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2024-01-15赵金金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淮北市宿州市大运河

刘 博,赵金金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是各区域劳动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传承区域文化基因和人性智慧的瑰宝[1]。2022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意愿,凸显了借助文化元素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决心,促进了农业农村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由此可见,将非遗旅游融入乡村建设,不仅可以在旅游活动中传承、活化非遗资源,也是迎合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有效促进非遗旅游在乡村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佳的社会生态、人才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加快乡村旅游的高效发展,促进内在的耦合协调效应,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2]。从现实意义来讲,注重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及与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极其关键,这能够助力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效地传承与发展非遗,实现非遗旅游的价值转化,促进乡村振兴。目前,学者们就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研究聚焦于“非遗原真性开发助推文化振兴”[3]“非遗生产性保护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4]“非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5]等视角。综合来看,研究视角多元且内容丰富,但关于影响非遗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关键因素的探讨不足,故不能针对特定区域揭晓非遗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程度的时序发展态势。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以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为研究对象,科学测度乡村振兴和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及耦合协同关系,以期为促进本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高效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概况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发展是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与此同时,辨析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关系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尤其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需要创新实践路径以达成这些目标。而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的现实路径,不仅能更加科学地展现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在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的实践应用,并且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旅游资源,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研究进展

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分别从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效率、驱动力等视角展开分析。首先,关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集中于多重视角。何健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对象,将非遗这一核心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由此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6]。黄永林等从内生逻辑视角强调非遗与乡村振兴所具有的文化互洽和耦合共生的实质关联,即非遗刺激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完美融合,继而促进了文化延续,而非遗旅游模式更是对接现代生活、实践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7]。孙九霞等则是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探索出“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新型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凸显了对于非遗等资源的创造性传承和利用,由此强调,非遗旅游能够科学地融合乡村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传统社会模式以及乡土活动等非遗资源,通过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活化保护、传承和展现[8]。其次,关于耦合协同效率的研究则主要采取构建协同评价模型,引入面板数据来测度耦合协同度。谭萌提出,非遗资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素材,非遗旅游的发展又以偏低的门槛和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诸多留守于乡村的居民提供可靠的谋生之路,而乡村振兴为非遗旅游价值的实现赋予了物质基础、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二者耦合发展的潜在成效明显[9]。李佳艳等将延边州红旗村作为案例地,通过分析二者间的耦合协同程度,提出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优化策略[10]。最后,已有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评估系统驱动力,强调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耦合的动力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明发展。在耦合协同的驱动力分析中,杨姗姗以民族区域为分析对象提出,扎根本土,以当地群体参与为主,又坚持与外界各方社会力量开展合作,以最终形成民族区域稳定发展的合力是推动二者耦合发展的动力所在[11]。熊敏等以大理剑川为案例对象,认为“优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率,高效打造文化产业,促进多产业融合,真正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效益”是驱动二者耦合发展的关键所在[12]。

(三)构建研究模型

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乡村振兴水平和非遗旅游发展程度的测量维度涉及多个系统,各维度及其指标的具体权重需要借助熵值法予以衡量[13],步骤包含数据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多因素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具体事项及所涉及的公式如下所述。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线性比例法、向量规范法、极值法和标准化法均可用于数据处理,本研究则采用标准化法做无量纲化与无零化处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正效用指标(+)的测度而言,该指标数值越大则表明发展得越好,具体公式如下:

Xij=(Xij-Xmin)/(Xmax-Xmin)+0.01

(1)

对于负向指标(-)而言,该数值越小则表明发展得越好,具体公式如下:

Xij=(Xmax-Xij)/(Xmax-Xmin)+0.01

(2)

在上述公式中,Xij表示第i年的第j个指标值;Xmax表示指标j的最大值;Xmin为指标j的最小值;i=1,2,3,…,m,指代年份个数;j=1,2,3,…,n,指代指标个数。

(2)确定各指标权重

第一,测度第i第j个指标的比值Sij,具体公式如下:

(3)

第二,测度第j个指标的熵值h,具体公式如下:

(4)

第三,测度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α,具体公式如下:

αj=1-hj

(5)

第四,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数值W,具体公式如下:

(6)

(3)多因素综合评价

基于各项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和所得权重数值,分别计算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具体公式如下:

(7)

在公式中,f(x)表示综合评价指数,Wj表示各项指标的权重数值,Xij表示各项指标的评价分值。

2.耦合协同模型

第一,系统间的耦合协同意味着多个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耦合协同度这一指标能够直观地解释系统耦合水平。基于此,本研究先构建出耦合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C=[U1×U2/(U1+U2)]0.5

(8)

