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课程面料再造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24-01-29陈研尹雪峰陈伟
陈研,尹雪峰,陈伟
(苏州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0 引言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秉承发扬苏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项目积极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该校服装专业于2020年入选江苏省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是该校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必修课程,3学分/64学时,以“实践”操作为主,主要完成“面料再造的创新设计与实践”。
近年来,为了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又积极鼓励、引导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着应用型建设精神与思路,以“面料再造”为学习的载体,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为原则,着重强调“课程思政”教育,弥补“孤岛式”思政课程德育的不足,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该课程先于2020年1月,入选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第二批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后于2021年1月,入选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第三批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后又于2022年1月,入选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改革前存在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脱离时尚,缺乏德育
一方面,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落后,脱离现下的流行趋势与时代发展风尚,与社会纺织经济发展、服装行业需求严重脱节,且可供该课程教育教学的参考书目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更新的周期较长,速度亦较慢。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最前沿的设计流行趋势、理论和方法联系不够紧密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施展与发挥;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缺少思政元素,德育内容不足。
1.2 教学模式单调,传统守旧,缺少互动
改革前的本课程教学模式单调、因循守旧、缺乏互动性,多以传统的课堂集体授课为主,即教师在整体的课程中主要充当的角色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法的传授者,学生被动的聆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片面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操作方法的学习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诱发,个性与特长的挖掘,创新思维的探究发展与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们基于新时代多元化发展对于本课程的需求。
1.3 考核模式单一,重果轻过,缺失多元
改革前的本课程考核主要通过课堂测试和期末的创新作业质量来评定,且往往多为单一的任课教师一人评价制,即一人一种方式定成绩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且其在缺乏“过程性”考核的同时,还缺少“思政内容”要点的考核,缺少市场企业化标准的考核,缺少其他教师、同学之间、组际之间等多元主体的评价考核,即缺乏“多元化主体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
1.4 学生性强力弱,迷恋电子产品
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学生皆为00后的艺术生,相较于90后的学生其个性更强,但自控能力较弱,且沟通协调能力较差。他们不仅厌烦单纯的纯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还不善于动手实践操作,且热衷于手机、电脑、iPad、电子游戏等产品。时常出现:课下手机不离手,甚至课上也时常玩手机的情况,课程学习专注力容易被QQ、微信、抖音、游戏等休闲娱乐方式所吸引而受影响等情况。
2 面料再造设计应用型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秉承“顶天”“立地”“开物”“树人”的教学理念。“顶天”是指本课程的建设是根据“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战略”,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立地”是指本课程建设是以学生为中心,本着“姜大源式”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精神与思路。“开物”是指本课程是以“面料再造”为载体,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为原则。“树人”是指本课程着重强调“课程思政”教育,弥补“孤岛式”思政教育德育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接受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托“ADDIE”系统发展教学模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强调“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统一。首先,“分析”与“设计”是“前提”,主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文件”的制定,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其次,“开发”与“实施”是“核心”,主要通过“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最后,“评价”是“保证”,主要通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 明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2.1.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是基于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而制定的;另一方面,是按照本院2020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而下设。
(1)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中国精神”教育,即重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做到“守匠心”“立匠德”“励匠技”“树匠才”;培育学生“服装职业”精神,加深职业道德操守,做到敬业守信。
(2)知识目标:既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面料再造的概念、物质基础、设计原则、呈现形式、艺术处理技法、立体造型、服装品牌营销与陈列等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对我国的人文历史、服装行业的发展有所认知。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设计构思方法、动手实践能力。
2.1.2 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挖掘和创设的思政元素,重组与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思政元素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弥补“孤岛式”思政课程德育的不足,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本课程教学内容,历经了由2019年改革前“章节式”,到2020年改革中“姜大源‘阶梯模块式’”,再到2021年改革后“课程思政+姜大源‘阶梯模块式’”的重构历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了“利用我”“创新我”“解构我”“创造我”4个“阶梯模块式”教学情境;“基础面料小样”“经典紧身胸衣”“创意旧衣改造”“打造自我品牌”4个典型工作任务[2],课程教学内容由少到多,课程教学难度由易到难。
课程教学内容做了5个融合:首先,课程思政——指引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讲好专业行业领域内的“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与正确的“三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通过推进“劳动教育”,树立“文明新风”;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绿色发展观”,培育学生“节约”与“环保”意识。其次,跨学科——多元教学。即引“姊妹”艺术,如“建筑学”“音乐学”“民俗学”等,进行多元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然后,“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引入专业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拓展面料再造的工艺针法,反哺教学。而后,“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依据服装专业相关赛事,将专业技能竞赛融入教学内容,以赛带练,以赛促学。“企业项目——助力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设计报酬”助力教学,通过“设计录用”检验教学。
2.2 转型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方法
2.2.1 转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德育、创造性思维方式、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添加以“混合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就教学策略而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游击战术”,对课程内容“化整为零”,分成“四大模块”,并对这“四个模块”教学内容进行“各个击破”;运用“攻坚战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把握与“难点”突破;运用“持久战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进行“不断重复”与“灵活变通”。
就教学活动而言:首先,借助“多元化”的信息辅助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圈”等,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作业进行“自我代言——趣味教学”。其次,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入“专业技能大赛”——“带动教学”,借助“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创赛研学”。然后,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往届优秀作品和现阶段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表扬,利用“榜样效应”对其进行“标杆教学”。最后,借助第二课堂,如兴趣小组、专业学社、江苏省大创等项目活动,“延续教学”。
2.2.2 改良教学方法
课前方法改良: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搭建“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线上课程思政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无缝对接。
课中方法改良:(1)通过采用“ABC”多元学科“混合式”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2)升级“课堂演示”方法,将“阶段性”演示、“3D动态”展示技术融入课堂,将“优秀作品”的“静态”展示与教师的“动态”演示相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以“项目、以赛促练”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律、创新意识,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4)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用角色扮演与体验的方法,引导教学,解乏与提兴教学;以“组内互动式”“组迹交叉式”交流讨论的方法,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教学统一。
课后方法改良: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不断加固与重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实践”“以高带低”[3]等“实践教学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
2.3 革新考核模式
摒弃了“单一教师一人评价制”,“一种方式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4],实现“教学”——“评价”——“再教学”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在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强调“德业兼修”,重点突出“企业化标准”和“思政育人点”的考核。
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我评价(10%)、学生互评(10%)、主讲教师评价(20%)、同行专家评价(20%)、企业评价(20%)、网络评价(20%)等多元主体了解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市场价值等;多元评价的指标:通过设置学习素养(30%)、实践成效(70%)两个部分的指标,其中,学习素养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10%)、职业意识(10%)、行为习惯(10%);实践成效包括二个方面:实训项目完成度(60%)、课堂活跃度(10%)。
3 结语
通过连续两年的《面料再造设计》应用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就学生而言,改革后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参赛的数量与质量、发表论文与专利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校企项目作品录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就课程而言,通过课程思政资源库与专业资料库的创建,保障和落实了学生的“德业兼修”;借助“ADDIE”“线上线下”“ABC”混合式教学及姜大源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设计构思的方法、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设计、柔性化的制作;通过以赛代练、项目教学、以研促学,实现教学的“赛研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