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

2024-01-15黄国正孙传

职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三全育人

黄国正 孙传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技工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对基于“三全育人”的“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相关学校近五年的试点经验表明,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智慧精工”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为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技工教育;“三全育人”;“智慧精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为当前我国技工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使命就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人才战略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而要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目标,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要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技工院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把德育融入校内课堂实践、渗透到校内岗位实践、浸润到校外企业实习、融贯到社会多元网格中,从而构建“多元融合,立体渗透”的全程“融”“浸”“润”式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进而达到浸润体验、实现内化。确保“融、浸、润”贯穿学生全程学习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了、能发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促进德育全系统渗透,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智慧精工”的内涵

基于《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国制造业的特点,我们需要打造一支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为一体的技术精湛的智慧型产业工人队伍,简称“智慧精工”。在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步入了新常态。技工教育也应紧跟社会变革,在新常态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着力于将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将生产型技能人才培养转变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培养适应我国制造业“精诚、精湛、精巧、精准”的“精工特性”品质特性要求,且具有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和“品质至上”服务精神的“智慧精工”。

二、“智慧精工”的培育机制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精工素质”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内容,围绕匠心育人的“精工素质”德育管理建设要求,结合制造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精益求精,品质至上”的职业特性,着力构建“智知层”“智造层”“智慧层”“三智培育体系”,在“三智培育体系”建设上从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科学探索、创新思维、管理能力、跨界修养九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德育规划,按照“一个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两种德育——工匠德育和生活德育”积极实施“大师+大匠”双维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从“智慧化”的技术思维和“制造类”的技能思维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完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各任课教师、家长代表为补充的德育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开发校外德育资源,依托校企合作优势,组建以校外技能大师为主体,以各行业特别是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省级技能大师、大工匠等为补充的名优师德育团队,全面实施校内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齐发力培育模式,并通过开展诸如“红七月思政主题活动月”“名匠大讲坛”“工匠进校园”等思政主题活动,把企业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同时把校内培养好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企业轮岗、企业学院等形式输送到校外企业,通过企业实践岗位的重铸与锻造,形成真正的校内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具有良好的德育品质,又有“精工特性”的精工素养的智慧工匠。从而逐步帮助学生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德育成长过程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最终跨出学校、走进企业、适应社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精彩人生”。

(二)锻造品质优良的“智慧精工”专业技能

结合我国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根据产业(行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职业要求,在遵循“加强基础、注重效果、强化品质、优化素养”教育原则的前提下,构建“三站联动,分段轮换”的“智慧精工”培养模式,进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三站联动”中的“三站”分别指学校教学活动中心、校内实践培训中心、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中心,通过“三站联动”将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单元连在一起,同时赋予“三站”不同平台之间各自独立的技能人才培养职责,形成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结构形式。“分段轮换”是指将技能人才所具备的技术技能设计在三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的培养内容为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与工匠精神内涵孕育为主的课堂培育;第二个阶段的培养内容为以专业知识延伸到校内实训教学的技能训练与培育,完成工匠精神初期体验活动;第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为以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为主的提升工匠精神与技能水平的实践活动。三个阶段逐层递进、思想升华,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巩固“智慧精工”实践效果。

采用“三站联动,分段轮换”的“智慧精工”培养模式,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训岗位、企业工作岗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成从知识技能型人才向创新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实现普通技能人才向“智慧精工”技能人才的转变。通过构建“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技能型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为“智慧精工”培养提供支撑。

(三)营造德育为先的“品质精工”育人环境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总原则,确立“文化素养与人格成长并重”的德育环境目标。在校企共育职场文化,培育“智慧精工”的思想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积极践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希望农场劳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德育元素融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孝义之星评选、传统主题教育、学校德育指数等多种育人形式,将德育元素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在“品质精工”的培育理念下,通过生活技能培训、参观体验、孝义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使学生个人品质得以有效提升。通过开展“人人有项目、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竞赛”的校园活动,定期开展心理排查等形式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打造专门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减压与疏导,通过“心理健康周”等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质精工”培养理念中,全面培育心身健康、德育优良的“品质精工”。

(四)塑造顾客至上的“服务精工”良好口碑

满足企业各类岗位需求是衡量 “智慧精工”培育机制的重要指標之一。技工院校应发挥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主动参与企业生产中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并将问题融入校企合作实践项目中,指导学生将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在企业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以企业的“需求点”作为学生技能的“考点”。例如,围绕企业模具产品开发,开展利用现有设备来优化模具设计开展技术与加工的论证,讨论如何在企业现有设备基础上满足加工要求,制定加工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把“问题”主动留给自己、把“成品”交给企业的“精诚服务”理念,以服务作为巩固校企合作的“纽带”。除了学生专业技能面向企业输出,笔者所在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公众场所等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建立由学校牵头,整合区域行政部门、街道、派出所等社会资源,利用家委员会等德育管理与评价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夕阳关爱、公益劝导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反哺社会,将社会服务时长与社会评价效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评价依据,构建全方位学生德育实践平台。在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校风建设,提升学校学生管理总体质量,以此形成“服务精工”的优质口碑。

三、结束语

“智慧精工”培养是当前国际环境与中国制造发展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是学校德育工作对人才培养新的认知与突破,它与传统德育课堂中照本宣科的育人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是以满足当代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前提,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引领的框架体系,以打造“智慧精工”为平台,以培养“精巧、精准、精湛”工匠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育人机制。从笔者所在学校近五年的试点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来看,“三全育人”视域下“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技术,深受企业喜爱。在当前深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基于“三全育人”的“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为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左丽华.建立动态开放的高校德育管理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夏勇.论“就业导向”下职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王小霞.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中通过人本管理发挥管理价值的相关研究[J].科技展望,2015(29).

[4]李小鲁.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新时期关于技工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技工院校班干部建设路径研究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