在公式中,C指代耦合度,U1指代第一系统的测度得分,U2指代第二系统的测度得分。

第二,耦合模型仅仅能够呈现系统间相互作用水平的高低,若要更清晰地揭示两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地将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引入其中,具体公式如下:

T=αU1+βU2

(9)

D=(C×T)0.5

(10)

在公式中,D指代两系统间的耦合协同水平,T为系统间的综合发展水平,α、β表示待定系数,分别指代各系统对于耦合协同的贡献系数。另外,本研究参考耦合协同水平的取值区间,设定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水平划分标准表

二、案例地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案例地分析

大运河在安徽省流经淮北和宿州两市,该区域内非遗资源种类较多且特色鲜明,截至2022年5月,该区域在国家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6项资源,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3项资源,另外,该区域在省级非遗正式名录共有50项资源,省级非遗扩展名录中有5项资源。从资源特点上看,大运河(安徽段)非遗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9个门类。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占比为55.6%,是该级别项目中数量最多的非遗旅游资源,其次为传统音乐,占22.2%,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占11.1%。在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资源数量最多,占比分别达到29.1%和20%,在其他项目类型中,传统音乐和传统戏剧各占10.9%,曲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各占9.1%,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民俗各占3.6%,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非遗旅游资源特征图

由此可见,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为大运河(安徽段)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该区域各市县坚持引领乡村振兴,将非遗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重构集体和群众之间的利益连接纽带,激发乡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积极促进非遗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在参考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发展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的非遗旅游资源状况、非遗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建设进展等现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数据可得性、科学性原则,分别从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两大目标层要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鉴于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可能呈现出非线性耦合关系,而单一要素往往不能精致测度二者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同程度,故本研究还需引入多重要素的综合评价分析法。基于此,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准则层要素和13个指标层要素衡量乡村振兴,从基础条件和支撑条件2个准则层要素和6个指标层要素衡量非遗旅游。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赋值均采用熵权法,最后所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数值如表2所示。

表2 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表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的综合评价结果

借助综合评价模型,结合2012—2021年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系统的7个准则层要素发展水平,测度该区域中淮北市、宿州市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中指标层要素的发展水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2012—2021年间,本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各准则层要素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程度。其中,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和支撑条件变化较大,在生态宜居维度上,淮北市由2012年的0.072上升至0.129,宿州市由0.065上升至0.196;在生活富裕维度上,淮北市由2012年的0.002上升至0.097,宿州市由0.008上升至0.167;在支撑条件上,淮北市由2012年的0.024上升至0.135,宿州市由0.039上升至0.327。

表3 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准则层综合评价情况表

在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总体维度的综合发展水平测度上,本研究整合目标层数据的统计结果,绘制出两座城市的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的综合发展曲线,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在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方面,淮北市和宿州市均呈现出上涨状态,淮北市由2012年的0.036上升至2021年的0.077,宿州市由2012年的0.128上升至2021年的0.176。在非遗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方面,淮北市和宿州市的波动性较大且集中于2013、2016和2020年,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上涨趋势,淮北市由2012年的0.036上升至2021年的0.084,宿州市由2012年的0.256上升至2021年的0.444。

图2 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资源目标层综合发展水平图

(二)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分析

对比2012—2021年淮北市和宿州市的两系统目标层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发现,宿州市要明显优于淮北市。在准则层要素的对比中,淮北市仅在“治理有效”方面优于宿州市,即淮北市由2012年的0.076上升至2021年的0.092,宿州市在该因素上提升较慢,由2012年的0.025上升至2021年的0.028。而在“生态宜居”上,虽然淮北市在2012—2020年均优于宿州市,但在2021年的测评中,宿州市(0.196)已经实现了对于淮北市(0.129)的超越。在其余准则层要素的对比中,宿州市均优于淮北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根据分析结果,淮北市需借鉴宿州市在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发展的经验,强调对当地独特非遗旅游资源的深入发掘,打造特色非遗旅游产品,以此为契机,推动乡村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以迎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分析

基于本研究所构建的耦合协同模型和2012—2021年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计算大运河(安徽段)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水平,并参考表1对于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水平划分标准,将计算结果予以归类,详细结果如表4所示。由所得结果可知,大运河(安徽段)所流经的淮北市和宿州市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度呈现出波动提升的态势,其特征呈现为三方面:其一,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关联性更强;其二,不同时段中两系统的耦合协同度有所差异,甚至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其三,总体的耦合协同度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而言,在2012—2021年间,淮北市的耦合协同度由0.134提高到0.200,耦合协同等级由“严重失调”上升至“中度失调”,耦合协同等级涉及两类,其中,2012—2018年及2020年表现为“严重失调”,2019年和2021年表现为“中度失调”。从波动性上看,淮北市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度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出现下滑,其余时间段呈现上升态势。宿州市的耦合协同度由0.291提升至0.357,耦合协同等级由“中度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耦合协同等级涉及两类,其中,2012年和2013年表现为“中度失调”,2014—2021年表现为“轻度失调”。从波动性上看,宿州市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度在2013年、2018年和2020年出现下滑,其余时间段呈现上升态势。

