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现状及对策
2024-01-14吕靖雅
吕靖雅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公益事业日益壮大,当代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成员,在志愿活动行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低年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意向远远高于高年级学生,但是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都在校内,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此,高职院校应当与社会、相关部门、企业合作,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77-04
志愿服务指的是无偿、主动服务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公益活动。高职院校可以主动与社区、社会、企业签订社会实践协议,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空余时间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来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首先,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效率。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职业岗位形成充分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其与市场人才需求更加匹配。据悉,一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角色转换,而开展志愿服务,既能让学生快速了解社会,也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1]。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存在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沟通,遇到困难便想放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锻炼和完善,从而为后期的发展和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缺少“抓手”。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理应找出素质教育中的“抓手”,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办校宗旨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适应各个工作岗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也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为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最后,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功利主义在无形中渗透到高职院校中,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奉献和社会责任意识。对此,学校应该积极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现状
(一)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音乐专业的学生质量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成绩、学习习惯、音乐专业学习都较好,入学后会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音乐专业水平和文化课程上,希望能够在后期继续提升,所以这一类型的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有部分学生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习惯、专业学习较差,到高职院校后就会放飞自我,对音乐专业的学习及其专业训练缺乏规划性和主动性,对志愿活动参与也会比较随意,没有方向发展;还有一些学生在高中成绩、专业技能虽然不好,但是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慢慢明白自己的方向,懂得只有努力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们对大学生活是充满自信和向往的,可能会主动参与社团等相关活动中,不愿意放弃任何机会实现锻炼自我的目的[3]。因此,志愿服务作为拓展教学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自然而然也会成为音乐专业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他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人们对音乐的精神需求以及将来的岗位需求和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担负起自身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差异将会影响每位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意向。
(二)家庭因素
步入高職院校之前,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三观”认知和价值理念。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拥有亲人的关心和热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当有机会可以服务社会、关心他人时他们会格外主动和积极,所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会比较强烈,服务质量和认同感也会快速提升;有的学生家长因为常年投入工作,其工作性质和个体追求丰富,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有的学生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要求,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会严格要求、积极向上,从进入学校后便担任班干部,对志愿活动更会主动参与;极少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关注,使得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关心,也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沟通,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一些学生深受父母、长辈溺爱,性格方面非常自我,参与志愿服务必须有德育学分或者其他的物质、精神奖励,不会因为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意义去参与,所以即便他们参加也不会体会到志愿服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义[4]。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平台,也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高职院校在宣传、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必须进一步保障其完整性和有效性,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5]。部分高职院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将权下放给学生或各个院系,以至于宣传工作并没有细致开展,并且没有特别重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其服务性质和内容,自然也不能提高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体验感;有的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随意召集学生,找一个背景摆拍照片,导致学生对志愿服务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走捷径、投机取巧;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的上课时间一致,组织单位便到没有课的班上随意找几名学生参与,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盲目跟从、打发时间、赚取学分的途径;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会采取奖惩制度,给予很多的奖励、加学分、发荣誉证书等,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但是高职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认真思考,也没有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举止,若是长期如此,学生必定会对志愿服务活动丧失肯定感,甚至还会养成不良的处世习惯,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和学习[6]。
(四)社会问题
“奉獻社会、互帮互助”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学生也应当本着这一宗旨服务社会、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互帮互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方面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获得他人的喜欢和肯定,这样也能为学生后期的就业积攒社会资源。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全能型人才。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他们在毕业后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既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资源[7]。志愿服务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职业素养,也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但是以当前社会上组织的志愿服务情况来看,缺乏技术含量与针对性,没有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对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奖励也都是加学分、发证书,或者一些金钱,也正是因为这一操作让学生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是变相劳动,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抑或部分学生为了奖励而参加,并非自愿。对此,社会各界的关注点应当放到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本质上,以精准、专业为基本原则,为学生打造专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良性竞争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引导,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将共青团的引领思想作为基础,以社团、学生会以及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相关的学生组织作为依托,建立以青少年学生参与志愿者为主的服务模式,落实思想引导工作,提高志愿服务参与度。首先,校团委需要建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宣传海报,尤其要积极制作与音乐专业密切相关的海报,如制作“某演唱者慈善义演援助灾区”等海报,在弘扬志愿文化内容的同时,激发音乐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借助微博账号、校园平台等学生比较熟悉的融媒体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团队、项目等[8]。其次,开展志愿服务宣传讲座,由团支部、学生会到基层进行宣传讲解活动,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将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目的以及如何做等问题细心讲解给他们,使更多高职学生能够接受并主动尝试志愿服务活动。最后,打造榜样,做好引领示范。比如,可在三月雷锋志愿服务月、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志愿服务团队等相关活动,并邀请各个专业学生、优秀志愿者团队以故事分享会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志愿服务参与的内心走向,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魅力
