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七问
2012-04-29格宽
格宽
补子为何物?
明清两代的官服在前胸和后背上都装饰着图案,这种图案是绣或织成的方形丝织品,补缀在官服上,代表官员的身份和等级,这就是补子。也有的图案直接织绣在官服之上,也称补子。官服补子的图案均为方形,装饰着不同的禽兽图样。清代皇家服装上的补子则是圆形的,上饰团龙。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补子相对较小,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是一整片,因为清代补服是对襟的外褂。
“补子”之名是怎么来的?
“补子”简单的称呼就是“补”,叫复杂点是“官补子”、“官服补子”,得名很直接,显得很普通,本没什么说头。因为是补在衣服上的,于是叫补子,其实就是一块大补丁,不过这种豪华的补丁不是为了掩饰困窘,而是为了彰显威严,以别于寻常百姓。
因为补子装饰在官服的胸部和背部,所以明代也有“胸背”、“胸背花”的说法,也有的明代文献干脆用“花样”称呼它。看来补子这种宫廷官府中使用的严肃之物始终也没什么像样的名字。
也有学者指出,明代并非只有官员在胸背装饰图案,除官员外,教坊司乐艺、王府乐工都有使用。胸背只是服装上纹样布局的一种形式,不能说胸背就是补子。“花样” 也只是明代对于服装上纹样的一般称谓,并非专指官服补子。
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解释“补子”名称的来历:明代早中期官服上的图案是直接织上去的,与官服是一体,当时使用过“花样” 或“胸背”的说法。从明代后期开始图案与服装分开制作,补缀而成,就有了“补子”的称呼。至清代,无论是在官服上直接织就的图案,还是先行做好再于官服上缝缀的图案,都称为“ 补子” 。
补子始于何时?
据说补子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武则天时期。《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则天于延载元年五月,以前胸后背饰有动物图样的服饰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可见那时已经以在服饰上装饰动物表示一定的等级、职务,但其与明、清的补子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明。
元代一些服饰的前胸后背处织有方形的装饰图案,被称之为“胸背”,这样的服饰在考古中有发现,方形纹饰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似乎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但蒙元时期的胸背对于明代官服补子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子制度定型于明代。
补子的图案中有哪些禽兽?
补子的纹样较繁琐 ,一般有一到两只中心动物 ,文官补子用禽 ,武官补子用兽。究其原因 ,明《大学衍义补》中作了如下解释:“文官用飞鸟 ,象其文采;武官用走兽 ,象其猛鸷也” 。
清代仍沿用明朝的补服制度 ,图案与明朝大致相同,略有区别。
清代文官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紫鸳鸯),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清代武官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小老虎),七品为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犀牛,九品为海马。
明朝武官都用单只兽 ,文官一般用双禽 ,而清代文官则用单禽。
补子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补子的重要功能是体现等级关系,不论文禽还是武兽,都以华丽或威武的程度依次排列,等级鲜明。图案中的太阳代表皇权,禽鸟或猛兽都欣然向日寓意诚服天子。
补子的主纹,还具有深刻的吉祥寓意,或代表长寿,或代表富贵,或代表忠诚。众多吉祥纹样,挤满整个画面。如“清朝武三品豹方补”,主纹是处于图案正中的豹,豹象征威猛,图案中还有其它纹样,如象征绵绵不断之意的云纹,寓意江山永固的海水江涯,寓意性格和气势的曲水,象征好运的法螺,象征生命不息的法轮,象征高洁的莲花等。边框还有许多蝙蝠和寿字纹,蝙蝠的“蝠”与“福” 同音,蝙蝠和寿在一起,代表福寿双全。主纹上方还有日纹,太阳也象征光明与永恒。
外国有补子吗?
明朝的官服制度也影响了周围的一些国家,像朝鲜就接受明王朝的赐服,式样和类别大致相同,也是依照明朝官服的变化而变化。明朝灭亡后,清朝不再赐服,朝鲜官服按当地的习惯略有改变,但是变化不大。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也有补子。
补子收藏有价值吗?
补子因其功用,产量很少,官员用过往往会陪葬或被烧掉,流传于世的更少。非常珍贵的是一品官员和二品官员的补子,低品级的补子也很少见,如九品武官绣有海马图案的补子,可能只有很少的文物专家见过。补子工艺精湛,兼具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收藏市场渐渐引人注目。这两年,国内很多媒体报道了芬兰人林白曦的补子收藏,他的藏品大多来自伦敦、纽约、香港的拍卖会,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说看中国电视上的清宫戏,官服补子的图案常常驴唇不对马嘴。看来,补子的文化内涵还吸引了国外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