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4-01-12黄琳陈庆英
黄琳,陈庆英
失眠症是以出现持续的入睡困难、早醒及睡眠质量不能达到标准,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该病,以协助患者快速入睡,改善失眠症状,但随之而来的药物依赖性、成瘾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利于病情控制[1]。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必要。中医学将失眠症归为“不得眠”“不寐”范畴,认为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引发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而致失眠,常见脾胃不和证,临床治疗需以健脾利湿、和胃安神为主要原则[2]。安神志汤是由清半夏、陈皮、茯苓等药材组成,药物组成有升有降、有散有敛,相互配合,可使脾阳得升,具有健脾利湿、和胃安神的功效,可调和机体阴阳,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病情[3]。现观察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0月赣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失眠症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西药组和联合中药组,各44例。常规西药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19~51(32.67±3.45)岁;病程3~12(7.27±1.22)个月。联合中药组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22~52(33.45±3.50)岁;病程3~16(7.32±1.85)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第8版《精神病学》[4]中的失眠症诊断标准,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脾胃不和证,即主症:不寐少寐,多梦易醒;次症: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胃痛,精神疲乏,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数;(2)可耐受本研究药物,严格按医嘱用药;(3)肢体功能正常;(4)首次发病;(5)治疗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1)因躯体性疾病继发失眠者;(2)合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3)存在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4)治疗期间服用激素类药物者;(5)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6)中途退出研究者;(7)期间参加其他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西药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给予地西泮片(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5.0 mg口服,每天3次,持续治疗4周。联合中药组患者采用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包括甘草6 g,清半夏、柴胡各9 g,黄连、麸炒枳实、竹茹、远志各10 g,陈皮、桂枝、黄芩各12 g,茯苓、白术、炒白芍各15 g,牡蛎、龙骨各30 g,水煎服,每天1剂,每天2次,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睡眠进程参数: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多导睡眠图测定患者睡眠进程参数,主要包括睡眠潜伏期(从记录开始到出现持续3 min的任何一期睡眠开始的时间)、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占总记录时间的百分比)、实际睡眠总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2)睡眠质量: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7个维度24个项目组成,每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3分,总分范围为0~21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好。(3)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疲乏、头晕、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5]治愈:患者夜间睡眠时间≥6 h,睡眠程度满意,醒后精神饱满;显效:患者症状好转,夜间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3 h~<6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患者症状减轻,夜间睡眠时间延长<3 h;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西药组(90.91% vs. 72.73%,χ2=4.889,P=0.027),见表1。
表1 常规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睡眠进程参数比较 治疗前,2组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总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短于治疗前,睡眠效率高于治疗前,实际睡眠总时间长于治疗前,且联合中药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西药组(P<0.01),见表2。
表2 常规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治疗前后睡眠进程参数比较
2.3 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中药组低于常规西药组(P<0.01),见表3。
表3 常规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2.4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联合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西药组(4.55% vs. 20.45%,χ2=5.091,P=0.024),见表4。
表4 常规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失眠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以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过短为主要症状。由于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发生失眠的风险增加,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节奏[7]。目前,西医治疗失眠症多采取药物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常伴随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情控制,需进一步寻求其他治疗药物以缓解临床症状[8-9]。
中医学对失眠症早有认知,将其归为“不寐”范畴。《灵枢·五味》曰“谷始于胃,其精微者,先出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处两行,营卫之道”,认为是脾胃干扰卫气运转而致失眠,因此临床治疗重点需围绕脾胃展开治疗。安神定志汤方中茯苓可宁心益气、定魄安魂,白术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白芍可安脾经、补脾胃,陈皮可和中健胃、燥湿化痰,桂枝可调和营卫、和解阴阳,上述药物合为君药,可共同发挥健脾燥湿、生清降浊之效。龙骨可镇心安神、平肝收敛,牡蛎可敛阴潜阳、镇静安神,半夏可降逆止呕、镇咳祛痰,黄芩、黄连可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上述药物共为臣药,可调和脾胃。柴胡可升发肝阳,麸炒枳可助脾胃升降功能恢复,共为佐药,可清热、祛痰。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使得脾阳得升,胃浊得降,发挥健脾利湿、和胃安神的效果[2]。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较常规西药组高,治疗4周后联合中药组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期潜伏期短于常规西药组,睡眠效率高于常规西药组,实际睡眠总时间长于常规西药组,表示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的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快速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安神定志汤加减对失眠患者脑肠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可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及下丘脑胆囊素8分泌来发挥镇静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3]。安神定志汤药物成分中茯苓具有利尿、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还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效果,可有效缓解惊悸失眠症状,显著改善睡眠质量[10];黄连可有效降低患者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抑制折返冲动,改善心肌供血情况,调节患者新陈代谢,可在促进机体恢复的同时发挥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4周后联合中药组PSQ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常规西药组,表明安神定志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脾胃不和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原因在于安神定志汤加减方中的白术对人体肠管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抑制肠管兴奋,且白术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稳定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12];方中半夏也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效果,黄芩中的黄芩苷成分可通过强化皮质抑制功能而发挥镇静作用,可进一步强化药物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13-14];方中柴胡含有大量的总皂苷,可明显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患者条件反射,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进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15]。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期间联合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西药组,表明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患者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为安神定志汤加减方是由多种对机体有益的中药材提炼而成,对人体损伤较小,且药物可通过肾脏代谢,以尿液形式排出体外,避免药效过度作用损伤机体,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6]。
综上所述,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的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快速入睡,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未对患者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今后或可进一步增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明确安神定志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