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法”的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案例研究*

2024-01-12高明国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自然法芝麻废弃物

◎高明国

一、引言

我国常年作物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产量达8.5 亿吨往上,但有超过2 亿吨秸秆白白腐烂或焚烧,使“资源”变成了“污染源”,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活垃圾等农村社会生活废弃物共1.5 亿吨,但多达70%的垃圾未做任何处理。创新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体系,提升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能力,既是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保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乡村生态振兴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1 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出许多新的模式与路径。农地适度规模化下农业废弃物就地工厂化制肥技艺,农作物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种养结合,沼肥一体”的农业废弃物能源肥源循环转化,农村特色经济作物秸秆的速降解处理,生活垃圾农民参与式的自我消解,厕所革命推动下农村雨污分离的汕头经验,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的宁海模式等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利用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处理农村废弃物的经验与做法,是在农耕实践中长期摸索的产物,值得我们继续探索与使用。在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中,如何让传统经验与现代化创新相得益彰?“自然法”就是一个合适的理论与实践选择。研究选取河南省若干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农村社区,考察它们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如何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农村适度规模化居住的趋势,融合传统与现代,创新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路径的?期以对中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二、“自然法”视域下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自然法”是起源于日本的农业哲学,因其主张农业生产过程尊崇农作物的自然发生机制,因此称作“自然法”。自然法的开创人为冈田茂吉,而农学家福冈正信则是影响最大的自然农法代表人物。福冈正信对“自然法”的诠释超越了单纯农学的范畴,将东方“无为”“混沌”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农业技法融入农业的自然本真,提出了“四大无为”的“无为农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自然法”基础上,韩国的赵汉珪先生进一步提炼东亚小农农耕技艺的特点,推出了更为具体的“自然农业”,“自然农业”的核心是土壤营养的“微生物富集培肥”和植保的“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

中国与日、韩同为东亚传统的精耕细作型农业,农耕的传统历史悠久,“自然法”在农业中更加体现出多样化实践的融合。中国传统的农耕制度,产业形态模糊,更多地表现为农耕文化传承、农民生存选择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维持,“自然法”更多地融入在农村居民的生存哲学与生存结构中,例如传统农户家庭副业与农业、农业中的种植业与畜禽养殖的平衡,就体现了农村经济的“自然”平衡,生产与生活的“自然”搭配,农业种植养分的“自然”循环,因此中国历史悠久的经验农业本身就是“自然法”农业丰富的底蕴。例如绵延多年的“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一直在实践着“种养共生、水肥互溶、即泄即用、以养抑虫”的“自然法”农业思想;“梯田文化”中的“养分立体化”“生物多样化”“生态交融化”则体现出垂直种植的“自然法”农艺。

家庭承包经营后,中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施用逐年增强,农村生活废弃物沤制成农家肥、回归田园的传统日趋淡漠,农业生产中潜在的、天然的、长期延续下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物质能量循环被逐渐抛弃,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对“自然法”的提倡,使得农村生活废弃物循环的自然消纳也成为农村社会维持与农村生态环境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重要创新与表达。

三、河南省农业农村废弃物利用的“自然法”模式

本文选取河南省东北部、中南部、西部三地农村,探索三地如何基于“自然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与要素,抓住农业生产、农村社居适度规模化调整的机遇,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流程再造与环境产业的业态创新的。

(一)甲村“种—养—制”一体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模式

甲村地处河南省东北部,人口3218 人,耕地面积5034 亩,居民点面积432 亩。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杂粮、油料作物为辅,传统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杂粮主要为红薯,经济作物主要为花生种植。村庄内有3 家中等规模的家庭猪场,平均每场养猪150-230 头。

2014 年之前,家庭猪场将养猪粪尿液及猪场下脚料简单堆放、积肥后,免费让本村农户自取使用,种粮农户将堆肥运至田间作为农作物种植的基肥。但简单堆制的生肥在田间发出难闻的臭味,有菌核导致作物的病虫害增加;自取运肥、泼洒深施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农户们渐渐放弃取用生肥,他们还是倾向施用省时省力、肥力集中、有利植保的化肥。

农户们对“生肥”的弃用,加剧了村庄生态环境的压力,养殖废弃物渐渐成为乡村最大的污染源。粪肥的堆积占用道路沟渠,雨水天气下的污水横流,夏季高温天气下的臭气熏天,蚊蝇丛生,对田间水体、乡村空气、地下水质均构成了很大的破坏,也加剧了养殖户与乡村居民的矛盾。2015 年县农业局土肥站、环保局、畜牧局引进“种—养—制”秸肥一体化技术。在项目的资助下,引进专业公司,在甲村修建“万方沼液塔”,专业公司搜集家庭猪场的猪粪尿和下脚料(由养猪场付费),农户将玉米秸秆、玉米芯、麦秸秆等卖给公司,专业公司对以上废弃物混合、密封入塔发酵制沼,沼气通过专用燃气管道接入农户家庭;专业公司引入一个小型工厂化制肥企业,以沼气塔出塔发酵物为原料进行有机肥制作,制肥企业将制成的熟肥卖给县花卉市场、苗木公司及农户(种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之用)(见图1)。

通过沼液塔项目建设,将种植业的秸秆与养殖业的沼液混合,实现了废弃物向燃料肥料资源的快速转化,对田园系统的物质降解、能量释放及便利耕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外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扰动,实现了可能的污染源向资源、能源的转化,以及养殖业粪尿、下脚料“生肥”向“熟肥”的转化。这种过程和我国传统的、自然的制肥过程异曲同工,是对“自然法”的重拾,而且在现代物质技术要素的投入的前提下,使得种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自然过程更加高效。

