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国际模式、现实堵点与突破路径*

2024-01-12黄庆平李猛周泳顾丝雨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融合

◎黄庆平 李猛 周泳 顾丝雨

一、引言

数字经济指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为重要载体,来提升生产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当前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蓬勃的经济形态,代表和引领着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数字经济不仅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间重塑竞争格局和发展优势的重要引擎,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些年数字经济加速向我国农业农村领域渗透,为农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农村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数字经济下一片有待深度挖掘的蓝海。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可以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动能。2021年2 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从中央政策的导向分析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未来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一定会明显提速。

二、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典型国际模式

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依托数字技术上的雄厚基础与先发优势,全面对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从数字技术的供给端提升了农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动能。它们的数字经济在为农业经济提供充足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撑,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农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未来这些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一)以数据引领的精准农业模式。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为适应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美国以Climate 为代表的一批农业公司提出了实施“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构想。这批公司致力于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引入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其依靠雷达来实时监控和分析气象变化和土壤质量等数据,再根据出现极端天气的类型和可能性及时地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耕种服务建议。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客户黏性的同时,也保证公司获取了大量的利润。以数据引领的精准农业模式不仅使得美国以少量的农业人口就生产出了满足本土需求的农产品还能够大量出口国际市场。在这种模式的持续作用下,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的转型。

(二)以数据共享为典型特征的政企合作数字农业发展模式。进入21 世纪以来,德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数字农业”,为此德国政府组织以软件供应商思爱普(Sap)和机械制造商科乐收集团(claws)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并配套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其主要做法是结合应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将地理位置、天气、温度、土壤墒情等数据上传到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处理后,将应对指令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进行精细作业。依托数据共享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德国在全境建立了一个农业数据生态系统,进而在政企合作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使得本国农业生产更加智慧和高效。

(三)以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订单农业模式。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的前提和根基,它的有效覆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以2013 年英国政府开启的“农业技术战略”为例,该战略以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的特易购(Tesco)为主体建立了一个遍布英国全境的信息网络系统。英国政府通过这个系统将全国各地农场主与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共享并传递需求、生产、供应、物流等信息,以长期订单合作的方式提高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的效率。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订单农业模式增强了数据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的属性,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供销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传统农业“以产定销”方式转换为“以销定产”模式。

综上国外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说明,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扩大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来降低农业发展的成本和控制风险,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效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优化。

三、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堵点

虽然国际上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定位各有侧重,但它们都可以为中国农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以借鉴的直接经验,然而就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堵点。

(一)支持两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亟待地方政府细化落实。一方面,虽然2019 年以来我国先后由中央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及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等一列支持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经济数字转型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都已经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全局任务进行整体部署,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贯彻和执行依据还有待细化。例如在信息共享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那些涉农数据可以依法对外公开共享,强调对数据泄露风险的控制正是一些地方涉农部门不敢或不愿共享涉农数据的原因之一。

(二)乡村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完善。因为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对数据的获取、流通、整合、应用,所以数字基础设施的水平决定着数字经济的质量。受复杂自然地理环境而导致乡村人口分布分散、发展思维观念限制和投资回报率较低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相较于城市而言我国乡村数字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落后城市,网络基站稀少与覆盖率低是一直是阻碍农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数字经济大国,但数字经济向农业领域的渗透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 年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揭示,2020 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达到了8.9%、21.0%、40.7%,而德国与英国数字经济对农业的渗透率却达到23.1%与27.5%。此外,虽然近些年乡村地区的数字硬件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加强中,但乡村地区的征信体系、支付清算体系和监管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滞后。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完善的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的支持。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高数字素养人力资源的支撑。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高质量的融合发展依赖于高数字素养人力资源的支撑,然而从当前乡村人口结构看,其人力资源的现状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其主要的表现为:一是乡村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数字素养相对高的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失严重,乡村空心化和分散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统计局2021年4 月发布的《2020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为2.86 亿人,其中跨省务工的人数为7052 万人,40 周岁以下的人数占比接近一半。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外流显然不利于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缺乏足够多高数字素养的人力资源支撑;二是由于来自乡村涉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回乡村就业的比率相对较低,加之村镇干部数字素养也有待提高,因此具有高数字素养人才的匮乏致使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

(四)与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科技研究急需加强。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导致数字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落后于欧美等传统农业强国。这一方面表现在硬件设施研发,如农机设备传感器、农机自动化作业、农机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精准农业、农产品智慧流通体系等软件设施等方面。此外加之我国乡村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种养结构、技术水平的差异性极大,导致农业经济的类型千差万别。而当前针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较为宽泛,未能充分体现出各地农业经济区域、条件、技术上的差异,真正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对接乡村产业现实场景应用的技术成果还不多。数字技术的发展与乡村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说明数字农业经济相关的科技研究急需加强。

四、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堵点,“十四五”时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一)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落实。当前城市与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代沟”。虽然自2019 年以来我国已经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领域颁布了多项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但由于农业数字化战略的起点低起步晚,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在扶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财政资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技术服务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十四五”期间,为了推动地方政府加快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落实,其可行的策略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相关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工作,做好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在财政投入、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制度供给,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农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规定,明确和细化执行依据;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有市场规律,及时制定出台有关农业数字经济服务主体的权责规定、管理办法和监督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完善乡村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要加大乡村数字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速实现城乡间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扩围农业经济发展的数字经济生态圈。为此可行的具体措施包括:首先,通过政策引导,以数字新基建为引擎,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与少数民族地区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加大乡村地区电信基站覆盖密度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动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在乡村落地;其次,利用财政资金配套,鼓励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经济数字化发展的布局,拓展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产业模式,培育开发农业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构建政企与城乡等多方合作共赢的良性机制,破解当前数字技术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最后,要完善和加强乡村地区的征信体系、支付清算体系和监管体系等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信用风险数据库、信用担保系统、金融信息网络的构建并以此来保障农业数字经济安全与平稳运行。

(三)构建服务于培养数字农民的人力资源体系。农民尤其是乡村基层干部数字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数字化战略实施效果的决定因素。为了保障农业经济数字化战略顺利推行,必须减少乡村信息贫困锁定,培育大量掌握数字技术的农民群体,打造专属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数字农民这一特殊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为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地区数字教育的财政投入,依托中央对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的长期规划,针对当前农民数字素质短板,通过政策宣传和制度激励组建专业团队的方式搭建乡村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学习农业技术,学习智能化农业耕种与管理技术、电子商务交易与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信息搜集与信息发布方法等多种切实的手段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培养造就大量善用数字技术的数字农民,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数字经济+乡村产业”的发展机遇,利用数字化的设备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环境下,实施农业经济数字化战略不仅促进产业规模化和模式专业化,还可以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促进数字农民这一特殊人力资源群体的壮大。数字农民的大量涌现,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融合的成本,还能缓解乡村内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农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攻关步伐。当前我国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经济的程度还不深,未来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发展壮大亟须提升数字技术的贡献度。“十四五”时期农业经济要分别在前中后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金配套、专项科技计划等方式加快科技攻关、提速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产业前端,通过搭建集地面无线传感器、无人机与卫星于一体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构建以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农业环境气象分析系统与农业专家决策系统集成的多位一体的数字化运管系统,注重对前端收集大数据的分析研判;在产业中端,加大包括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在乡村产业的应用场景,在强化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数字化农业机械和设备推广,多以数字技术的手段来加强对作物长势监测、智能灌溉、精准施肥与虫害防治;在产业后端,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从田间阶段到舌尖阶段的全过程监控,以数字化和可追溯的形式,让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消费市场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实现精准连接,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