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肾同源”及“痰瘀同病”论治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思路探析
2024-01-12史随随祁宝玉罗越毅巢国俊
史随随 祁宝玉 罗越毅 龙 琰 高 君 巢国俊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78;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是指无明确病因引起的黄斑部视网膜前形成的半透明、无血管的纤维细胞膜[1]。随着膜增厚产生收缩牵拉,视网膜皱褶、血管扭曲、黄斑水肿,甚至黄斑裂孔或视网膜脱离,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物变形。IMEM在我国患病率高达5.1%~7.8%,多见于老年人,随年龄增加患病趋势也增加[2]。西医建议早期保守观察,晚期手术治疗,但相关调查统计显示有5%~21%的患者术后前膜复发[3-5],或伴黄斑水肿等并发症[6-7]。而中药早期干预,在黄斑结构及功能未受到严重损害前采取治疗,可改善患者视功能。
IMEM可归属于中医学“视瞻昏缈”范畴,患者多有肝肾精血亏虚、痰瘀交结互生的特点。巢国俊基于“肝肾同源”“痰瘀同病”理论论治IMEM,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的理念。治疗采用肝肾同补,则精血滋化有源,本虚得补邪无从入;痰瘀同治,防止病邪互化再生。如此标本兼顾,治疗IMEM获效满意,现将临床辨治思路分析如下。
1 “肝肾同源”与“痰瘀同病”之理论溯源及内涵
“肝肾同源”为重要的中医理论,《灵枢·经脉》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8]115,阐述了肝肾经络相联,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9]29,进一步阐明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母子相生,肝肾通过髓而互化互通。至明代,李中梓根据五行与天干地支及五脏的配属关系,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10]李中梓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治疗上提倡肝肾同治,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
《灵枢·邪客》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8]452,指出滋养目窍之津血皆由机体“脾气散精”产生,而津与血同属阴精,即“津血同源”。而痰与瘀被认为是津和血的异常产物,痰饮来自津液停滞不行,瘀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不去而成。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言:“痰挟瘀血,遂成窠囊”[11],明确了“痰瘀同病”的观点。至清代,唐容川谓:“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12]117,“瘀血化水,亦发水肿”[12]74,“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12]78,揭示了痰瘀互化互生的本质,痰滞则血瘀,血瘀则痰滞,痰瘀互结,缠绵难除。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津血同源,痰瘀同生,痰为瘀之初,瘀为痰之促,在论治冠心病时提倡痰瘀同治[13]。
笔者研读先贤理论,认为精血互化,又同化源于水谷精微,肝肾之功能即通过精血而相关,其生理上互相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老年人为IMEM发病的主要人群,精血亏耗,肝肾亏虚,补肝不滋肾,抑或补肾不调肝,犹如一边蓄水一边漏水,难以达效,故治疗当“肝肾同补”。津停为痰,痰乃津变,血滞为瘀,痰乃血凝,从津血同源知其所形成的痰瘀在病理上亦相关。IMEM患者局部多有痰瘀互结的表现,因痰瘀同源相生,又交互为患,临床可采用“痰瘀同治”,使得痰去瘀自消,瘀消痰自去。
2 基于“肝肾同源”与“痰瘀同病”论述IMEM之病因病机
2.1 虚在肝肾,肝肾同源 目以精为本,肾主藏精,精充则目明,目之神光依靠命门之火,而肾精随年龄增长不断消耗,即《银海指南》所云之“亏者多而盈者少,故世无全精之目也”[14]。肾精耗损,命门火衰,不能上达目神,则视物异常,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9]67肝肾同源,肝为肾之子,母子相生,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肝血实则一损皆损。临床中IMEM多发生于老年人,患者随着年衰,肾精亏少,肾为肝之母,精亏则肝血化生不足,目络幽深纤细,血少脉空,目昏枯滞。
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临床IMEM患者肝气不调、肝血亏虚而影响目络,如《灵枢·天年》中述:“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8]377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精血出候》中提出“精者血之所成也”[15],指出肾精亦由后天之血所滋生,血虚则精亏。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血亏虚,肾精生化无源,肾精不能输送布散目窍,则目暗无神。
