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
——焦虑和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
2024-01-16范鑫荣汪立群吕国庆
范鑫荣,李 杰,雅 茹,3,汪立群,吕国庆,圆 圆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3.呼伦贝尔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4.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生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攻击(aggression)是指有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反应或心理倾向[1]。攻击行为的发生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都会产生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并且会产生相应的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具有实际意义。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父母产生冲突频率、强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2],并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相关[3],甚至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4]。对于父母冲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者从情绪安全感理论出发探讨了父母冲突通过影响青少年情绪安全感从而影响其攻击行为这一路径[5]。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是从信息认知加工的角度阐述攻击行为产生的理论[6],该理论认为个体对外界激惹线索做出怎样的反应,不仅受刺激本身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个体自身对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个体信息加工通常包括对输入信息选择性的注意、编码,而后进行表征,选择可能的反应模式,进行适当的评估,最后做出反应。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可能受到数据库的影响,数据库是模型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储了过去经验。而敌意归因偏向是指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将他人的行为意图解释为故意伤害自己的认知加工偏见[6]。在面对模糊情境时,敌意归因是影响攻击的关键变量,较高的敌意归因往往与高的攻击行为相关[7]。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一般攻击模型[8],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时会受到以往经验影响。据此推测暴露于频繁的父母冲突下的个体,会将父母冲突情境下相互的敌意归因容纳于自身的数据库中,从而自己也产生较高的敌意归因偏向,因此产生较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即敌意归因偏向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提到个人表征方式会影响对信息的加工,此外根据一般攻击模型,作为个体自身特质的焦虑路径变量也会影响个体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如以往研究发现焦虑可以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9]。在大学生群体中,焦虑水平越高,做出攻击行为的倾向也就越大[10]。另外,个体自身焦虑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到父母冲突的影响[11]。因此,可以推测个体自身焦虑水平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焦虑水平较高的青少年相较于焦虑水平低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敌意归因偏向,焦虑的个体在情境线索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将线索判定为敌意[12]。表明个体自身的焦虑水平会影响敌意归因偏向。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可以假设焦虑与敌意归因偏向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起链式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向500 名被试发放问卷,统计整理有效问卷434 份(有效率86.80%)。被试年龄在18~29 岁之间(M=21.66 岁,SD=2.17 岁)。其中男生118 人(27.19%),女生316 人(72.81%);大一学生45 人(10.37%),大二学生122 人(28.11%),大三学生136 人(31.34%),大四学生131 人(30.18%)。
1.2 工具
1.2.1 父母婚姻冲突量表 池丽萍和辛自强修订了Grych,Seid 和Fincham 编制的儿童感知父母冲突量表[13],之后对该量表的适用年龄进行推广,现已对成年个体的父母冲突测查中得到广泛运用[5,14]。采用该量表中的父母冲突特征分量表,进行Likert 5 点计分(1=从不,5=总是),共17 个题目。量表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为0.88。
1.2.2 敌意归因偏向量表 采用词句联想范式敌意量表对敌意归因水平进行考察[15],共17 个项目,需要参与者对模糊情境句子与非敌意或敌意归因形容词的相关性进行考察,采用从完全不相关到完全相关六点记分,所得成绩平均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敌意归因偏向越强。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
1.2.3 焦虑自评量表 采用Zung[16]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由20 个题目组成。采用4 点计分(1=没有或很少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
1.2.4 攻击问卷 采用Buss 和Perry[1]编制的攻击量表。该量表包含30 个题目,采用5 点计分(1=不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水平越高。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
1.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采用SPSS 25 和AMOS 28.0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 Bootstrap 置信区间方法进行模型建构和中介效应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17]。结果发现,84 个项目中,共提取出15 个特征值大于1 的公共因子,且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3.98%,小于40% 临界值,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变量之间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焦虑、敌意归因偏向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各变量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1 父母冲突、焦虑、敌意归因偏向和攻击的相关分析结果Tab.1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anxiety,hostility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2.3 焦虑与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控制人口学变量年龄与年级,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焦虑、敌意归因偏向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构建模型见图1。采用AMOS 28.0 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χ2/df=2.17,CFI=0.97,TLI=0.94,NFI=0.94,RMSEA=0.05),见表2。如表2 所示,父母冲突可以正向预测焦虑(β父母冲突→焦虑=0.24,t=5.07,P<0.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16,0.32];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敌意归因偏向(β焦虑→敌意归因偏向=0.23,t=4.80,P<0.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15,0.31];父母冲突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β父母冲突→攻击=0.17,t=4.34,P<0.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09,0.24];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β焦虑→攻击行为=0.40,t=10.06,P<0.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33,0.48];敌意归因偏向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β敌意归因偏向→攻击行为=0.29,t=7.48,P<0.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20,0.38]。
图1 中介效应模型图Fig.1 Mediation effect model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置信区间法进行模型建构和中介效应分析[18],研究共重复抽样2 000 次。计算95% 的置信区间,从父母冲突到攻击的链式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20,0.079],该区间不包括0,再次表明该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模型中的两条中介路径分别是父母冲突通过焦虑、敌意归因偏向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和父母冲突通过焦虑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对两条中介路径依次进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见表3。在父母冲突影响攻击行为的关系中:焦虑、敌意归因偏向作为部分中介效应的6.33%,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效应有6.33% 是通过焦虑→敌意归因偏向起作用;焦虑作为部分中介效应的33.02%,父母冲突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效应有33.02% 是通过焦虑起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大学生父母冲突与焦虑、敌意归因偏向和攻击行为都显著正相关,父母冲突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父母冲突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模糊情境和激惹线索时,更倾向于做出攻击行为。根据一般攻击模型,父母冲突是个体长期生活情境中的连续刺激,频繁的父母冲突作为认知经验储存在个体记忆中,而后个体在面对外界信息时会采用以往认知经验对其进行加工。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家庭生活中减少父母冲突对降低子女攻击行为倾向的重要性。
表3 焦虑与敌意归因偏向在父母冲突与攻击间的中介效应Tab.3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nxiety and hostility attribution bias o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ggression
父母冲突通过影响大学生焦虑水平而影响其攻击行为,高的父母冲突水平会引起子女高的焦虑水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9]。根据Davies 和Cummings 的情绪安全感理论,频繁的父母冲突会使子女产生不安全感,不断地进行威胁评估,产生系列的适应问题,最终产生焦虑[20]。体现了情绪安全感理论与一般攻击模型的统合:个体暴露于频繁的父母冲突中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的作用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在后续的生活经验中,较高的焦虑水平使其更有可能做出攻击行为。
焦虑和敌意归因偏向在父母冲突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焦虑与敌意归因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焦虑可以预测敌意归因偏向,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者认为高焦虑的个体因更敏感的信息觉察能力而产生更高的敌意归因偏向[12],并且敌意归因偏向影响攻击[21]。因此,可以推断暴露于高的父母冲突水平下的个体因安全感被破坏,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而高焦虑的个体对于信息往往又比较敏感,面对模糊信息更容易做出消极归因,从而形成较高的敌意归因水平,面对激惹情境或线索更容易做出攻击行为。
本文对家庭环境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细化研究,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冲突可以对个体的焦虑水平、认知倾向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方向。以往研究通过认知修正的方法,修正个体的敌意归因偏向达到减少个体的攻击行为的目的[22]。本文提供了减少攻击行为新的可能:有爱的家庭环境避免攻击行为至关重要;降低自身焦虑可以降低敌意归因偏向,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