表4 大运河(安徽段)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度及耦合协同等级表

为清晰地展示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发展的耦合协同效果,本研究绘制出两系统的耦合协同图,如图3所示,以便清晰揭示其中内涵。结合图3和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大运河(安徽段)所流经区域的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发展的耦合协同保持了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慢且耦合协同程度低。因此,若要推动两系统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融合,后续还应着力探索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融合机制和高效联动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两系统的协同发展潜力。

图3 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资源耦合协同图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鉴于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的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发展水平差异,且不同时间段两系统的耦合协同水平差异显著,故本研究构建了研究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配套计算方法系统测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评价值、各维度的耦合协同度,清晰揭示了两系统的耦合协同等级及2012—2021年间的动态变化趋势,从而为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的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在2012—2021年间的综合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无论是淮北市还是宿州市,整体的增长态势相对缓慢,且两系统无论在目标层还是准则层的要素均在某些年份出现一定波动,例如,在目标层上,淮北市和宿州市在2013、2016和2020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和下滑。但基于大运河(安徽段)区域非遗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建设,二者的综合发展潜力较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在2012—2021年间,大运河(安徽段)流经的淮北市和宿州市在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水平表现出低质量和波动性两大明显特性。在低质量特征上,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各城市两系统总体处于失调状态,其中淮北市虽然在2021年提升为中度失调,但耦合协同度仅为0.200,且之前长期处于严重失调状态,而宿州市则是于2014年后达到轻度失调,并长期维持在此状态,耦合协同度仅为0.357。在波动性特征上,淮北市在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耦合协同水平出现下滑,在2019—2021年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的反复波动,而宿州市虽然在2014年之后达到轻度失调,但耦合协同等级再无提高,且耦合协同数值在2018年和2020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二)对策建议

第一,维持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增长趋势。淮北市和宿州市需要科学地整合非遗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建设优势,充分结合乡村居民和游客需求特征及市场演变趋势,在促进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高效发展、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带动两系统需求驱动效能的提高。具体而言,为激发新动能、培育新增长极,需要探索乡村区域非遗旅游市场的现时特征和预测信息,从而增加区域中非遗旅游产品的优质供给。此外,可以借助数字化等新型科技手段,通过跨平台展示方式与终端推送途径的优化,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从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看,区域内,淮北市可以借鉴宿州市在相关领域的发展经验,区域外,大运河(安徽段)区域可以参考周边区域的成功之道,诸如池州市、黄山市甚至杭州市等在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从而在当地发展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第二,政策调控的强化,为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发展打造优越环境。大运河(安徽段)区域的各市县等政府需加强对所在地区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扶持,确保两系统的运营和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转,从而打造科学、系统的协同发展模式,深入推动两系统及所属产业的专业化合作与集群化发展。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结合乡村的社会经济现实和区域内非遗旅游资源禀赋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助于各相关产业耦合协同演进的政策,为提高两系统的耦合协同性予以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并且,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相关产业引入新型技术打破产业屏障,进一步拓展保护性开发的有效空间,据此激发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三,注重人才的培育和挖掘,助推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发展。作为一项周期长、系统复杂的工程,大运河(安徽段)区域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急需一批善于挖掘非遗旅游资源价值、产业运营能力强、具有振兴乡村远大抱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入。建立稳定且高效的人才培育和引入机制是引导两系统耦合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政府应当以乡村振兴与非遗旅游耦合协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准则,打造产学研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诸如,积极与当地高校合作,健全联动培养机制,借助区域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调整和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政策,强化非遗旅游人才的引进力度,最终实现人才集聚效应,辅助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仍有局限性问题需要后续完善:第一,本研究是从时序的角度进行纵向分析,但缺乏对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程度在空间集聚性和差异性的测度。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横向指标,系统探索两系统间的耦合协同程度和空间关系。第二,在指标选择上,相关重要指标的数据不具有可得性,继而致使本研究所涉及的准则层要素数量受限(尤其是非遗旅游维度),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产生局限性。未来研究需要挖掘相关核心要素并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以提高预测模型的测量精度。第三,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乡村振兴和非遗旅游的耦合协同效应,但对两系统融合机理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未来可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深入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同机理。

猜你喜欢

淮北市宿州市大运河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拼 搏
揽 月
放歌大运河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