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课”的评价体系建设
2024-01-14吴晟钟一曼赵宝林
吴晟 钟一曼 赵宝林
[摘 要] 当前高职“金课”的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忽视评价开展、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不全面、行业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度低和缺少持续评价反馈改进机制等问题,改进思路在于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并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个体发展和教师成长。因此,重视评价的实施、推动评价体系内涵建设、加大行业对评价的参与度、保证评价反馈意见落地见效和运用评价手段引导培育工匠精神是“金课”评价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关 键 词] 金课;评价体系;反馈改进机制;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125-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发现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的态度,发展学习的能力[2]。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高校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推动课程的教学革命。所谓“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概括起来就是课程教学要着重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训练,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设计难度梯度开展讨论探究,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推动学生素质的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教师要把课程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明确是为专业建设培养人、为地方发展培养人、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有紧迫的质量意识,积极主动地推进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材内容、产教融合等一系列综合改革。
基于高職教育的职业特性,其课程的学习对象、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很大差异。高职人才培养要体现“能工作”,课程教学要对未来工作给予帮助,应用性强。因此,“金课”建设要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依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联系本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趋势,将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企业一线工作任务有机融合到现有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工匠意识,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来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达到职业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因此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激励教师做好“金课”的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院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不断地摸索研究,最终使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社会选人用人等各方面的评价更加科学。职业教育的内涵应具有时代性、发展性、社会性、全民性与终身性[5],通过“金课”的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可以顺应科技发展,完善教育结构,不断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形成良好范式。再进一步带动院校其他课程的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也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目前高职“金课”评价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一)忽视评价的开展
很多“金课”非常重视声像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于课程建设的其他方面着力不够。声像资源建设大多依附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升级,缺乏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金课”的内涵建设应该是多元的,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必须重视课程的深化改革。持续的评价和反馈改进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动力。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期许。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正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院校仍然采取教学管理部门定期检查、督导和学生仅参与总结评价等作为主要手段,忽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出现评价主体专业性不强,评价时专业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实践课程和非实践课程的评价指标无较大差异等问题,致使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另外,受高职教育的职业类型特点、课程属性、学习环境、学习者对象等不同因素影响[6],高职的课程评价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评价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套用。
(二)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不全面
评价过程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保证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长远的职业能力培养。首先,现有的评价模式侧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主要原因是课程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工作得到的重视不够,如果全面开展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则工作量较大,而综合评价又需要设计更多指标来开展并长期实施,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负担和压力,没有合理的机制驱动很难获得实际效果。其次,传统指标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评价,而开展课程思政、培养职业素质等都需要设计新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而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并不够。再次,通过评分来衡量课程优劣存在局限性,因为各级评价主体很难用微小的数值差异来准确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对于院校而言,不从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激励教师主动改进课程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就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难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行业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度低
第四代评价理论主张利益相关各方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以实现评价在各方的往返沟通协商中共同构建、达成共识[7]。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应包括督导、教师同行、企业同行和学生,尤其是高职实践课程的评价更需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格局,同时评价主体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功底,也需要掌握相关的课程评价理论来更好地把握评价尺度。在现有的评价过程中,督导和学生是课程的直接经历者,因此参与程度较高,评价更合理。教师同行通过听课、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对课程有所了解,评价结果受到参与活动程度和人情因素影响,较易产生波动。而企业同行评价由于受到校企合作紧密程度的影响,参与评价的主观意愿波动更大,但企业专家意见来自生产经营一线,对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更应该重视并占据足够的评价权重,现实中却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四)缺少持续评价反馈改进机制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合理地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并通过提出对学生的高度期许,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凸显评价的生态改良作用[8]。当前多数课程评价都是以期末评分为主,督导、同行、学生等评价主体各自给出评分,由于受到工作量大、课程专业特点不同等因素影响,评价主体很难对每门课程都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结果就存在重形式而轻效用,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处罚而轻反馈,导致评价纠偏不力[8],更不会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就难以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评价反馈生态体系。同时评价反馈信息严重滞后,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导致教学反思和改进不能优化。有效评价应当是能够引起教师共鸣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而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得分排名把课程评价简单化。
二、“金课”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一)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高职院校的“金课”应该达成三个维度的目标,即工作维度、社会维度和自我成长维度[9],所以课程评价不仅要突出知识导向、能力导向,还要重视思政导向、职业导向和素质导向。高职院校要坚定教师对于全面开展课程评价的思想认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课程教育的正确方向。运用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师成长,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评价促进课程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导教师拓展课程资源,使课程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的评价促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教学和生产经营一线的沟通交流,使职业教育更贴合社会需求。要推进课程评价在标准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反馈等环节制度化,使课程评价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0]。教师要提升思想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深刻理解社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迫切需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个体发展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提升。学习是学习者个人“修行”的过程,体验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它构成个体的意义世界[11]。设计评价指标鼓励学生、教师、行业共同参与课程构建,体验建设过程。高职“金课”既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胜任力,使他们能够通过社会交往获益,更需要确立核心价值观,培养不断进取的心态和意识。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个人进步程度的评价,提高高职文科生对理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理实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教师多参与学生的竞赛指导,带动优秀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教师也可以通过借鉴学习来提升教学水平。推动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和技能培养的过程,精准融入职业导向,尤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评价带动教师成长
