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野下的清代补服研究

2024-01-14王子健

西部皮革 2023年24期
关键词:补子符号学纹样

王子健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清代的补服以其中缝缀或绣绘的补子为重点,既有强烈的设计元素,又具有明显的符号特征。结合资料,对清代补服色彩、造型、材质、纹样等多个维度中对符号学的诠释进行研究与分析,能够总结出清代补服的符号学特征及其背后的寓意。藉此,为研究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同时,也为将补服设计要素融入当下多样领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可能性。

1 补服概述

在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高压下,中国经历了“剃发改装”的第四次服饰变革[1],满族服饰成为当时中国的服饰主流,而同时一些汉族的服饰传统也自明代承袭下来,两个不同的民族的服饰文化交融交汇,便催生出了这个时代庞杂华丽的服饰体系,清代的官服制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清代文武百官的品服种类包括朝冠、吉服冠、花翎、蟒袍、朝服、补服等[2],在形制上充分体现着满族的特色,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明朝服饰受制度与规章严格约束的延续,在这种基调下,补服可以说是既具有审美价值、又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了。

补服是由明代的补子发展而来:明代的补子通常为一块四十至五十厘米见方的绸料,在上面织绣动物图案的纹样,再缝缀到官服的胸前与后背上,以区分不同官员的等级与身份。发展到清代后,补子所缀的官服外形上改随满制,且胸前的补子演变成直接绣绘图案于其上而非另外缝缀,这种官服形式逐渐被整体称为“补褂”或“补服”[1]。

2 通过符号学分析补服的可能性

服饰具有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穿着服饰,既是需要服饰在物质上蔽体遮羞、保暖防寒的实用性功能,同时也希望藉由服饰来塑造审美价值、象征身份地位、传达思想文化。服饰所具有的传达性与揭示特定事物客观层面的功能,与索绪尔、卡西尔等人构筑的符号二元结构论[3]观点不谋而合——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不仅在表达面上有色彩、形态、材质等的“能指”作用,还具有体现象征意义或反映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所指”作用。在此之后,以结构主义丰富了符号学理论的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流行体系》中同样肯定了服饰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由服饰的职业、场合、状态、方式、流行和服饰本身的差异系统组织而成,亦即涵盖了外延性和内涵性。

由此可见,贯穿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服饰一直被视为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符号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见证并推动着文明的演变和发展。而清代的补服发展自两个民族文化习俗的碰撞,其作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符号,背后的重大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本文拟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清代补服是可行的。

3 基于符号学原理分析补服设计

3.1 色彩

符号的色彩信息往往总是优于形态信息被获取。如图1,补服作为一种符号,第一眼看上去最容易注意到的便是黑色或石青色(深似黑色的蓝色)的衣身和色彩繁杂的补子图案了。补服的衣身之所以选用黑或石青,是因为前朝明代在五行学说中属火德,满清政府于是选择了这些近似黑色的颜色用于服饰上,象征五行中的水,想通过这种克制关系来稳固统治[4]。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说,这种颜色多取自靛青染料,当时从植物中提取制作靛青色染料的技术已然十分成熟,所以材料获取十分方便[4]。到了今天,这种黑或石青色的服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职业服饰[5],并会感觉到严肃庄重的气氛,这既是符号的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作用效果,也是符号背后我们受民族文化烙印的体现。而补子图案则一般用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色,辅以黄、白等色装饰[6],这种色彩搭配的习惯源自于对自然色彩的模仿,也符合我们长久以来对不同颜色赋予美好寓意的丰富审美经验和文化习俗。补服的用色讲究体现出符号所具有的外观的审美性和内在的意义。

