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运动康复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的影响
2024-01-12隋亚玉孙翠玲
隋亚玉 孙翠玲
(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发生在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由高血压、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心肌损害,也被称为持续性心力衰竭,发病以后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1]。慢性心力衰竭可以直接降低外周组织的血流速度和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导致外周组织缺血,从而引起各系统的长期慢性缺氧缺血的临床表现,最终导致患者病程延长、病情加重,降低其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多为药物对症治疗,使用美托洛尔、呋塞米、螺内酯、卡托普利等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也有观点认为单纯的西药治疗对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有限,甚至长时间用药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3]。当前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康复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运动康复治疗操作简单、可行性高,且不会额外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愈发重要[4]。因此,研究选择了本院收治的5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一步研究康复治疗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5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 例,给予规范西药方案治疗;观察组25 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康复疗法。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的诊断标准;(2)辅助检查如影像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临床症状等确诊;(3)受试者临床症状稳定;(4)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5)年龄≥60 岁。排除标准:(1)肝、肾、肺等内脏功能明显异常者;(2)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或重度心动过缓者;(3)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其他严重的疾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5)认知或精神障碍。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参与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给予规范的西药治疗,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371,25 mg)剂量为12.5-25 mg/次,2 次/d,口服;呋塞米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3,20 mg)剂量为20-40 mg/次,1 次/d,口服;螺内酯片(杭州民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70,20 mg)剂量为20-40 mg/次,3 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4,20 mg)剂量为20 mg/次,1 次/d,口服;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严格控制盐摄入量,必要时强心治疗。
1.2.2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原则上避免锻炼过度,循序渐进。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级者,限制其体力劳动,可进行如气功、太极拳、步行等低强度的运动;Ⅲ级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运动方式以站立、洗漱、如厕等基本生活行为;Ⅳ级患者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在床上被动锻炼肢体,病情好转可引导其进行主动关节运动、扶墙站立等活动。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 根据临床症状、NYHA 心功能分级等参数评估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 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 级;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3.2 心功能指标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3.3 运动耐力 治疗前、治疗3 月后,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两组运动耐力方法:患者保持日常步速行走,并在30 m 终点处转身折返,全程计时6 min,完成后则可结束[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体质指数、及NYHA 心功能分级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2.3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
注:a 为与治疗前相比,P<0.05。
?
2.4 治疗后两组运动耐力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6 min 步行试验距离(6MW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运动耐力比较(,m)
表4 治疗后两组运动耐力比较(,m)
?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各种慢性心肌损害以及长时间的心室负荷过大,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心脏每搏出量下降,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最终阶段。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几乎伴有明显的脏器阻塞性充血,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7]。慢性心力衰竭多伴随心脏器质性改变,如心肌细胞纤维增大等以代偿心肌收缩力的下降、外周组织缺血缺氧等病情。当心肌收缩力进一步减弱,心脏的循环功能因超负荷而出现失代偿,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器官和组织灌注进一步下降,体循环充血等症状将进一步加重,最终引起严重的后果。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为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延缓和预防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者常选用负性肌力药物、强心剂和利尿剂,如出现严重的心脏收缩力降低、血浆灌注严重不足,则可短时间使用强心药物以改善症状。西药的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但对其运动耐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难以获得预期疗效。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其心功能和提高运动耐力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极其重要[8]。CHF 患者需要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改善其预后。运动康复治疗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实用性强、无药物毒副作用、经济性良好[9]。
本项研究表明,运动康复治疗联合规范的西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考虑其结果是多方面原因促成,运动康复治疗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这种治疗方式有利于增加患者的骨骼肌肌肉纤维的维度,提高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量,同时调节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促进能量的产生,提升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同时适量的运动会使骨骼肌紧张,从而促进外周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水平,加速各类代谢性产物的排出。同时该疗法可提升患者的心脏的收缩功能,提高心脏的心肌功能贮备及负荷率,增强心脏可代偿的强度,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10];另外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运动康复治疗的方案制定可循序渐进,可逐步提升患者运动强度,避免患者出现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惯性的剧烈变化而导致的心功能失代偿、心脏损伤等[11]。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治疗能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