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刺绣相关研究综述

2024-01-29李星宇

西部皮革 2023年24期
关键词:苗绣刺绣苗族

李星宇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1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在中国知网用关键词进行了主题检索,检索到485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论文304篇、学位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0篇、报纸文章14篇。最早的期刊文献关于苗族刺绣的记录是1980年,2009年开始,对于苗族刺绣的研究逐步增多。通过梳理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于苗族刺绣的研究范围广泛、层次丰富,涉及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工艺手法再到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探讨。

2 苗族刺绣概述

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因其造型与技法独特且稀有,具有不可复制性、文化性与独特性,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苗族刺绣包含了苗族妇女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情感色彩,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妇女以针为笔,线为墨,服装为纸页,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了造型奇特、图案精美、色彩鲜明的苗族史诗,表达了对祖先、神灵、自然、宇宙、生命起源的认识与理解,记录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变迁等多种信息,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后人研究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3 苗族刺绣研究现状

3.1 苗族刺绣起源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苗绣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文献能证明苗绣起源的真正情形。众多学者对于苗绣的起源也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大多学者都从现有的文献中推断,苗绣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出现。

吴平指出从半坡母系氏族到河姆渡时期的古文献中都有提及苗绣的起源问题[1]。龙湘平和陈丽霞则认为,苗绣的文化历史渊源首先应追溯到其原始首领蚩尤时期,再经历了战国到清朝的不断迁徙与发展[2]。《苗族简史》一书中记载了关于苗绣的诞生,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一带的苗族祖先,因氏族部落的战争而进行迁徙,为了使族人不忘记这片故土,便用丝线将历史绣在布制的日常用品上[3]。《后汉书·南蛮传》是较早提及苗绣的文献,苗族祖先很早以前就会在衣服上绣制图案进行装饰[4]。张泰明对苗绣进行历史文化渊源追踪研究时,发现苗绣在夏商时期及楚国时期就已经可以被当作商品进行交换[5]。张永发的《苗族服饰研究》一书证实了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关于苗绣的记载[6]。

通过对上述历史文献的总结归纳,苗绣的发展脉络大致是,在蚩尤时期,由于条件限制苗族祖先的衣物原料仅是无装饰的粗布与麻制品,夏商时期苗绣初见雏形,到秦汉时期的苗族祖先已经可以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染织技术生产五颜六色的布匹,并不断改进刺绣技艺,至唐宋后便发展繁荣,直至清朝苗绣开始被更多的人注意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者,苗族文化开始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3.2 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研究

苗绣不仅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传达着民族文化的意义,承载着民族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还体现着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苗绣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民族生存环境的;其图案纹样多取自于日常生活,反映着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物的赞美、对神灵的敬畏等。

蒙甘露认为苗绣传达着苗族传统故事与淳朴的历史风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重要社会历史信息,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7]。同时苗绣技艺具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造型独特、宗教意识浓郁等特点。张萍认为苗族服饰的美主要来源于刺绣图案,而苗族人民通常将刺绣图案缝制在衣服最突出或易磨损的的部位,从而起到装饰或保护的作用[8]。刘峰则通过对苗绣中的交鱼纹图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该图案象征着两性结合,是苗族人民对人丁兴旺、子孙成才的美好期望[9]。杨正文认为苗绣文化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有关[10]。赵一凡则认为,苗绣图案是苗族农耕社会的再次表达,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包含着苗族人民的图腾崇拜与风俗习惯[11]。吴平、杨紘对苗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指出苗族人民刺绣主题来源于对生活、生存环境与生命意义的感悟[12]。骆醒妹对极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饰刺绣图案进行分析得出其图案体现出苗族人民对生命的感悟,蕴含着苗族人民对于“幸福”“吉祥”生活的向往[13]。许凡则认为苗绣图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传达着苗族人民的社会文化信息及审美情感,展示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

