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动圆问题破题方法的举例探究

2024-01-12李平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分类讨论

李平

【摘  要】  动圆问题解析时需要结合方法策略来转化问题条件、构建策略.常用的方法有特殊位置法、分类讨论法、化归转化法,本文结合实例探究解法,分析破题思路,并总结构建策略,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动圆;分类讨论;化动为静

动圆问题时是初中几何较为特殊的问题之一,问题常以圆的运动为背景来构建几何综合,探究学习时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解析问题,降低思维难度.下面举例其中常用的三种方法:特殊位置法、分类讨论法、化归转化法.

1  把握特殊位置,构建模型推导

特殊位置分析是解析动圆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动圆可到达的特殊位置来确定模型,解析时分两步构建:第一步,分析动圆的移动范围,结合问题确定其特殊位置;第二步,把握特殊位置构建模型,代入条件分析求解.

例1  如图1-(a),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纸片在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内任意运动,则在该等边三角形内,这个圆形纸片“不能接触到的部分”的面积是         .

思路分析  本题目为动圆求面积问题,求解时可以采用特殊位置分析法,即圆形纸片引导到与角的两边相切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

过程详解  如图1-(b),当圆形纸片运动到与∠A的两边相切的位置时,过圆形纸片的圆心O1作两边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连AO1.

则在Rt△ADO1中,∠O1AD=30°,O1D=r,AD=,

可求得S△ADO1=,

S四邊形ADO1E=2S△ADO=.

由题意可知,∠DO1E=120°,

得S扇形O1DE=,

所以圆形纸片不能接触到的部分的面积为(-)=()r2.

解后评析  上述求解求解动圆面积问题时,采用了特殊位置分析建模法,把握动圆与角相切时的特殊位置,构建面积模型分析.特殊位置分析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圆心的移动轨迹;二是圆与几何线段的相切关系.

2  合理分类讨论,分别简化分析

分类讨论在几何探究中十分常用,同样可以用于动圆综合题中.解析时需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解析动圆运动规律,确定分类标准;第二步,分情形进行模型讨论,推导求解;第三步,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结论.

例2  如图2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M是AB的中点,点P是BC边上的动点.连接PM,以点P为圆心,PM长为半径作⊙P.当⊙P与正方形ABCD的边相切时,BP的长为         .

思路分析  本题目为动圆求线段问题,设定了圆心点P的移动轨迹,求解时需要讨论圆与正方形边相切的情形,在构建模型,提取其中直角三角形模型,解析求线段长.

过程详解  分两种情形讨论⊙P与正方形边相切,具体如下.

情形1  如图3-(a),当⊙P与直线CD相切时,设PC=PM=x,

在Rt△PBM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M2=BM2+PB2,

代入线段长可得x2=42+(8﹣x)2,

可解得x=5,

可推得PC=5,BP=BC﹣PC=3.

情形2  如图3-(b),当⊙P与直线AD相切时,

设切点为K,连接PK,则PK⊥AD,四边形PKDC是矩形.

可推知PM=PK=CD=2BM,

所以BM=4,PM=8.

在Rt△PBM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B=.

综上所述,BP的长为3或.

解后评析  上述动圆问题中,圆心的轨迹确定,求解线段长,需要讨论圆与线段的相切情形,故采用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可极大降低思维难度.分类讨论求解动圆问题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慎重确定分类标准,不重复,不缺漏;二是对于每一种情形,要注意讨论是否成立.

3  几何化归转化,化动为静分析

化归转化同样可以用于动态几何问题中,求解时需要根据条件转化为一般的几何问题,如分析线段长、点位置坐标等.具体求解时需要挖掘动圆问题本质,根据条件进行转化,再结合模型讨论分析.

例3  如图4-(a)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O的半径为2.若⊙O在正方形ABCD内平移(⊙O可以与该正方形的边相切).则点A到⊙O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

思路分析  本题目为动圆求距离问题,求点A到圆上距离的最大值,结合圆的性质,可将其转化为求解点A到点O距离的最大值,显然需要满足点O在对角线AC上,后续再结合圆相切求解.

过程详解  分析可知当⊙O与CB、CD相切时,圆心O在斜边AC上时,

⊙O与AC的交点P到A点的距离最大,如图4-(b),所示.

过O点作OE⊥CB于E,OF⊥CD于F,

因为CB与CD为⊙O的切线,

则OE=OF=2.AC为正方形的对角线,

O点在AC上,则∠OCE=45°,

AC=,OC=,

所以PC=OC-OP=,

AP=AC﹣PC=,

即点A到⊙O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62.

解后评析  上述求解距离最值时,结合圆的性质将其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再结合共线性质求解.整体上采用的是“几何划归转化,化动为静”分析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再使用时分为两步:第一步,分析问题特征,挖掘问题本质,联系几何性质定理转化;第二步,分析转化后问题,再构建模型求解.

4  结语

总之,动圆问题的破解方法较为众多,上述所呈现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方法思路构建时均涉及到了数形结合、模型构造的思维方法.探究学习时,需要深刻理解方法本质,掌握方法精髓及构建策略.同时关注问题类型,结合问题总结方法策略.

猜你喜欢

分类讨论
浅析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是如何上好“点到直线距离”这节课的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一道物理高考题的思考
浅析高考中常用的数学思想
“三个二次”含参问题中优化或回避讨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