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思考
2024-01-16王莹
摘要:本文对进行研究型审计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阐述,并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究针对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对策,结合国企审计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对国有企业开展积极深入的研究型审计工作,借助研究型审计的重要价值,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明确导向,促进国企的高质量发展。结合文件中对研究型审计工作的重视,各企业要积极地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确保能够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深化国企审计改革,制定适宜企业发展的审计方案,让企业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首次提出了“研究型审计”的理念,主张将审计项目视为研究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及求证处理,鼓励审计人员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及政策等问题,以形成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审计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更有深度、更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研究型审计作为全新的审计模式和方法,其主要是在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将侧重点集中于调查、分析和研究上,用以探求出各项审计事宜的真相、性质与发展规律,可将其理解为在审计项目中嵌入专业理论研究,并通过审计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共同探究。借助研究型审计不仅可以推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抓手。
在国有企业审计管理体系改革中,研究型审计相比传统型内部审计,更具全局性、协同建设性、创新成长性等特征。其中全局性主要体现为研究型审计注重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对于国有企业的研究型内部审计,审计方案应从政策层面制定并结合宏观经济管理等视角。其次,需要建立全面的研究思维,全方位深入研究审计的主体、环境以及项目全过程,从多学科和多领域的角度出发,整体地对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检视和记录,并可为企业提供整体的改进方案[1]。协同建设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在应用研究型审计方法过程中,更加注重审计能够为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内容。传统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是用于监督和检视企业组织架构的合理性,为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和实现目标而存在,而现阶段提出的研究型审计方法,除了上述审计任务外,还嵌入理论性的审计目的,让审计工作中的管理缺陷评估、资源浪费核查、徇私渎职督查等工作内容更具理论基础,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可增强审计的深度,更好地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尤其针对企业封堵风险漏洞以及宏观决策等方面能够提供更具建设性的建议,以配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研究型审计能够切实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满足其科学高效决策的需求,能够有效地让企业规避高风险项目,并针对经营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凸显出自身的审计价值。而创新成长性则主要体现在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让企业紧跟行业趋势,并为企业的创新经营提供新兴风险知识及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促使企业能够更加适应市场及时代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适宜市场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审计方略,实现“以学促研、以研促干”的审计效果。通过研究型审计工作不仅可以揭示企业内部表象层面的相关问题和潜在风险,还能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造成此种问题的根源与风险影响,帮助企业从理论层面探寻和总结出同类审计项目的问题共性,进而提炼和归纳出企业自身的审计规律,便于建立和完善出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模式,寻求可广泛适用的审计体系[2]。
二、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有助于践行新理念,履行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责。根据党的二十大会议中强调的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内容,国有企业要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能够切实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整合,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将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决策落到实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想更好地实施审计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政治站位。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经济状况和政策文件,正确理解掌握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工作。同时,借助审计工作中的理论研究与学习,能够为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提供依据,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治理,杜绝企业内部各种风险问题的发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3]。
二是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辅助审计工作对企业内控完整度及相关经营规范性的调查。通过在国有企业中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全面地检视和鉴别、揭露和处理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國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依据, 可深入企业相关行业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为企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建议,帮助企业在发展与改革中规避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扩大审计范围,提前介入高风险区域,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持续跟踪,将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促进规范化管理,推动改革进程。
三是有助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推进内部审计团队建设。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高效开展,审计人员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审计的根本含义,精通熟悉业务并不断开拓创新。利用研究型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全覆盖式审计过程,能够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使其能够从多方面、多维度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依托审计理论探究各项经营项目,提升自身宏观分析力、风险洞察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长为具有研究和实践复合型能力的审计人才。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具有较为健全的审计部门,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且可借助研究型审计实现内部各项审计资源的整合,有望在未来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的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率[4]。
三、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现状
目前,在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此类型的审计方法尚处于初步研究和应用阶段,需要各企业加大研究力度,方能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型审计体系。研究型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不足,审计工作更关注审计问题和底稿,研究型审计理念尚未真正贯彻到位,难以全面深入地进行审计调查和研究。部分企业研究型审计的审前研究工作准备不足,制定的审计方案大,但方针的针对性不全,未能充分体现出行业及项目特征,导致审计过程中难以抓住审计重点,审计效果不佳。还有部分企业在研究型审计中站位高度不够,使用的研究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有效性欠佳,未能形成对企业内部问题产生的根源的挖掘,亦无法寻求到深层次问题的解决突破口,进而造成审后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审计过程无法建立持续跟进的状态,无法帮助企业积累更多高效的审计经验。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具有财务会计专业背景,企业相关业务经验不足,复合型人才较为欠缺。同时,有些审计人员对新式审计方法的深度理解不够,形成了惯性思维及固定的审计手段和流程,进而对审计工作质量与效果造成了影响。
