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党独有难题”的提出逻辑、内涵指向和破解之道
2024-01-17李俊
李 俊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00)
“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新征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首次提出的新论断,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新思考。“大党独有难题”新命题的提出,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推进党的建设实践提供了新指引。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该命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述,特别是在2023 年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深刻分析了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破解这一重大政治命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大党独有难题提出的三重逻辑
“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提出,直接反映出作为中国政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独特性和政治使命艰巨性的主观认知。从中国共产党成长史来看,“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的政治要求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只有系统把握其深层逻辑,才能实现全党从政治要求到政治自觉、从认知到行动的积极转化。
(一)政治逻辑:使命引领与忧患意识
政党是政治组织,对其而言,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政治逻辑是首要逻辑。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习近平深刻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1]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充分彰显出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质。党因使命而生,因使命而在,因使命而兴。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高度认同以及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党一经成立就已明确其初心使命:“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133百余年来,使命在身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使命现实化”,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使命—任务—规划—执行”的政治实践中,通过党的建设这一政治保障,接续推进革命与现代化,顺利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如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直指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可以说,与选举型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有着独特而清晰的政治逻辑:在使命引领下,基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非特定政党、集团、阶层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提出政治主张、作出政治部署,一贯性、接续性、总体性地而非阶段性、交替性、选择性地设定政治目标、开展政治行动。
为了担当崇高使命和应对复杂国情,党在践行使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和自觉,努力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从对被“开除‘球籍’”到对“本领恐慌”的忧虑,从“关键在党”到“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深化,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警示,背后都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推动下的自我警醒、自我改造,这是完成使命任务必备的主观条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号召全党要保持“赶考”的清醒,明确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3]5告诫全党“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3]10“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在党的建设上,既要坚定“四个自信”,也要保持头脑清醒;既不高估成绩,也不低估问题。“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更需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切不可在管党治党上有丝毫松懈”,[4]10要“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1]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大党独有难题”新命题,要求全党“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强调“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5]作为百年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愈大愈惧,愈强愈恐”自我检视下的主动担当,生动体现了其在使命引领与忧患意识下的政治自觉。
(二)历史逻辑:政党兴衰与经验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运用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教训,获得历史智慧,注重以“大历史观”教育引导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7]102创造性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大党独有难题”这一命题,正是基于“大历史观”下对于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在内的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和经验镜鉴而提出的。
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推进需要党的建设的保障和引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以此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启了革命与现代化两大政治实践,并取得了革命成功和现代化推进的“两大奇迹”。历史充分证明,“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8]651同样,“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9]348历史同样提醒,要打造一个“好党”,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必须要积极地建设党。早在大革命失败初期,在总结党创建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怎样建立布尔什维克的党”[10]255的党建命题。在全国抗战时期,他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目标任务,即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强调“积极地建设这样一个共产党,乃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8]652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及时发现并主动解决了党的政治改造、思想改造、组织改造、作风改造等一系列问题和难题,成功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并完成了革命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将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时间内管党治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提出并积极探索“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1]276这一重大党建课题,在“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2]314的政治清醒中,围绕解决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并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如果我们党不能自己解决自身的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下去,那就要发生我说过的霸王别姬的问题了,那就不是一般的被动,而是为时已晚了。”[3]125由此,党中央开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革命性锻造,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如今,面对新征程上艰巨的使命任务以及复杂的内外形势,尤其需要通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来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以党内治理带动国家治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和治理效应已被百余年党史反复证明。
