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传马名籍》
2024-01-14
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简牍是敦煌汉简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西部的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悬泉置是汉王朝设置在河西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其出土的2.3万枚有字简牍,内容丰富、字体多样。简牍文书按内容分为十五类近百种;隶书多用于正规而严肃的文件;草书多用于书信及一般文书;草隶多用于各种簿籍账目等。
《传马名籍》是由十枚简牍构成的一组简册,前九枚为单简,最后一枚为两行,属于单简与两行混编。两行形制在马圈湾汉简、居延汉简中均少见,先做成平整的木简形状后,两侧再削出平整的两个斜面,中间有脊,断面呈菱形。文字书写在两个斜面上,形成每简均写两行字的形式,该册将较宽的木牍做成两行编末尾,为该文书的结束语。从结束语中可知该简册书写的时间为“建始二年三月戊子朔庚寅”,即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三十一年。书写者为“厩啬夫欣”,“厩啬夫”是秦汉主管马厩、掌养马的县佐吏官职名,“欣”为人名。“敢言之”是汉代下属对上级言事的套语。所以,此册为厩啬夫向上级汇报的官府簿籍文书,内容描述马匹的毛色、性别、印迹、年齿、身高等特征及名字,以便存档检核。
从书法角度来看,该册作为官方簿籍,选用了汉代官方字体隶书。不同于经典汉碑中的各类隶书,汉简中的隶书可以观察到笔锋、笔势、力度、速度等多种书写性特征。此十枚木牍整体书写较为工稳,但其中也有节奏、风格、字体的变化。简一、二、八墨色浓黑清晰,书写精美,是极为规整严谨的汉隶,扁横取势,左右开张,尽量撑满木简的横向空间,上下字距紧密;皆藏锋起笔,横向线条基本均匀平直,雁尾的波磔也较为平和,风格整饬;可以看出书写时手腕的摆动幅度不大,书写心态非常端严克制。简六基本也是工整规范的隶书,但因木简本身比简一、二、八窄,所以书者在造型上不刻意左右拉宽,字形结构的宽扁特征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可见材质尺寸对书写风格的影响。简四、五明显轻松,结构较为松弛,同类笔画方向没有高度统一,横画微有仰角,有轻快之感。简八部分字迹书写略快,微带章草笔意,是隶书与章草的结合,可称为草隶书,风格朴拙厚重;从第四字开始突然加快速度,变大字形、加重点画、拉开字距、笔势飞动;“驹”字的转折处快速圆转,行笔流畅灵活;“左”字向右上欹侧;“齿”后节奏又略放慢,草势收敛,反映出书者不断在书写规范与速度之间权衡调适。最后一简结束语的章法与前简均有不同,字与字之间间距加大,从书写特征看似乎与前九简并非出自同一人手,也可能因为行中有脊,两面是斜面且较窄之故,使得书写受限,有所拘束。
敦煌汉简字体类型齐备,既提供了字体动态演化的证据,又填补了早期书法史以石刻作品为主而少墨迹作品的缺憾。其文字内容、书写制度、书手身份等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书写状况,提供了多维度的书史研究空间。就书法创作而言,敦煌汉简达到了一定的书写水平,部分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經典资源之外临摹、取法的有益补充。(邱才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