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15贾小宁

职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技工学校产教融合探索

贾小宁

■摘 要:大力推动技工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以某高级技工学校为例,通过分析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应对措施,通过“走出校园”与“引入企业”两种方式,结合校企共建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技工学校;产教融合;探索;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被正式写入职业教育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要求。但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升级,现阶段要落实中央政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产教融合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有的技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还有的技工学校不具备与企业充分对接的条件,企业未看到实际利益,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化。

事实上,技工学校虽然有与企业合作的热情,但由于长期与产业现状、企业生产实践脱节,无法提供能为企业增效的合作项目,从而导致对企业的吸引力不高。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主导优势,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益,从而视校企合作为负担,合作意向不强。

(二)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有些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不匹配。很多理论教材内容数年不变,或更新内容有限,未能追踪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未及时加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相关内容,从而导致毕业生到企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企业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产业,急需机器操作员、安装调试员、维护维修员、改造编程员等,但能够对口培养这些新兴产业人才的技工学校较少,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有的技工学校由于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不能及时更新相关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又不能借助企业力量,深入生产一线去优化教学内容,导致其课程内容、教学标准严重脱离实际生产,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企业需求,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先进做法

先进的职业教育成就了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工业强国,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在它们取得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本质上是一种深度、高效的“产教融合”。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拥有一支“双元制”教师队伍。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企业相关工作经历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方能开展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则是聘用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各职业学校均建立了真正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德国“双元制”教育能够蓬勃发展,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离不开企业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导力量,而服务企业则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招生主体是企业。一般是企业与学生签订为期三年或三年半的学徒合同后,由职业学校自然录取。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会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而企业作为实习实践场所,也会第一时间反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的理论缺失和短板。学校与企业沟通十分顺畅,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

(二)日本的“企业制”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企业制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三部分有机结合组成。其中企业制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实现了产教的完美融合,为日本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质量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日本的企业制职业技术教育,由政府主导,企业与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企业也可以从学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为己所用,双方均可获益。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了传统课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向沟通渠道,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也调动了企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还设立了自己的教育机构——企业大学,旨在培养适应公司需求的专业人才。如东京电力大学、丰田技术学院、佳能大学、三菱重工业大学、本田技研工业大学等,这些大学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训再到分配就业,都与其母公司深度捆绑,能够为学生提供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追捧。

三、深化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洛阳某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有着近50年建校史的老牌职业学校,属央企办学,后经企业改制分流独立运营。学校现有在校生3000余人,教职工180余人。自学校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4万名合格毕业生,深受企业、用工单位好评。为更好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不断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准确把握产业需求方向,坚定面向行业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定位于培养技能人才、定格于高素质复合型培养、定向于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定点于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实现“走出校园”与“引入企业”两条腿走路,整合社会资源与挖掘自身潜力两手抓,通过校企共建培训基地,加强师资培养,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相衔接。

(一)“走出校园”,突出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扩大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渠道。支持企业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献言献策;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与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如双师带徒、半工半学、脱产或半脱产等;建立与行业标准同步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随时动态调整,使人才培养方向不偏离行业发展。

(二)“引入企业”,开展工学一体培养模式

要想实现产学深度融合,企业必须发挥关键核心作用。基于目前国内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学校依托自身的拳头专业,成立了独立经营的校办工厂。工厂在开展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还承担了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同时,工厂的人员培训、技术工艺研发、质量问题攻关等项目,也依托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一体开展。

将工厂建到学校里,产业与学校专业实现高度对接融合,教学、生产融为一體,教学场地有机转换,教师教学与师傅授技相得益彰,这样在时间安排、交通安排、生活安排上,都为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学校摸索出“教室与车间”相融合、“教师与师傅”相融合、“学生与学徒”相融合、“教学与生产”相融合、“作业与产品”相融合的五大产教深度融合方式,推进了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入发展。

学校还进一步依据校办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市场需求情况,开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优化和师资队伍优化,使学校的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接地气”,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受到用工企业的一致好评。

(三)校企共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

学校一直与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一方面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职业技能理论和实操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教师提供课程教材开发、教学成果试验与转化的平台。同时,还聘请企业内的“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顶尖技能人才为学校教师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

四、结束语

在技工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企业主体作用,以“校办工厂”为突破点,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新通道,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方式改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洛阳机车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技工学校产教融合探索
技工学校市场营销学科探究
漯河水利技工学校
信阳水利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体育选项课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应用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