另一方面,世界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给予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警示。习近平一直主张,要善于从外国和外国政党的兴衰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当今世界,除了极少数国家没有政党,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全球范围内活跃着5000多个政党。除了中国共产党、印度国大党以及历史上的苏联共产党等极个别政党拥有千万名党员以上的规模之外,绝大多数政党的规模都在百万名党员以下,其治理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若从执政时间的角度来考察,苏联共产党曾连续执政74 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曾连续执政71 年、日本自民党曾连续执政38 年、埃及民族民主党曾连续执政33年、印度国大党曾连续执政30 年。这些政党均创造过突出的执政业绩,但最终都走向执政终结甚至消亡,主要原因是受到意识形态、经济绩效、社会公正、政党分裂、官僚僵化、权力腐败、改革失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若从近年来一些主要政党的影响力来看,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加拿大保守党、瑞典社民党等传统大党老党由于革新弱化、财政恶化、党争极化等多种原因,自身实力不断衰减,民意支持率不断下滑。这些世界大党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兴衰起伏,给予执政70 余年的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警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必须要时刻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持续地推进党自身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1]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积极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4]422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向全党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一重大命题。这正是对“第二个答案”的深入追问,也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新征程使命任务的客观需要。
(三)实践逻辑:历史主动与问题导向
使命引领未来,历史昭示未来,实践创造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习近平郑重提出并多次论述历史主动和历史主动精神。他强调:“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13]165他在总结党的奋斗史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14]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开篇部分,习近平再次要求全党“增强历史主动”,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所谓历史主动,是历史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自觉和实践自为。把握历史主动,既是推进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客观结果。只有牢牢把握实践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历史进程,直至完成肩负的使命任务。毛泽东曾指出“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并强调“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15]197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要把握历史主动,就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按照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规律办事。从中国实际来讲,“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55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中国实践的核心政治主体,中国超大规模社会的现代化依赖于党自身的现代化。这个最大实际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发展的基本实践逻辑:以党的革命性锻造来领导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实践。从发展规律来讲,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取决于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既看党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准确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也看党能否正确认识主观世界,准确判断和把握党的建设现状、推进从严治党。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兴党强党,保证党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实事求是认识和把握自己,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13]591说到底,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兴才能国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16]这就是党掌握实践主动权的实事求是。
如何推进自我革命?关键也靠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和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曾分别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其中就包括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凝练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导向不仅适用于理论创新,也适用于实践创新。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发展是靠矛盾运动推动的。问题就是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就抓住了发现和解决矛盾的关键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7]十年前,面对党内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四风”突出、腐败蔓延等突出问题,党中央从制度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刀刃向内,重典治乱,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不仅开辟自我革命新境界,而且推动国家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时至今日,“党内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可能始终存在,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18]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把解决这些大党独有难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以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来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从而继续掌握历史主动。
二、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指向