四、国有企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研究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开展研究型审计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为了能更快地推行实施,企业应尽快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比如,可以组建一个专门负责研究型审计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定研究型审计的准则、步骤,以及审计内容和方向的框架等。从而审计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依照这些制度来执行,实现有效运用。
其次,开展对内部审计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探索。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多个层面上宣传实施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借鉴国家审计机关成功的研究型审计案例,学习先进的研究型审计方法和经验, 确保能够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审计方案,为研究型内部审计提供有效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研究模式,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的深度探索和研究[5]。
最后,鼓励积极参与研究型审计活动的审计人员。对于优秀的内部审计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案例分析,使内部审计人员更积极地参与研究,并对高质量的优秀内部审计项目给予奖励。另外,也可以建立合作机制,以增强与各地政府,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借鉴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完成研究型审计项目。
(二)对内部审计工作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第一,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时做好深入调研。国有企业研究性审计工作的开展,要依托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并从企业的发展整体规划进行深入考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确保能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定位、目标及经营方向等方面的统筹。另外,审计计划还应当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历史变迁、组织架构、治理模式、企业文化等要素,从宏观角度和微观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研,确保研究型审计目标能够符合企业发展趋势,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另外,研究型审计的规划还应围绕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借助审计计划让企业资产得到保全,并杜绝内部存在的各项徇私舞弊行为,赋予研究型审计前瞻性。
第二,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时加大研究力度。在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审计目标和行业特征,全面剖析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体系,揭示针对性的行业问题和潜在重大风险隐患。研究审计重点内容,编制科学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沉下心来研深研细、查深查透。实践业审融合的理念,将审计的影响扩展到企业的所有经营和管理领域[6]。
第三,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时进一步深掘和分析。首先,我们要对内部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调研,全方位研究和分析审计事项,有效揭露潜在风险,并提出具有实践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审计建议,推动企业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其次,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实现跨部门的通力合作,如,企业的财务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可形成督察合力,为快速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公开性,借助企业内网公示相关审计细节及流程,确保审计公开、公平、公正,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健全审计整改问责机制,维护审计的权威性。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审计数字化转型
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建立信息化的审计管理系统,推动审计研究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内审部门要跟上时代步伐,推动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进程和研究,借助信息技术等工具实现科技强审、研究强审。例如,针对大数据审计的需求,将标准的审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与财务、采购等信息系统融合,收集和分析必要的业务数据,重点监控异常信息,并持续更新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制度文件和问题案例库,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7]。
(四)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开展国有企业研究型内部审计,关键因素在于研究型审计人才。当前,国有企业仍存在内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未能达标的问题,这在面临不断更新、扩展的审计工作内容的挑战时尤其明显。一是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积极完善优质的审计力量,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更新正确的审计理念,逐步培养从多角度、多方面、多视角去理解、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在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善用研究和分析,适应时代发展的步调,采取开放的、系统的、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去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借助综合性的培训,使企业審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审计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并形成系统的审计问题分析能力。二是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态度,提升其对审计研究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对审计项目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评价工作,尽好责任义务,企业可制定相应的岗位奖励机制,帮助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此外,建立研究导向的审计制度,促进审计人员将理论研究融入实际工作中,使理论研究成为日常任务的一种自发行为,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论素质。
五、结束语
研究型审计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借助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管理,加强审计的功效性。同时,也能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实践与理论成果,以服务于大审计、大监督体系的建立。通过在国有企业中开展研究型审计,不仅可以发挥出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管理职能,还可为企业审计工作赋予服务属性,形成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完成正向的互动,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顺利发展,本文通过对研究型审计工作的深入剖析,力求为企业实现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审计局面提出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晏维龙.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观察,2021(11):34-40.
[2]王佳佳,赵昊.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会计师,2021(11):79-80.
[3]党江艳.内部审计开展研究的实践框架探索[J].会计之友,2022(16):146-152.
[4]王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2(12):55-57.
[5]王佳佳,赵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审计月刊,2022(3):45-47.
[6]徐智花.关于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财会学习,2022(22):110-112.
[7]许莉,张艺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以审计署某特派办为例[J].商业会计,2022(7):19-22.
作者简介:王莹,女,1985年9月生,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审计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