规范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国外一些学校志愿服务规模偏大且起步也远远早于我国,自身已经形成了本国特色的运行制度体系,与之相对比,我国学生志愿服务起步晚,虽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其重点是速度与数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体系,以至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不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管理状态散乱,不利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队的构建和发展[9]。对此,第一,院校必须优化整个队伍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志愿队伍的综合素养。音乐专业的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借助校委会链接、校外资源等渠道邀请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相关领域的教师和专家为学生志愿者服务进行培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团队还需要规范制度体系,比如考核、日常管理、财务制度等均制定成文,使其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团队管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够采取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团队的执行力,从而打造出一支积极向上、氛围良好、团结友爱的集体,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第二,打造志愿服务团队品牌。一个好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队伍自身的影响力,音乐专业的学生团队可以邀请设计专业的学生为志愿服务团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彰显音乐专业风采的徽章、Logo,甚至还可以一起制作微电影、视频等作品,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志愿服务,并主动参与其中。第三,设计、开展、创新志愿服务项目。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性格也十分张扬,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将创新、个性化作为主体,把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志愿服务项目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开展“青春跑、活力唱”等公益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阔其眼界,还能打造具有志愿服务特色的品牌,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制定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激发音乐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首先,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抓手,教师在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所谓的“第二课堂”指的是根据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向外延伸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说是第一课堂的完善与补充。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在2018年7月5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第二课堂”可以设计成七个模块课程,其中有一个模块课程便是“志愿公益服务”[10]。针对这一情况,校团委可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把“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评优选举、入党、升本等方面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时长要求,更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其次,把优秀学生志愿者纳入学生干部储备中。志愿服务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眼界,也能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些优秀、高质量的学生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中,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会主动为他人服务,承担属于自身的责任,完全符合学生干部的基本要求。所以,学校可以采取民主选举、自我推荐、良性竞争等方式,收纳优秀学生志愿者到学生干部队伍中,并对其加以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志愿者的上进心,并且通过这一举动,吸引更多积极向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校协同教育,互相学习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塑造与家庭、学校、朋友等方面的教育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能够赋予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便是“无私奉献、团结友好、互帮互助、相互进步”,这也是教育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平台之一,更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三观”的有效途径。对此,学校首先应当与家庭相结合,开展家校协同,跟家长一起探讨学生后期的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确定不同的方式。学校可以建立家庭、学生个人信息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家长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学生站在同一角度,以平等、尊重的关系沟通、交流,进而营造舒适和谐的家庭氛围,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爱护、尊敬老人,懂得主动帮助他人[11]。另外,学校可以建议家长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邀请学生一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做到以身示范。其次,学校可以借助“文明宿舍、班级”等奖项评选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相互帮助;或者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个人评选,找出优秀学生,树立身边优秀典型,让优秀志愿者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想,这样不仅能够鼓励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能体会志愿精神。
(五)丰富社会资源,提升社会认同感
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也是传递文明风气、爱心的一个过程。站在社会角度而言,志愿服务能够帮助社会营造良好的风气文化,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志愿者个人来说,志愿服务能够让志愿者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我、充实自我。但是这些都需要志愿者主动参与,并且是真心实意想要做事,更需要相关部门不吝啬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扶持志愿服务事业。对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来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将会进入工作岗位中,那么高职院校想要保障每位学生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便需要从专业技能入手,这单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接觸社会,了解本行业的社会需求度和走向[12]。志愿服务作为课外实践课程的一种,既能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实践理论知识,还能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当前社会上开展了很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项目的专业程度却有所欠缺,想要提升、体现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则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自然也需要社会各界都踊跃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社会、政府部门将志愿服务和学生的成长、就业相结合,丰富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如,聘请专业人士到校与教师一起考核志愿者工作,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实践结业证书,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还能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进而得到社会认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十分热情,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志愿活动的了解相对片面,高年级学生的参与度低于低年级学生,且活动范围都在校内,再加上参与途径传统单一,类型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导致志愿活动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找出关键性问题,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职学生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2(9):157-159.
[2]王曼曼.高职学生“三导师制”志愿服务育人机制:理念、逻辑与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6):78-80.
[3]张妍,庞阳,王茜.志愿服务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7):138-140.
[4]栾辉.基于志愿服务积分制的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 35(1):128-129,132.
[5]卢燕妮.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探究[J].华东纸业,2021,51(6):74-76.
[6]蒋超.高职学生参与区域化志愿服务实践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0):195-196.
[7]陈明香,王军峰.劳动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路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1-63.
[8]韩天瑶,蔡桂文.以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就业与保障,2021(11):65-67.
[9]郭亚静.新时代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基于对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109-111.
[10]张菊香.志愿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7(3):110-112.
[11]许洪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7):13-15.
[12]王涛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视角下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5-7.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