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01-15房磊
房磊
随着科技進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出新职业。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健康等领域,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发展、传统行业变迁、社会分工变革等职业类型。预计未来5年内,新职业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在政府对行业、产业的规划引导下,人才向新职业、新技术流动,从而促进新职业、新技术发展。新职业、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善新职业人才供给质量结构,对接新职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成为技工教育当前的重要工作。
一、新职业领域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一)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阶的要求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力求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技工教育的社会属性日益突出,应增强技工教育的适应性,主动面向国家战略,融入产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二)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
新职业的出现和发展,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这就要求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接产业,服务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对人才培养职业标准开发的要求
新职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加快开发新职业标准是促进新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根据新职业的特点,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基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等,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职业的要求。
(四)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技能人才职业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和反馈机制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评价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
(五)对新职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只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技能人才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一批德技并修,具有创新精神、劳动精神、技艺精湛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高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新职业对技工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
(一)促使技工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新职业往往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促使技工院校开设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新专业,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培养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的人才。
(二)推动技工院校挖掘行业需求发展特色专业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新职业也促使技工院校开设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色专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追求,技工院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健康服务和管理技能的人才。
(三)依托经济发展促进专业融合构建专业群
由于新职业具有跨界性、复合性的特点,需要培养大量的基础宽、专业化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群建设标准与行业标准无缝衔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设服务产业链的链条式的专业群,满足产业岗位群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新工作岗位情景下建设虚拟现实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新职业带来新的工作职场情景,比如工作场景全数字化、生产过程全新化、虚拟现实结合化、劳动组织多元化等。为了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需要对教学场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进行更新,打造适应新工作场景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场地,引入数字化、虚拟仿真化的信息手段,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体系。
(五)新职业的产生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形成的挑战
新职业为技工院校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专业设置体制机制的更新与完善,但由于新职业的新颖性、超前性,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困境。
1.新职业市场需求转化为职业能力滞后
新职业作为新兴的职业领域,职业技能标准、行业规范等还不够完善,而专业的发展往往滞后于新职业的产生。技工院校申报新专业、确定培养模式、授课内容等均是基于新职业的出现,且专业目录的更新非实时进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出现新职业市场需求转化为职业能力存在较长时间的滞后,技能人才培养缺乏较规范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