打造“金课”,教师是关键因素。要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达成预期工匠精神培育成果的条件和机会,降低失败的风险,使成功学习的机会最大化[12]。通过正向的评价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培育教师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围绕市场、行业、企业和学生需求开展课程建设。要通过连续评价,不断督促教师完善本课程和专业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践教材等基本教学资源开展周期性螺旋式改进。坚持用科学的评价带动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職教课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不断进取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与楷模[13]。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践合作基地等方式,建立评价管理机制,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积极作用,明确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评价,同时保证校内教师的专业认识来源于生产经营一线,推动教师不断成长。
三、“金课”评价体系建设措施
(一)重视评价的实施
教师要将持续开展课程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把评价当成教学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方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有正向的督促作用,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学生都会收到过程评价和改进意见,学期末将结果评价开展横向比较,通过增值评价鼓励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融入思政、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评价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评价有利于指导教学改革,通过直观数据教师能挖掘自身不足,认清改进的方向,同时收集个性化培养的数据。再者,评价有利于校企之间在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深化合作,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随时沟通协调,是产教融合的很好切入点。教师制订评价指标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利用线上平台逐步形成“数治职教”治理新模式,将职业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4],以期更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程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程度越强,得到的数据就越接近真实。让学生清楚评价的细节,变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评价,提出自己对课程的感受供教师参考,教师要认真体会学生的建议,认识到教学和评价是双向反馈机制,缺一不可。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小组评价过程中,通过生生评价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二)推动评价的内涵建设
教师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的目标制定丰富的教学评价标准,借助大数据平台持续统计、分析学生的成长情况,用数据来描绘学生,对教学效果保持动态监测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评价来“内视”自己的教学成效,保证教学质量。课程评价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融入职业价值观,把评价标准运用到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尤其素质培养需要一个漫长且稳定的育人环境,同一专业的教师团队要形成评价共识,确保全员育人,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课程评价要和课程资源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资源的利用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全程育人。课程评价要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塑造[15],建立更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实现全方位育人。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公平,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开展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精确指标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数据的自动收集来体现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活跃度,通过多指标评价体现学生个体在不同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发展程度。对于模糊指标可以采用相对比较法进行评级[16],每个评价主体在熟悉的对象群体中进行比较,按照四个层级给出心目中的评价结果。将精确指标和模糊指标的各自得分进行综合后给出最终评价结论。
(三)加大行业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度
高职课程建设应结合区域功能与产业特点,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优化专业布局,实现要素全方位融合,服务企业的产品升级与技术研发[17]。课程评价要体现企业和职业标准,让企业岗位要求和课程评价相融合,把职业资格标准细化落实到学校教育中,通过建立制度、落实机制保障,推动企业专家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专业带头人应当推动核心课程和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引导建立满足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密切校企合作,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优化教学资源组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细化到课程教学体系中,让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课程评价相融合,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教师、行业专家等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点的技能证书评价标准,完善考评办法,实行严谨的资格证书授予机制。
(四)评价反馈意见落地见效
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为了让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高[2018]2号)。在教学评价的各级主体中,督导代表学校履行监督职责,从教育教学角度对课程开展诊断,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认真接受,能够确保达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进程不产生偏差,维护核心价值观红线,符合人才培养的“成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直接体验教学的全过程,能给出最直观的意见,教师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感受,有助于打磨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评价,从职业需求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认真落实建议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列,既体现产教融合的特点,又体现职业教育的先进性,达成人才培养“成才”的要求。院校和企业合作,积极提供各类业务培训,提升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能力和水平,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进行。
(五)引导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需要在不断的职业活动中接受多方面的影响,从而逐步被提升和固化。高职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所获、所变,尤其是形成在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行动性[18],因此开展科学的评价,对于引导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评价将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评价加深高职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对岗位的认识,培养工匠必需的纪律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二是通过评价提升高职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产业振兴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工匠所必需的家国情怀、进取心和精益求精的作风。教师要从教学实施者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者,通过评价明确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取向,提升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2]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4-9.
[4]韩美荣.高校专业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132-133.
[5]陈蕾,黄睿,黄志平.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61-64.
[6]龚雄涛,胡昌杰,王亮.高职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14(43):56-61.
[7]马国勤.成果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J].職教论坛,2021(5):62-69.
[8]徐洁,尹鑫,陈含笑.智能时代中小学德育评价变革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2(4):107-112.
[8]陈争.OBE理念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1,12(36):63-66,75.
[9]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0.
[10]徐斌,刘志军,肖磊.论课程评价制度创新的阻力及其化解[J].课程·教材·教法,2021,1(41):4-9,28.
[11]谢翌,曾瑶,丁福军.过程性课程评价刍议[J].教育研究,2022(7):54-64.
[12]王晓典,田文君,等.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8):26-31.
[13]邓宏宝,刘策.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测量与评价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3(2):67-74.
[14]邬郑希,郝瑜沛,曹喆.基于在线教育平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0):65-73.
[15]吴晟.职业素质培养融入高职教育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1(7):161-164.
[16]陈翔,韩响铃,王洋,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3-48.
[17]张玲,魏丽萍,马宁.“双高计划”建设的实施路径探讨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5-11.
[18]刘宁,王晓典.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学生学习成效多元评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37-40.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