3.3 苗族刺绣图饰纹样、技法工艺研究

作为中国五大刺绣之一的苗族刺绣,具有色彩艳丽、绣工精美、题材广泛、构图饱满等多种特点。其图案灵感来源于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是个人生活经验的凝结,同时也是审美趣味与精神信仰的结合;工艺繁琐但精益求精,其工艺技法代表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贵州美术家协会收集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多个县域内的苗绣产品、相关图片与文章[15]。丁荣泉,龙湘平在对苗绣的发展源流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时,发现苗绣的造型具有传承性、互渗性与地域性等特征,还具有原始思维方式的混沌性特征[16]。钟涛以苗绣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纹样类型等为出发点,呈现了贵州省域内苗绣的文化艺术[17]。田鲁对苗绣的文化内涵、技艺手法、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解析[18]。彭咏较为全面的介绍了黔东南苗绣图案纹样、构图形式、色彩运用等艺术特征[19]。姚作舟,沈磊从苗绣的发展历史、图案主题及构图方式等多个方面对其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古朴的图案纹样造型与鲜艳的色彩彰显了苗绣在苗族文化中的价值[20]。申敏指出透过苗绣工艺产品,可以看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文化痕迹,认为苗族是一个信仰原始多神教的民族[21]。骆醒妹对西江镇的苗绣技法与图案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当地苗绣未来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22]。阿城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从河图与洛书的造型原理对苗绣图案的含义进行了解读[23]。彭阳通过研究剑河苗族红绣、锡绣等刺绣图案纹样来对当地的苗绣的文化符号形式和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解释[24]。

3.4 苗族刺绣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苗族文化的传播,苗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人们为从中谋取经济利益,便开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虽有利于苗绣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但若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肆意滥用、无节制的开发与不科学的创新则会导致传统苗绣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珍贵的价值与固有的文化内涵枯竭。

郭慧莲通过对贵州苗绣工艺进行分析,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苗绣传统的工艺正呈现衰退的趋势,因而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应对这一严峻的趋势[25]。罗林针对不同类型的苗绣,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指出苗绣由于受传承方式的影响有濒临失传的危机,并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26]。王孔敬认为苗绣不仅是一项宝贵的传统手工技艺,还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内涵,对提高苗族人民精神文化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27]。郭慧莲、王孔敬、罗林等人的文章中均对当地苗绣的工艺及其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指出在现代商业与社会的发展背景下苗绣工艺面临着创新能力逐渐下降、传统苗绣技艺失传等问题,并提出可以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入手解决苗绣传统工艺传承失传问题、向经济功能转换等可行性建议。陈春的揭示了苗绣传承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28]。雷友梅以苗绣的分支系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凯里翁项苗绣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现有保护模式和发展机制[29]。

3.5 关于苗绣变迁的研究

变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由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苗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随之发生改变,并对其文化产生影响;处于文化变迁中的苗绣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就其变化的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周乙陶指出苗族社区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苗绣逐渐从服装饰品中脱离转变为挂在墙壁上的绣片装饰品;并指出其主要的制作群体正逐渐减少、在进入市场化过程中其民族特性出现减弱等问题。认为苗族刺绣发生变迁是由于现代消费方式的改变、现代媒体的出现及苗族青年外出务工的变化等多种原因所致[30]。张朵朵、刘兵,认为苗绣发生变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苗族文化主体对文化的选择[31]。牛菲指出处在文化变迁中的苗绣发生变迁是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认为苗其生存空间的逐渐缩小是由旅游业的兴起所致[32]。吕明华认为在苗绣在变迁过程中,可以在了解其精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适当的对苗绣图案的组成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只有将传承技艺与创新同时进行时,才能更好地推动苗绣的发展[33]。

4 总结与展望

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学术界对苗族刺绣的研究涉及了艺术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文献的发表年度来看,呈现每年递增状态,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后续深入研究苗族刺绣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借鉴材料。但与此同时,对苗族刺绣技艺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学术空间,如目前学术界关于苗族刺绣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对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图案的分析与解释层面,以及对苗族刺绣工艺、应用与审美解读方面,但缺乏对苗绣传承问题的深刻剖析,对于苗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待深入挖掘;又如苗族刺绣主要是以女性群体为主,目前的研究缺乏对女性与苗族刺绣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没有深入研究刺绣传承主体与刺绣之间的关联。再如对苗族刺绣变迁的过程、内容以及引起变迁的动力因素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猜你喜欢

苗绣刺绣苗族
苗族蜡染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苗绣
清新唯美的刺绣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苗族民歌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