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1-14米无瑕梁艳红葛月月
米无瑕 梁艳红 葛月月
[摘 要] 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生命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采取各种办法丰富教育的路径。劳动教育通过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通过介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探讨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二者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原因,并探究具体的路径措施,以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29-04
劳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将自然界的事物转化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新时代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当代大学生又是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平时的劳动实践机会并不多,劳动教育开展不足。劳动教育严格来讲也是思政教育开展的一种形式,是思政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二者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教育内容来说,都是相互关联的,具有高度一致性。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将劳动教育融入进来,探究一条可行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践性,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
一、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定义分析
有意识的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积累了财富,更关键的是,通过有意识的劳动,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世界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条件。劳动教育就是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它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育形式,是“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
新时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首先,要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要落实科学的教育协同机制,明确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和衔接性,推动五育的动态平衡。其次,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要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再次,要注重系统推进。劳动教育本身短期工作,而是要当成长期系统性工程来抓,要将之纳入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活动中。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劳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师资资源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开放、动态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三)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其总体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如果要进一步细化,首先就要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入手,激发大学生实干笃行、奋楫争先的劳动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综合型劳动人才。而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要结合专业特点,既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的持续开展,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公益性服务劳动,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实习实训活动,更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1]。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其学科具备开展职业劳动的条件,因此,在开展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以外,要将劳动教育渗入专业学科教学中,并在课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形成具有浓郁劳动氛围的校园文化。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其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一)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其实就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品德适应社会要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各种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这是高校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三全育人的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堂,融入高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的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2]。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時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史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怀。此外还包括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理想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教育主要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入手,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法制教育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劳动教育在内,二者之间是有内在关联性的,都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有机的融合,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从教育目标来讲,二者有着一致的教育目标,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并将育人的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教育内容来看,二者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思政教育的很多内容如职业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此外,二者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实践性的特征,都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教育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渗入学科教学[3]。
三、两种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要求两者必须实现融合发展
要树人先要立德,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不能孤立开来,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具体途径,我们常说的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下,文化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和冲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环境的挑战,必须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将劳动教育作为共同着力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树立正确劳动观中促进大学生美德的提高,在学习劳动知识过程中增加智慧,在劳动实践中释放压力,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知识型、创新型的技术性人才。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大国工匠精神纳入宣传重点,塑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工匠精神中的敬业、守信、专注、务实、创新的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价值指引,也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4]。
(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多方面的内容,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只是空谈理论,就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尤为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实习实训,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和精神,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开辟新的模式。同时,众多的劳动模范感人事迹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丰富的题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朴素的劳动精神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可以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而在校大学生由于普遍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深刻的劳动体会。重视劳动教育,将之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可以更好地让高职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未来的工作领域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本身也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更为理性地对待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6]。
四、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和原因
(一)劳动教育的偏差降低了融入效果
当前劳动教育这一词汇出现在高职院校的频率不断增加,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高职院校并没有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作用,劳动教育的偏差降低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无劳动的教育与无教育的劳动并存,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弘扬与传播,也让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虽然素质教育一直被提倡,但追求成绩的理念仍根深蒂固,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課的学习上,劳动教育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没有专业针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不深,效果不佳。
(二)多元主体的缺位导致内容渠道单一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虽然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在社会上的淡化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各界如何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力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热烈氛围,是一个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为学生提供的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并不多。劳动教育缺少劳动课程平台,学生也就难以真正理解何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遇到阻力。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家庭、企业的教育缺位,让大学生获得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渠道单一,对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限制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思政课堂上,也不能局限于思政教师,而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思政专职教师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既要发挥思政课堂的理论价值,又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课下指引作用,而且对其他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将思政知识和劳动知识融入专业课的能力,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但在实际中,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参差不齐,难以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而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虽然现在我们大力宣传工匠精神,有关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也在短时间内形成热潮,但能不能长期持久下去并形成预期效果,并不能得到可靠保证,归根到底就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当前,劳动教育要真正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必须从经费、政策、制度体系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但很多高职院校很难完全做到。经费不足导致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从而无法保证教育的连续性。而政策和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讓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的后劲不足。
(五)劳动教育理念价值仍未得到普遍认可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很少接受劳动锻炼,无法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的价值,特别是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很容易对处世不深的大学生造成影响,极易走向功利化,掩盖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同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劳动的正确看法,劳动教育的理念价值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五、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分析
(一)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既有普通大学的共同特点,也有其职业性强的特点,要把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时间更加充足,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在社团文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要积极借助校园网络媒体平台,如校园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将最适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大学生自主深入地接受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校园媒体的价值,提高劳动教育的影响力。
(二)丰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容渠道
课堂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也要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思政教材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将劳动内容纳入思政教育环节中,让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真正含义。同时,来自政府、企业、家庭等方面的助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下,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两者之间融合的路径不断拓展,内容更加丰富,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是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而成功融入的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当前各高职院校同时具备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就是从教师入手,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将所学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领路人。而具体到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学术研讨会、参观调研等工作,拓宽教师的视野,让高职教师具备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从而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7]。
(四)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长期协调机制,劳动教育才能持续开展。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为师生提供方向指引,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要加大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充足,从而确保劳动教育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五)培养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提升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如何直接决定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效果,要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和劳动理念,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知识内涵,从而形成健康健全的个性和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注重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真正体验劳动的价值,提升对劳动价值的认知高度。
六、结束语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育理念的问题、内容渠道的不足、师资力量的欠缺、保障体系的缺失等等,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营造劳动氛围,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中国公证,2021(9):5.
[3]梁聪.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1.
[4]李国娟.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19(16):55-58.
[5]樊耀华,薛瑞英.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1(14):144-145.
[6]王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8):73-74,77.
[7]刘弦.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大视野,2022(2):66-68,7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