(二)乙村“带状种植+特色产业”的阻隔式植保与养分闭环

乙村是河南省中南部的一个行政村,人口5338 人,耕地7147 亩,包括8 个自然村。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经济作物主要为芝麻。有围绕芝麻产业的加工企业6 家,贸易公司2 家,依托省级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建成了芝麻小镇。2010 年以来小麦播种面积平均3729 亩;芝麻播种面积3691亩,芝麻产量547 吨,加工量416 吨,芝麻产品综合收益1746 元/亩。

乙村将耕地进行规模化划片归并后,统一调整至芝麻种植合作社名下,合作社将入社耕地划分为条带状,进行带状种植,小麦、蔬菜(以西红柿为主)和芝麻+豆科的带状种植;而且变原来“夏粮作物+秋季经济作物”一年两熟为“夏秋分离、两田轮作”的一年一熟。

带状种植下的轮作、间作隔离,以及季节性休耕,利用西红柿“克虫”的抗性特征,和芝麻、西红柿、豆科作物调“虫口”的“生物墙”隔离,配合以种植、管理等措施,充分发挥芝麻、西红柿、豆科作物自身的生物抗性、相互间对虫情的扰动及交叉抗性,摆脱了对化学农药的植保依赖。这样在带状种植、休耕、轮作的种植制度下,芝麻合作社的作物种植中不需要再施用任何农药,就能够避免了病虫害发生,真正实现了免施农药的“自然法”。

再看带状种植中的养分管理。乙村地处中国最大的芝麻产区,只有施用农家肥,油品的香度才能达到地标性产品的要求。当地的芝麻已经达到面向市场化的开发,即芝麻籽榨油、芝麻绿叶农旅采摘、芝麻香叶烘干制茶、芝麻秸秆基料加工、芝麻饼肥制作等环节构成了全产业链的利用,特别是芝麻饼肥与豆科绿肥的休耕式还田,使田地养分可以实现“进一退一”的有机养分平衡,因此,从2016 年起,乙村芝麻种植合作社已经没有施用任何化肥了。

(三)丙村农村社区消纳物的平衡及雨污分离

丙村地处河南省中西部,是当地新区建设中合并而成的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由原来4 个行政村33 个自然村整合而来。社区人口2.43 万人,耕地面积由原来3.23 万亩调减为0.76万亩。2011 年开始规划,2017 年建设成区。原来33 个自然村共7192 户院落在六年内陆续拆除,近2.43 万人搬迁至社区40 栋8377 套安置房中,原3.23 万亩耕地中的2.5 万亩成为Y新区城镇建设用地,只留下0.76万亩农地集中归块后,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河洛农旅等从事优质小麦、有机蔬菜种植,生态农庄、休闲农旅等农业、服务业运营。

丙村新型农村社区的社区居住形态呈现出立体结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是新型的规模化、集聚性农村社区,管理也呈现出社区式的:第一,引进嵩宁农能公司,在社区建设厨卫下水汇集管网与存储空间,取消化粪池,建设厨卫下水污物、污液预分流设施;第二,对社区生活垃圾(固体)进行集中预处理及分类处理,成立了社区专业环境消纳公司,对固体垃圾进行分类,将流体状粪污及固体有机垃圾混合堆积、发酵,浇灌粪液密封沤制,生产有机肥;第三,由于丙村仍有田地,原村落池塘系统及田间沟渠系统仍然存在。社区便将休闲水系与池塘、田间沟渠水系被连为一体,社区内外水系循环得以联通;第四,配置两套管网系统,在农村社区内创新引进雨污分离。

从2016-2019 年,丙村社区从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麦秸、玉米秸秆,青储秸秆等,利用密闭沼化+工厂化制肥设施,实施的废弃物就地处理、就地消纳,每年制肥3万吨,纯收益230 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区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农村社区环境、生态治理能力和社区生态管理水平。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三地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的案例研究,可以发现:第一,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利用是一个农业生态回归本源的过程,即回归有机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复位过程。因为在从前农村人地过密化配置的状况下,农村基本达到了“物尽其用、废不存遗”的程度,废弃物利用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农村废弃物问题的出现是“石油农业”过度发展,农村社区资源结构错位的产物;第二,农业农村废弃物问题的解决,不能消极地主张回归传统,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消纳、资源化、循环化利用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治理;第三,在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中,“自然法”的提倡主要从哲学、文化的形态,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其精髓是在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中如何变线性的物流及能量为循环的物流与能量。

基于“自然法”的原则,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建议如下:(1)秸秆全量化利用的农艺农技创新。北方旱作区在秸秆还田中要完善“粉碎+覆盖”的技艺流程与预处理;南方水稻田秸秆还田时,要完善水浸预处理及冬季绿肥生物分解还田。(2)加强沼气利用的社区准入及建设管理,坚持沼气利用与养殖配套,制定规模化、技术准入的政策。对只有种植、没有养殖,沼料源不足,技术标准不高,可持续利用度不强,社区消纳面窄、资源化能源化深入度浅的沼气项目实施禁入,以规模化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提升沼气利用效率。(3)优化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流程设计。实施“控源、洁流、增链”的绿色生产、生活流程再造。“控源”主要在农村生态环境入口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特别是化学添加物及次生无机物进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洁流”主要是引进适宜农村社区的绿色自消纳的废弃物降解技术,建立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化的废弃物再利用体系;“增链”主要是在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中,通过“种养加”“业居管”结合的方式,增加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节点,延长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链条,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物业管理技术团队,创新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废弃物搜集、分类利用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自然法芝麻废弃物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香喷喷的芝麻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解析
法治对当代中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