脱依附他国的发展逻辑,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人类探索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刻,另一方面也彰显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决心与信心。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踏步赶上时代,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境遇和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必然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凡是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以‘时空压缩’的方式,经历了世界上人口最多、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33]诚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34]257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它占据着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而具有深刻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35]中国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绝不做任何大国的附庸。“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保持张力,尊重各国现代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提倡‘共赢共生’与‘包容性发展’,应该是使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的现实道路。”[36]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文明差异,在开放中创造发展机遇,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