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2024-01-16陆春华
陆春华
(巢湖学院图书馆 安徽 巢湖 238024)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1]。在以开放获取资源和数据库为主导的数字资源日渐丰富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利用资源的方式与阅读行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纸质文献信息资源越来越无法独立保障学科教学与科研,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建设占比逐年上升。高校图书馆平均电子资源购置费占文献资源购置费的比例已经从2012 的37.4%提高至2021 年的64.7%[2](2006 年至2021 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仅在2019 年有所回落)。
2020 年,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发布了《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指南》[3],明确将“建立和完善资源保障效果评估制度,定期或每年度开展资源保障效果评价”纳入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中。由此可见,对数字资源开展建设与保障效果评价是图书馆资源建设者的共识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4]。
1 学科建设与数字资源的关系
2015 年11 月,国家正式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方案中明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撑高校高水平办学。
从学科建设的内容角度看,目前普遍认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以学科为划分,对学科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基地的系统建设[5]。那么,将学科建设上升到高校办学理念层面,即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所在,就需要通过学科来引领高校相应资源的有效配置。
作为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机构,高校图书馆也应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做好学科所需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在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重点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数字资源可以提供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数据驱动研究资源;数字资源的多少优劣也是吸引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潜在因素;此外,数字资源还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提高学科研究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利用数字资源,学科建设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基于学科建设的数字资源也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价值与层次,改善图书馆的馆藏结构[6]。
2 数字资源评价指标设计
2.1 数字资源评价研究内容
所谓评价,是指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7]。按照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一般有发现、试用、选择、采购、自建、使用与服务、续订、停订等流程。因此,对于数字资源的评价,可分为数字资源建设评价、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数字资源跟踪评价等方面。
数字资源建设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科需求分析、资源内容(资源的专业性、资源的权威性、资源的完整性等)、系统功能(检索功能、检索响应速度、系统的稳定性等)、资源建设模式[8-9]。
数字资源使用评价内容主要是:资源利用(系统访问量、文献下载量、系统拒绝服务次数、用户人均下载量等)、资源成本(价格或建设成本、年涨价幅度、人均服务成本等)、资源服务(资源访问方式、资源统计、用户培训、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10-12]。
数字资源跟踪评价内容主要是:用户需求保障(可获取资源数量、可获取资源质量、需求满足程度等)、用户人才培养成效及保障(教育教学成果数量、教育教学成果保障度、学科技能竞赛成果数量、学科技能竞赛成果保障度等)、用户科研产出及保障(论文发表数量、著作发表数量、发文保障度、申请知识产权数量、申请知识产权保障度等)。
2.2 数字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构建数字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数字资源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2.3 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所示:
表2 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
2.4 数字资源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数字资源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 所示:
表3 数字资源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必须服务于学科建设,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数字资源建设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整体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数字资源评价指标,客观公正地评价数字资源在学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保证数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图书馆整体资源的结构优化,以期实现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最大效用化和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