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研究

2024-01-14靳江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4期
关键词:深度心理健康心理

靳江丽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创新一体化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建立立体化学习评价体系,以有效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课程改革;深度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21-04

近年来,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演化为社会性难题,给家庭和学校造成巨大压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教育部等十七个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有力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程,彰显了国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切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面临着各种压力,身心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探索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达成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着诸如“抬头难、互动难、入心难、入行難”等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抬头”?需要解决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严重缺失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讲解,未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业评价方式过度依赖于“期末一考定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水平,而且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如何让课堂“活”起来?需要解决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当前大班额上课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单向进行知识传递,教学活动设计大多乏善可陈,缺乏趣味性和层次性,课堂互动性较差,使得课堂失去活力,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解决如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对有限,以理论授课为主,教育形式和手段单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过于单调,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如何使学生获得成长?需要解决如何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心理素养问题

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对全体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关注,不注重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相互脱节,导致知行不一,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能力,无法为学生提供持续成长和全面进步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学习的速度远远不及知识的增长和更新速度,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重新思考课程最终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和态度的转变,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结构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一条明确的路径选择。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新知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积极探索知识的构建与转化,并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情境中,以形成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并且强调问题驱动的情境化学习体验,这种体验富有挑战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发展。已有研究发现,深度学习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理解程度、学习体验以及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于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知识,也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并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由于互动和融合不足,大部分仍停留在浅层学习阶段,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被动接收、思维的僵硬、学习动力不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弱,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对知识的运用也不够灵活。为了弥补这些缺失,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教与学中的多要素进行动态转化和多向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向深度学习转化,让他们能够在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中,锻炼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

深度学习体现了高级思维,强调学生的沉浸式学习,要求学习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挑战度。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交流、对话、合作完成知识的建构,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评和反思,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浅层学习很难实现的。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仅停留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层面,更鼓励学生掌握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重视高阶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显著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混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切实保障学习成效。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师生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线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下着重帮助学生生成积极体验,培养自我反思、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灵活运用分组活动、问题导向、体验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教育过程更加充满活力。

二、构建“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的课程体系

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等专业在线教育平台的支持下,涌现出大批优质在线课程和海量教学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也不断凸显。利用这些教学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混合式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用混合教学时,仍然存在教学浅表化、缺乏整体设计等突出问题。

为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度学习,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为基础,从“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等方面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多维整体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构建教学活动,评价创新学习,使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体教学互相融合,课内讲授与课外导修互相贯通,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互相融通。

(一)三维并举,重构教学内容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课程三维目标。强心理的知识探究目标、助成长的能力提升目标和塑品格的素质养成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课程思政和心理培育并举,育心和育德共进。从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出发,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理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领,提高学习兴趣,以积极、幸福为主线,体现本学科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围绕教材内容,课程团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围绕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每个教学专题由理论导学和实践体验两部分组成,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目标彼此补充,相互促进,提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

(二)三阶递进,打造活力课堂

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组织教学。课前导学阶段,重点了解学情,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和任务;课中研学阶段,利用案例引导、情境创设、问题驱动等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讲授与对话、活动与体验、分享与表达等环节,融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辅导等多样活动,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对话和互动中建构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升;课后拓展阶段,分别设置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以积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线上交流讨论。通过“自助学习、自主体悟、自觉践行”三阶递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知识内化与行为训练两个关键,实现“自助助人”的目标,使教学入脑入心入行,提升心理健康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三融贯通,拓展育人渠道

基于“三教”改革,实施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深度学习。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实践“大课堂”。借鉴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实施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设计,搭建优质在线网络课程,打造线下精品实体课堂,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相融合,加强线上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提高线下课堂学习的体验性,突出行为训练;课内讲授与课外活动引导相互贯通,增强学习兴趣;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相互融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通过激活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教学元素,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心理主题教育、心理知识宣传、朋辈心理互助、社区交流等活动,促使各方教育主体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三个平台,协同育人机制

立足高职学生实际,着力打造三个相互关联、紧密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以在线课程的教学互动为核心的学习平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的资源平台,以社团活动与新媒体互动为主导的实践平台。这三个平台相互整合,打破了传统课程授课场域性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限制的不足。课程团队合作共建优质在线课程,完善教学课件,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录制微课,有效拓展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学习支持系统,整合更新线上与线下资源,将新媒体融入课程教学,保障课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支持,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基于“三教”改革,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以精品在线课程、一体化教材等为突破口,借助课程平台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合理安排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教学任务,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平面化课堂讲授”模式到“立体多维”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通过构建“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涵盖了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路径和课程支持等维度,它们相互融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聚合多方主体力量,实现各主体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心理育人大格局。

三、创新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模式

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开通朋辈心理支持平台,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创建“课程+社团+实践”联动的实践心育机制,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模式。

(一)心理社团有特色

首先创建具有公益性质朋辈心理互助社团,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对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辅导能力。通过组织和指导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形成了“专业心理教师指导、社团学生干部策划、校园PU文化活动、公众号成果展示”的社团活动特色,并通过公众号平台展示他们的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之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团。

(二)心理服务助成长

在校园中开展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伴解决一些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通过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让他们在现实情景中加以体验和实践,在参与活动中获取心理知识,缓解内心的压力,体验到来自同学间的关心和支持,实现“自助”和“互助”的共同成长,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平台互助重需求

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搭建朋辈心理互助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平台,打造高效、便捷的校园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心理邮箱和心理树洞功能寻求朋辈心理支持与帮助,进行匿名倾诉。同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展示及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新鲜事、烦心事、吐槽事,由心理辅导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积极回应,为他们提供缓解压力的机会,从而起到积极预防和提前干预的作用。

(四)网络教研促教学

通过精心打造微信公众号品牌,推送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力求优化课程内容,实现辅助教学,满足教師备课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拓展阅读的机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学情调查,收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针对性指导。通过组织一系列社团活动,拓展课程实践,及时展示课程实践活动成果,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创建多维度发展性心理健康学习评价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课,由于师资力量相对有限,上课班额大,学生人数众多,一般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着重知识掌握,便于操作。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进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全面评估,建立更加立体、多维度、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把教学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日益发展为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转变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同时也强化了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在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其学习动力和合作精神,进一步完善自我。

(二)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主要评价指标,将教学活动与过程性考核结合起来,学生的综合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通过细化评分项目和标准,借助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全程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建立测试题库和作业库,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及时反馈学生的出勤、作业评价等情况,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撰写自我成长报告,通过反思总结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积极推动学生的自我改变。

(三)探索增值性评价,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在心理健康主题相关活动中的表现,例如提交原创心理作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成为朋辈心理社团成员,以及在校内外心理活动大赛中获奖等,都将根据实际参与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在期末综合评分的权重中得到相应的加分。

(四)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评价课程思政化

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搭建课程思政平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实施“三维三阶三融三平台”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线上线下相互渗透、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补充,构建课程思政多维发展性评价方式。通过这种实践体验式评价,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价值观、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行为训练的统一,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我国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亟须加强教学改革,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过度知识化、学科化倾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2]陈明选,周亮.数智化时代的深度学习: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度理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8):53-62.

[3]周天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2(33):134-136.

[4]李亚敏,肖啸空,刘树雷.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9-111,137.

[5]杨善江.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2(1):92-96.

[6]王惠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元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65-66.

[7]游英会,王志琳,郑爱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0-252.

[8]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20):77-79,8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深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心理感受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