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2024-01-12邹连付李静婷
邹连付,李静婷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病菌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均会致病,患儿可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腹痛等症状。腹泻多因消化不良引起,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严重者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发育异常,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药物是临床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常用方法,如蒙脱石散、醒脾养儿颗粒等,能够有效缓解患儿腹泻症状,调理脾胃功能,但该病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调节胃肠功能,进而缓解腹泻症状[3-4]。现观察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儿炎性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乐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9)和二联活菌组(n=39)。常规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7个月~6岁,平均(3.28±0.67)岁;病程分布:<3 d 13例,3~7 d 21例,>7 d 5例。二联活菌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1±0.72)岁;病程分布:<3 d 14例,3~7 d 20例,>7 d 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5],即患儿每日腹泻次数≥3次,并伴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大便性状改变等表现;(2)年龄≤6岁;(3)病程≤2个月;(4)治疗依从性较好;(5)患儿家属主动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腹泻者;(2)营养不良或严重脱水者;(3)合并先天性疾病者,如胃肠畸形;(4)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者;(5)入组前接受过其他方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以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禁止暴饮暴食;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补充体液、维生素等,并指导患儿服用蒙脱石散(浙江仟源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温开水冲服,用药剂量:年龄<1岁者每天3 g,1~2岁者每天3~6 g,>2岁者每天6~9 g,分3次服用,并予以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生产)温开水冲服,用药剂量:年龄<1岁者为2 g,每天2次;1~2岁者为4 g,每天2次;3~6岁者为4 g,每天3次。二联活菌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科兴生物制药生产)500 mg温开水冲服,每天2次。2组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症状改善时间:记录2组患儿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水样性状改善时间。(2)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3~5 ml,离心处理(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取血清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3)胃动力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检测患儿胃动力指标,检查前,患儿禁食4~8 h、禁饮2~3 h,待其胃完全排空后应用GIVV3型超声显像仪检查,于剑突下行纵切面扫查,检查后喝温橘子水300 ml,记录胃半排空时间(橘子水喝完时间至胃窦容积恢复至空腹状态时间的1/2),6 min后检测其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窦最大收缩时引起的胃窦面积缩小值)。(4)不良反应:记录患儿治疗期间皮疹、胃部不适、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 d后,患儿便溏、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性状及大便次数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大便性状接近正常,大便次数减少;无效:患儿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二联活菌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常规组的76.92%(χ2=5.186,P=0.023),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二联活菌组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性质改善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血清TNF-α、IL-6、MOT、GAS、S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血清TNF-α、IL-6、MOT、GAS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SS水平高于治疗前,且二联活菌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组(P<0.01),见表3。
表3 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4 胃动力指标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胃半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胃半排空时间短于治疗前,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大于治疗前,且二联活菌组缩短/增大幅度大于常规组(P<0.01),见表4。
表4 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治疗前后胃动力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二联活菌组发生便秘1例,总发生率为2.56%(1/39);常规组发生皮疹2例,胃部不适1例,总发生率为7.69%(3/39)。常规组与二联活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4,P=0.608)。
3 讨 论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因小儿年龄较小,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全,胃容积较小,胃蛋白酶分泌量较少,导致对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6]。小儿若长期腹泻未得到有效治疗,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7]。研究指出,胃肠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低下均是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主要病因[8]。因此,临床治疗该病应从调节胃肠功能等方面入手。
既往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止泻药物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其中抗生素虽能有效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杀灭致病菌,但也会减少肠道益生菌数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不利于疾病恢复[9]。醒脾养儿颗粒是临床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能够止泻,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胃肠道运动,但因小儿身体状况较差,难以促进肠道菌群恢复正常[10]。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是一种微生物制剂,主要成分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前者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利于肠道内定植有益菌,提高机体免疫力,后者能够促进蛋白质、维生素等吸收,建立生物屏障,改善肠道环境[11]。该药物在腹泻患儿中应用价值较高,可调节肠道功能[12-13],推测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可在消化不良患儿治疗中获益。本研究结果显示,二联活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可增强疗效。
细菌感染、炎性因子参与小儿腹泻的发生、发展。TNF-α可加速白介素释放,引发炎性反应,导致病情加重;IL-6与炎性反应程度有关,能够加快急性反应蛋白生成,加重炎性反应。此外,腹泻的病程及病情与胃肠激素存在一定关系,SS是抑制激素,能够抑制胃酸分泌;GAS由胃酸分泌,腹泻会损伤胃肠黏膜,进而促进MOT、GAS分泌。本研究结果显示,二联活菌组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性质改善时间短于常规组,治疗7 d后二联活菌组血清TNF-α、IL-6、MOT、GAS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清SS水平高于常规组,且胃半排空时间短于常规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大于常规组,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胃肠激素及胃动力学。分析原因可能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进入人体后生成丁酸,可有效促进肠黏膜再生,促进益生菌生成,抑制有害菌生长,进而调节肠道菌群及胃肠激素,减轻消化道运动障碍,改善胃动力学,达到止泻目的;酪酸梭菌还可生成较多的维生素、酶类物质,加快营养物质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此外,该药物能够影响宿主基因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细胞通路,抑制TNF-α、IL-6生成,进而控制炎性反应[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可增强疗效,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胃肠激素及胃动力学,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可能会对本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后续还需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