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秦公大墓石磬刻字
2024-01-14
石磬于一九八六年出自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该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位于今南指挥村秦公陵园之内,是雍城秦公陵园区首先被发现、唯一被发掘的一座大墓。
秦公大墓从一九七五年开始调查,一九七六年开始发掘,直到十年后的一九八六年才发掘出土石磬,出土时位于大墓的副椁室之中,共计二十八件石质残磬。根据整理研究,估计原先最少有三套石磬,经缀合后共有铭文二十六条,二百零六字(包括重文六字)。墓主为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孙,是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根据王辉等人考证,石磬铭文作于秦景公四年(前五七三),属于春秋中晚期之际的秦国官方正体文字。这批石磬是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为确定该墓的墓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秦国的历史、文化和礼乐制度等提供了极佳的实物资料。
磬铭有“宜政”,即宜于主持国家政务,由此可推定磬乃秦景公四年亲政祭祖、祭天之物。从“天子匽喜”铭看,周天子亲自参加了秦景公的亲政庆典仪式,表明春秋中晚期之际周秦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从“百乐咸奏”铭文中足见当时演奏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从“高阳有灵,四方以鼏平”刻铭看,秦人自认为是颛顼帝的后裔并十分崇拜先祖,在新君亲政时要在宗庙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先祖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国祚无限。磬铭关乎景公即位的合法性,故以之随葬。
除了秦公大墓石磬铭文外,还有唐代出土的石鼓文。多数学者认为石鼓文属于春秋中晚期的秦国文字。郝慧芳等通过字形的比对发现,秦公大墓石磬文字与石鼓文同构者高达90.91%,这进一步证实了王辉“《石鼓文》作于秦景公时代”的观点。同时,在字体风格上,秦公大墓石磬文字与石鼓文大同小异。另外,磬铭文字与新出土的秦公钟、民国初年天水出土的秦公簋铭文亦较为接近。
铭文字体属于大篆,虽字数不多、大小不一,但字形优美、结构均衡、字距舒朗、章法整饬。字体隽永,字形灵秀,笔道均匀,但相对于石鼓文刻画稍轻,因而更显纤细、柔媚。与石鼓文的浑厚端庄相比,秦公大墓磬铭表现出一股清新隽永之气,笔画更趋向“玉箸”。挺劲的线质、平正的结构与修長的体势也使之较石鼓文更接近于小篆,其中“四”“方”“高”“于”“喜”“嗣”“平”“日”等字写法已与后世小篆几无差别。因而,石磬铭文字体比石鼓文更为向前发展,表明秦系文字在朝着简洁、规范的方向演变,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秦始皇用来统一六国文字的基础性字体风格。
要之,秦公大墓石磬铭文处于秦系文字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阶段,是春秋时期“秦篆”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石磬铭文也体现了当时秦国官方正体文字的规整、稳定、庄重、大气的特点,较全面地展示了春秋中晚期秦国正体文字的面貌,对于研究秦系文字演变和书法史的发展意义重大。(祝帅 曹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