政党作为政治人的集合体,在政党治理上一般面临着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普遍性难题。大党独有难题,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独特性的深刻追问,是基于世界规模最大政党以及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这两大基本事实而提出的“党建之问”。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剖析大党独有难题的主要表现,指出:“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都是我们这个大党必须解决的独有难题。”[5]“六个如何始终”的独有难题,表面上涵盖党的六大素质性、结构性难题,实质上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两大本质维度展开。循此逻辑,联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相对于其他政党而言,具有超长历史、超大规模、崇高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独有难题主要指向统一思想、集体行动、执政能力和自我监督等四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基础。任何一个政党,首先要解决的是“心往一处想”即统一思想问题。注重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独有的思想改造难题。习近平认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7]94而“我们党是一个大党,统一思想历来不易”。[4]7这个“不易”,既来自党的内部,包括庞大的党员基数、复杂的党员结构、宏大的意识形态等;也来自党的外部,比如开放的多元世界、异化的商品交换、脆弱的和平稳定等。最终,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党内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分化,在交融交锋中出现信仰缺“魂”、理论缺“根”、精神缺“钙”等不同层次的不良思想状况,成为党内统一思想的三大难题。一是信仰缺“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4]175中国共产党不是因自身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的政党。正是靠着理想信念的坚定,中国共产党才能渡过各种困境、逆境和绝境,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接续奋斗,不断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但是,部分党员信仰缺“魂”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近些年来,大量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都是首先在理想信念上出了问题,他们因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而陷入迷茫,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外部形势复杂而丧失信心,因纠结于自我现实利益的得失而失守防线。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告诫全党,如果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4]176因此,统一思想首先要统一信仰,着力解决理想信念缺失的难题,这也是习近平将“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六大难题之首背后的深刻考量。二是理论缺“根”。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的成熟清醒。理想信念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来自理性的自觉,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性认同之上。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马克思主义及党的创新理论共同构筑起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党员干部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着思想思维的高度以及信仰坚定的程度。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干部最根本的本领。只不过,“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没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4]213在表态化、浅表化、功利化的不良学风影响下,孤立地、零散地、静止地学习理论,导致思想的根基不牢,理论铸魂任重道远。三是精神缺“钙”。统一思想的第三个难题,表现在精神层面,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人无精神则不立,党无精神则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郑重提出“如何始终保持革命精神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必须解决好的课题”,[13]589不断号召全党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在党的二十大上,他进一步提出“三个务必”,要求保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其背后是对于精神能动性的高度认可,也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客观需要,更是复杂形势下应对精神缺“钙”困境的现实举措。党将精神懈怠作为“四种危险”之首,正是因为长期执政、承平日久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贪图享乐、暮气沉沉等消极状态。精神懈怠不仅严重扭曲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政治本色,而且严重损害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行动效能。
(二)集体行动难题
“心往一处想”,目的是为了“劲往一处使”。行动一致是政党的普遍要求和追求,也是政党组织力强大的重要体现。从政党比较的视野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先进政党,有着极强的集体行动能力。在过去百余年中,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凭借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党在统一行动中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展现出独特的组织优势和超强的行动效能。从党内实际来看,保持集中统一领导下的集体行动绝非易事。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尤其不易。”[4]217高度集中统一,关键需要中央有权威。“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9]372然而事实上,“一段时间内,无视党中央权威的现象广泛存在,有些还很严重”。[13]584习近平曾先后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等重要场合列举了“七个有之”“七种情形”等无视中央权威、破坏“两个维护”的具体情形。其间,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部分“落差”“偏差”和“温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离高度集中统一的理想目标仍然有一定差距,需要继续努力,久久为功。
一方面,客观上庞大的政党规模和多层级的组织架构影响着集体行动的质量。政党是人的集合体,任何政党要实现绝对意义上的统一行动都是不切实际的。早在1945 年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提出过“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20]13这一著名论断,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政党集体行动的客观实际。随着党员规模的扩大,这种偏差极有可能被放大,管理难度也会相应地增大。如今,面对9800 多万名党员的超大体量,即便有着民主集中制的组织优势,管好这个大党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超级组织难题。党员个体间思想认知、政治觉悟、精神状态、知识储备以及能力素质各不相同,自然会形成差异化的行动态度、行动能力及行动效果。同时,从中央到基层组织,506 万个党组织自上而下地分布在10 个层级中,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组织架构使得党中央权威面临着逐级衰减的天然挑战。随着党员和党组织的规模继续扩大,这种难度还会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主观上党性弱化引发的各种消极行为进一步加重了集体行动的难度。毛泽东认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20]225坚定的党性本是促成全党统一行动的强大保障,然而党性因其主观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党性既不是整齐划一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自发地与时俱进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职务升迁而自然增长,反而可能因为放松党性锻炼而弱化、退化甚至丧失。“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21]党性弱化,导致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进而导致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甚至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泛滥,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严重违反“四个服从”的组织原则,严重破坏党的集中统一。2023年初,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部署年度工作时,仍然将清除“两面人”“小团伙”“伪忠诚”以及纠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自行其是等问题作为2023 年主要工作。[22]可见,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确实不易,“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难题将长期在行动层面考验着中国共产党。
(三)执政能力难题