2.2 实在痰瘀,痰瘀同病 黄斑前膜是痰瘀交结的病理产物,痰瘀阻络,目窍不荣。IMEM患者多年老体衰,肝肾不足,即水衰木亏,肾元气虚则无力推动高位之目的津血运行,目络纤细丛生,血瘀停痰,痰聚碍血,痰饮瘀血交结目络;另有精血虚损,阴不制阳,致肝阳上亢,亢火升于巅,灼损目络,灼津为痰,痰凝血滞,痰瘀互结,形成有形之邪膜黏于视衣,则视物异常。痰与瘀相互凝涩黏滞,二者互结滞于目络,进一步扰乱目之气血津液的输布、运行,形成复杂的邪膜。
痰性黏滞,阻碍血行,可黏血成瘀,由痰致瘀;若瘀血内存,津液输布异常,可滞津生痰,由瘀致痰。如清代程杏轩在《医述》中曾形象描述痰瘀互生之病理现象:“如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16]IMEM患者邪膜伏于目络,视物模糊、变形,痰瘀胶结愈久,黄斑邪膜愈厚,病邪愈难祛除。
3 从肝肾同补、痰瘀同治论早期IMEM的治疗
IMEM病机乃由虚致实,精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本,贯穿疾病始末,痰瘀互生、互结为标,疾病愈久,痰瘀胶结愈加顽固。而早期IMEM患者眼底痰瘀所致邪膜尚浅,尚能用药祛除,若至晚期,邪膜与黄斑组织彻底融合,加之患者年老体虚不耐药物长久攻伐,则难治矣。“黄斑前膜方”为巢国俊临床验方,由楮实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茯苓、炒白术、桑叶、夏枯草、生山楂、桑白皮、鸡血藤、醋莪术、白花蛇舌草、山萸肉、浙贝母组成,可补益肝肾之虚,化除痰瘀之邪膜。早期IMEM患者应予“肝肾同补”,使精血互生,目窍滋化有源,本虚得补,邪长则抑,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同时也应予“痰瘀同治”,痰生则瘀长,瘀生则痰成,祛瘀不忘化痰,祛痰兼顾除瘀,可杜绝痰瘀互生为患,于早期化除邪膜。
3.1 肝肾同补,滋化有源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是IMEM发病之本。早期IMEM患者多见目涩目昏、视物变形、腰膝酸软、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肝血本为养目之源,肾精实乃司明之本,临床从肝肾立论,辨寻目疾之根,“虚则补之”,以肝肾同治为基本治则,强调滋肾养肝并行,使肝肾充盈则神清目明。“黄斑前膜方”借鉴杞菊地黄丸、驻景丸等经典滋补肝肾方之方义,用楮实子、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山萸肉补肾填精、益肝明目,虚甚者,可酌加桑椹、黑芝麻、桑寄生、补骨脂等。
方中药物多入肝肾经,取肝肾同源同治之意。楮实子味甘性寒,可补肾清肝以明目;枸杞子入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女贞子、墨旱莲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生地黄味甘性寒,养阴清热,为临床强阴滋补要药;山萸肉酸涩微温,补养肝肾,收敛耗散之精气,入肾经补肾阴而明目,亦可补五脏之虚劳羸瘦;桑叶味甘苦性寒,清肝明目;覆盆子、菟丝子入肝肾经,补肝肾之阳气,二药取“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桑椹酸甘性寒,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桑寄生味苦甘性平,补肝肾强筋骨;补骨脂入肾经,温肾肋阳。
3.2 痰瘀同治,防邪再生 老年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涵养,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津液输布、血运不畅,则形成水湿痰饮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眼底形成膜状有形之邪。而痰瘀互相影响,二者同源而互衍,日久胶结目络融为一体,仅去其一邪难以根除,故提倡祛邪务尽,宜痰瘀同治。祛痰当兼顾化瘀,见瘀之证而防痰之生;化瘀亦当不忘治痰,见痰之象而防瘀之结。“黄斑前膜方”在IMEM疾病早期阶段化解痰瘀之邪,并防止两者有互化互结与再生之机,有效阻止疾病发展及复发。方中醋莪术、生山楂、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浙贝母、鸡血藤等化膜祛痰、散结活血,体现了痰瘀同治。
痰瘀交结日久,临证应注意祛痰兼化瘀,散结兼清热。醋莪术味苦辛性温,辛散苦泄,破血行气力大,可助瘀血消散;山楂生用以活血化瘀,瘀重者还可酌加性温之三七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通络;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味苦性寒,散结消肿、清热明目;鸡血藤祛瘀活血通络。痰湿重者,可加辛温之法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痰瘀为实邪,易生郁热,热复耗精加重痰瘀,可酌予黄芩清热除湿,酌配连翘清热散结,增强散结祛瘀之力;瘀久者,加川芎、当归增活血散瘀之力;瘀久兼精血亏虚者,加当归、白芍补血活血、养血柔肝,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补益精血,使精血旺则气血生;搭配生甘草可有效缓解前膜收缩,改善视物变形症状。
此外,目之脉络交错丛生,细小深邃,易受气机影响,肝失调和,气机不畅则目络津血不行,加重痰瘀形成,故气滞、气虚也是痰饮瘀血产生的初始因素,且贯穿于IMEM疾患的全程。若痰瘀已经祛除,但因气机不调,痰瘀复生,则IMEM仍会复发,故在祛痰化瘀的同时,亦应重视调肝理气,可酌加柴胡、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黄芪、党参益气,延胡索行气助血。