3.2 形态

符号的形态不仅有产生视觉美感的作用,还能传递相应的信息。补服的形态为满族服饰中的“褂”,圆领、对襟,袖口端平,裾在前、左、右三处开衩,因通常穿在吉服外,所以袖长和下摆长度都短于穿在里面的袍服[7]。胸前与后背都缀有补子图案,身前的图案因为被对襟分开,所以改为绣于左右两侧。这种平直的廓形显得方正利落,具有美观性。与大多数传统服饰的交领右衽、广袖小口、长及足踝的形制不同,这种形态源于满族作为游牧民族,为了便于骑射和御寒而特化而成的[8]。清代统治者以马上得天下,在文化上对马的形象也有着特别的情怀。如图2,穿着清代官服的臣子便如同一匹骏马:内里的袍服的箭袖形如马蹄,双手扶地下跪时仿佛老骥伏枥;脖子上戴着的朝珠隐喻缰绳;补服上的补子纹样则是马鞍。这样的服饰形态也寄托着统治者对百官忠顺、上下一心的愿景。

图2 清代官服

3.3 材质

物体材料的表面由于内因和外因而形成的材质特征,往往能对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带来不同的感受。补服的材料多为纱质,带有网眼状结构[9],可以使衣身相对轻便,叠加穿着时也更加清凉透气。如图3,胸背前后的补子,尤其在清代前中期时极尽奢华,用彩色的丝线裹上一层薄薄的黄金白银,通过平金绣、戳纱绣、织锦或缂丝[10]的方法制作而成,正是这种昂贵的原料与高超的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补服上艳丽繁缛的华美图案。到了清代晚期,亏空的国库已然不支持这种挥霍,于是补子改为彩丝绣制而不用金银[10]。虽然这种贵族为了虚荣而在吃穿用度营造出的奢侈之风是不应提倡的,但作为文化的产物,补服制作的别出心裁是值得肯定的,精湛的技术也很有借鉴价值,佐证了我们民族对美的追求与实践一直贯彻始终。

图3 清代缂丝补子

3.4 纹样

补服上的纹样是典型的图像性符号,本身就具有传达和释义的作用。清代补服的纹样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图案,如图4,文官绣禽鸟、武官绣灵兽,按照一到九等的官品严格地区分成不同的图案,只是将武官一品的狮子补改为了麒麟补、武官三四品的豹补、虎补对调,并且尺寸缩小为30厘米左右[11]。虽然大小改变了,但图案的精细程度并未降低,并且随着审美的变迁和工艺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精湛华美的补子图案。这种将种种繁缛的装饰堆砌而成的纤细、富丽又矫揉造作的风格[12],与欧洲一度风靡的洛可可风格不谋而合。文武官员的补子图案有明显的区别,可以充分发挥图像性符号的功能,用自然界中的禽鸟或神话中的灵兽图案,直观地将不同官职的身份地位区分开来,树立明确的等级制度,让官员们即使初次见面也能快速留下视觉印象、获悉对方的身份,避免僭越,是贯彻遵守封建纲常的表现,同时这些美观的图案也寄托着了希望文官聪慧、武官骁勇的祝福。除了补子上象征身份的动物形象,还增添了许多装饰纹样,如花草纹、蝙蝠纹、海水江崖纹、云纹、火纹、寿字纹等等[13],既使画面饱满、极具装饰性和美观性,也具有美好吉祥的象征寓意[14],这些图案许多都被沿用至今,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中。

图4 清代文武官补服纹样

4 结语

一个朝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往往与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及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补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时期发展完备,作为封建制度在服装上的重要体现之一,具有深刻的“所指”作用。补服是那个时代下森严等级制度的外化,其本身就是尊卑有别的象征,并且正因为其非语言性的特点,能直接从视觉上强调等级差别,强化着人们的等级意识,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思想,虽然这种尊卑思想在今天不值得提倡,但也足以佐证补服作为符号的强大影响力。当然,补服的所指功能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补服的用色基本遵循了五色原则,象征着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体现出古代人民对道德与礼制的追求;补服纹样结合自然造物和幻想而创作,融入了当时朴素的世界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行和美好生活的淳朴的期许,这些纹样也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流传下来;将汉族和满族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补服,可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来看,我们更应该肯定补服的文化价值,将其中的一些理念继承与发扬,并运用于今后的设计之中。

猜你喜欢

补子符号学纹样
心如丝缕 织镂时光— —王建江缂丝作品赏析
Rank Badges of Official Costum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赋广义Orlicz范数Orlicz函数空间的某些特殊可补子空间的存在条件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清朝官服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融合运用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