能力是政党生存之本,执政能力是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能力。能力不是自行产生的,而是在历史上生长起来的。自全面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有“本领恐慌”之心,积极地学习、改造、提升自身的能力本领。党在全国执政之初,毛泽东就特别指出:“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23]350随着党的执政经验的积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界定“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能力,成为此后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需要,习近平在“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反复思考并在党的十九大上深刻提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全新战略命题,以此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思想认识的深化,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为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实践效能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面考验着党的适应力和领导力。要“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至少要提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宏观层面的政治设计能力。党的执政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来实施的。党政机构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社会变化,不断优化政治设计,提高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有效防止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更有效地落实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机构和国务院机构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八次改革,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24]272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再次部署了新一轮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也是为了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要求的上层建筑。二是中观层面的制度供给能力。习近平认为,推进党政机构上层建筑的优化,要“把机构职责调整优化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25]130党的有效执政需要制度提供规范与保障,上层建筑也只有依托具体制度才能释放效能。新时代以来,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善制度供给,逐步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然而,“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25]307而且制度的功能耦合及闭环执行也是一个难题,需要持续推动制度迭代和制度重塑,避免制度失灵。三是微观层面的专业化能力。具体到微观领域,长期执政能力就是完成各项执政任务的专业化能力。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八项执政本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又增加了第九项执政能力即斗争本领,后来针对年轻干部又提出七种能力,生动表明长期执政背景下党对干部专业化水平有较高要求。尽管党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从未中断,但是,“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是比较突出的”。[4]29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2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能力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重点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同时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26]个体能力问题不解决好,执政能力的整体提升就难以实现,这将是一道长期考题。
(四)自我监督难题
“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24]198在政党政治时代,任何政党都在争取、参与行使或执掌国家政权,在享有程度不同的权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权力侵蚀的挑战,能否有效监督权力决定着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政治命运。在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下,自我监督诚然是权力监督的基础,但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监督,更多地依靠多党竞争驱动下的“异体监督”,甚至是党争极化下的否决式“监督”。对于中国而言,在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规制下,不可能采取多党竞争的“异体监督”。中国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决定了自我监督的主导地位,由此党面临着保证权为民所用、防止公仆变主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独有难题。对此,习近平清醒地指出:“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24]191“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4]399面对这一最大挑战,党在百余年探索实践中逐步深化认识,从依靠优良党风政风防止权力变质发展到依靠法规制度监督权力运行,从依靠人民监督深化到“必须依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27]找到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但是,路径是方向,过程是现实,党在执政实践的具体情境中依然面临着监督乏力的经常性困扰。“长期以来,党内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13]461面对复杂的“四大考验”和严峻的“四种危险”,少数党员干部在错误的政绩观、权力观、人生观的驱使下,要么在耀眼业绩中忘乎所以忽略监督,要么在权力变现中想方设法规避监督,要么在权力任性中独断专行抵制监督,要么在权力依附中明哲保身搁置监督。此外,还有因信息堵点、制度盲点、机制断点带来的滞后监督、碎片化监督、表层监督等问题。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自我监督落地难。可以预见,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净化监督生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监督效能,也即如何解决自我监督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将长期考验党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
三、大党独有难题的破解之道
统一思想、集体行动、执政能力、自我监督这四大难题环环相扣、相互交织且长期存在、易变多变,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指出:“只有严管严治,才能保持大党应有的风范,解决大党独有的难题。”[18]严管严治,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未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继续保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政治自觉,统筹战略与战术,在体系化中推进系统治理、在一体化中推进协同治理、在精准化中推进靶向治理,持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一)在体系化中推进系统治理
大党独有难题,涉及思想、组织、能力、制度多个维度,单一治理效果有限,必须在全局性谋划、适应性调整中强化系统治理,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持久地而不是短暂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化、体系化、纵深化。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正是着眼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背后的系统性、整体性问题。在此之前,经过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党已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构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实践过程,“健全”则是进一步推动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体现了体系化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思路。按照习近平“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5]的实践要求,体系化推进系统治理,需要集成贯通全面从严治党认知体系、责任体系、结构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在整体优化中巩固和放大治理效能。一要在认知体系中奠定治理基础。首先要持续打通思想关。要引导全党在以党内治理带动国家治理的大逻辑中,深刻理解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引领作用,深刻理解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实践要求,从而凝聚起必要的思想共识和政治基础,在政治认同、使命认同和身份认同中激活内生动力。