4 验案举隅(巢国俊主诊)
陈某,女,70岁。2019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左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1年余。患者自诉2017年9月12日常规体检查眼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提示左眼局部黄斑前膜(见图1-A),自觉左眼无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医师建议定期复查。2018年患者自觉视物模糊,视物轻度变形,2018年9月6日复查眼部OCT示左眼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见图1-B),医师仍建议暂不干预,继续观察,定期复查。现患者自觉视物变形明显,故寻求中药治疗。刻下:左眼视物模糊、变形,伴腰膝酸软,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滑。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压:正常;眼底:左眼黄斑区可见玻璃纸样反光,周围血管迂曲变形;眼部OCT:左眼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西医诊断:左眼特发性黄斑前膜(1期);中医诊断:视瞻昏渺(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证)。治则:滋补肝肾,化痰散结,清热明目。方选黄斑前膜方。处方:
图1 患者治疗前后OCT检查结果
楮实子12 g,生地黄12 g,枸杞子12 g,菟丝子12 g,覆盆子12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2 g,茯苓12 g,炒白术12 g,桑叶10 g,夏枯草10 g,生山楂15 g,桑白皮10 g,鸡血藤15 g,醋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20 g,山萸肉10 g,浙贝母10 g。30剂。颗粒剂,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开水冲服。
患者坚持每月随诊,服药半年(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主方基本不变,随证加减:纳差时,生山楂改焦山楂10 g,加川芎10 g;寐欠安时,加酸枣仁10 g、远志8 g;便秘时,加火麻仁10 g;腰膝酸软明显时,加杜仲9 g、桑寄生10 g。
2020年5月6日复诊:复查OCT提示左眼黄斑区前膜消失(见图1-C)。予初诊方去醋莪术、白花蛇舌草、浙贝母,加炙黄芪10 g、柴胡10 g、白芍10 g、当归10 g,30剂。
此后患者仍坚持每月随诊,中药仍以初诊方为基础化裁。2020年9月22日复诊时患者诉左眼视物变形较前改善。2021年3月29日复诊时患者已无视物模糊、变形,查视力正常(右眼1.0,左眼1.2),复查OCT提示正常(见图1-D),中药停服。2021年11月、2022年11月随访,患者视力如前,无视物模糊、变形。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此病以虚为本,由虚致实,本虚标实。患者年老脏弱,肾精肝血亏少、目络津血不足,故见视物模糊,伴腰膝酸软;精血属阴,阴亏阳亢,虚火上灼,可见舌红少苔阴虚之象;血亏气滞,目络津血异常而生痰瘀,久结于局部形成邪膜,患者诉视物变形。结合脉象细滑、局部眼底检查结果,诊断为视瞻昏缈,辨为肝肾阴虚兼痰瘀互结证。基于肝肾同源、痰瘀同病理论,考虑IMEM的发病机理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络失养,气血津液异常,局部痰瘀互生,结于眼底,视物变形。治疗以肝肾同补、痰瘀同治为原则,标本兼顾,使精血充旺、目窍受养、痰瘀共除以杜绝邪膜生成。黄斑前膜方可补益肝肾之虚,化除痰瘀之邪膜。方中楮实子、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山萸肉等药物归肝肾经,可补益肝肾、滋阴明目;浙贝母化痰散结,茯苓、炒白术健脾祛湿以绝痰之源,生山楂、醋莪术活血祛瘀,鸡血藤搜剔目络之瘀、通络活血,上述药物合用体现痰瘀同治;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除痰瘀之热兼散痰瘀之结。2020年5月6日复诊时患者前膜消失,但视力未见改善,减醋莪术、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等,加炙黄芪、柴胡等补气行气,白芍、当归滋阴补血,使气血充足濡养目窍,改善视功能。2021年3月29日复查视功能完全恢复,随访1年余未见病情复发。
5 结语
早期IMEM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疾病晚期则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后易复发且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因此探索对早期IMEM的有效干预十分重要。目前,越来越多IMEM患者寄希望于中医治疗,中医可以从宏观角度把握IMEM病理机制,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疗效较好。基于“肝肾同源”“痰瘀同病”中医理论,既从全身调理肝肾同补,滋补精血,营养目窍,及时补虚,又局部化解黄斑邪膜,痰瘀同治,祛痰勿忘治瘀、化瘀亦应兼顾祛痰,使痰瘀共消,防治邪膜胶结缠绵,可有效治疗早期IMEM,并一定程度降低疾病复发率,可为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