二要在责任体系中落实治理主体。主体,是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物质基础。责任,是约束主体行为的必要前提。“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7]93在目前由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所构成的立体责任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推动不同治理主体的责任制具象化、可量化、可评价,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闭环责任链,真正实现主体间的齐抓共管。三要在结构体系中完善治理布局。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组成的现有治理框架下,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优化调整治理布局的“落点”和“打法”。比如党的二十大针对制度建设重点突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落点”,同时对党的十九大布局的七大板块进行序位调整、优化“打法”,目的就是增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结构化支撑。四要在保障体系中提升治理效能。体系化推进严管严治,离不开全要素的保障跟进。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靠什么?靠党中央下决心”,[4]465还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4]440未来需要持续强化真管真严、长管长严的政治氛围,继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健全完善保障“两个维护”落实的制度机制,重点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法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效力,做实政治监督、专项监督及常规监督,为提升治党效能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制度保障、法治保障和监督保障。五要在评估体系中优化治理技术。从治理运行逻辑来看,评估是实现闭环治理、有机循环的关键一环。应该根据体系化推进系统治理的要求,健全完善多主体、多维度、多阶段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以评促管、以评促治,让严的标准、高的质量、好的效果可视、可达、可感,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动态评估中及时查漏补缺、迭代升级,持续提升党建质量。
(二)在一体化中推进协同治理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既要构建体系化的格局,也要运用一体化的方法。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主体、各要素、各系统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功能各异又相互依赖,单兵作战、单向运行、单线建设往往容易出现死角盲区、缺项漏项、堵点断链,影响体系功能的整体发挥。比如,针对自我监督这一难题,我们已在党内建立起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同时配备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体系,形成了体系化的监督格局。然而,不同的监督方式分属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监督资源,实行不同的监督流程,导致实际运作中出现内外脱节、上下脱节、左右脱节等各种统筹不力、衔接不顺、贯通不畅问题。监督体系整体效能的理想释放,唯有一体协同才能实现,这也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制度架构已经基本明确的前提下,在动态运行中必须“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5]在一体化中推进协同治理。从已有实践来看,至少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一体协同。“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4]260要继续一体推动干部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教育,统筹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贯通日常管理和关键时刻管理、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不断完善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政骨干队伍。二是推进党性党风党纪一体协同。增强党性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这是对新时代从严治党思路的系统性深化。要紧紧抓住党性修养这个根本,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端正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锲而不舍纠治“四风”,突出纪律的行为规制、价值指引功能,在固本培元、涵养风气、执纪问责上一体发力。三是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协同。“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28]56要继续保持高压震慑常在,寓治本于治标之中,运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打通教育、规范、惩戒、整改各环节,一体推进“三不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消除腐败诱因,弱化腐败动机,堵塞腐败机会,在遏制增量中清除存量,努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三)在精准化中推进靶向治理
精准化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效力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13]454重点发力,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精准化中推进靶向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反复强调强化精准思维,要求在“精准识别现象本质”[4]151的基础上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比如,要求“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4]266制定的“规定要很具体、符合实际、精准化”,[4]448区别不同情形“精准执纪问责”,[4]296完善“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4]418等等。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化、一体化向纵深推进,越来越需要针对四大难题的具体症结开展精准化靶向治理。一是针对统一思想难题,精准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28]53要继续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精心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各层面、各领域针对性、持续性地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针对集体行动难题,精准开展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重点任务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贯通融合多种监督力量、监督手段,盯紧具体人、具体事跟进开展全过程、经常性、立体式监督,动态评估“政治三力”,靶向治理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弱化党中央权威的突出问题,推动落实“两个维护”严格化、常态化、具体化。三是针对执政能力难题,精准完善制度供给。提高长期执政能力,重在制度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方向,紧扣健全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体系这个重点,推动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健全决策机制和群众工作机制,完善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具体制度,优化增强执政本领的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能够科学有效、衔接配套、系统集成。四是针对自我监督难题,精准深化腐败治理。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其本质是权力出轨、越轨。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4]381紧密结合腐败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坚持问题导向,继续用好专项巡视、专项整治、专门整顿三大利器,提升反腐效力。要本着“有问题,即巡视”的原则,加大专项巡视力度;要针对“一把手”、代言人、代理人、行贿人、“村霸”、“街霸”等重点对象,新型腐败、隐形腐败、“旋转门”等重点问题以及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要继续用好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经验,扎实开展全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对比较突出的行业性、系统性、地域性腐败问题适时开展专门整顿。要通过深化腐败治理,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来破解自我监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