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都市农业经济发展探析

2024-01-12佟宇竞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都市

◎佟宇竞

2019 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要求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都市农业作为建设全球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能够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而且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城市和城市圈新的发展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的都市农业,在保障居民食物消费的基础上,成为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有效载体。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都市农业,既是拓展大湾区竞争力的有效实现路径,也是保障大湾区食品供给和安全,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内容。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农业发展基础及优势辨识

(一)大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都市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大湾区依据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遵循农业资源地域分布规律,逐步探索形成了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的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有力推动都市农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大湾区自然条件良好,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农作物资源丰富,农产品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品质较好。2020 年,珠三角九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710.52 亿元,占全省比重34.3%,其中,农业产值1214.5 亿元,占全省比重32.22%;水产品产量354.43 万吨,占全省比重40.47%;水果产量447.85 万吨,占全省比重25.50%;蔬菜产量1392.68 万吨,占全省比重37.57%。丰富的农业资源不仅有效保障大湾区农产品供给,还为发展观光休闲、园艺展览、科普教育等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都市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如果说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那么,未来都市农业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城市化强劲的动力支撑,抑或是说,城市圈是都市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空间基础和载体支撑,大湾区城市圈城市化快速发展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必将为都市农业经济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能。2020 年,大湾区城市化平均水平88.45%。其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城市化率 为100%、100%、86.19%、99.54%、95.2%、92.15%、90.47%、86.96%、67.63%、72.80%、51.02%。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规模还将保持一定增长,居民消费潜能不断激发释放,不仅对都市农业发展需求更为迫切,而且城市发展各种要素,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创意产业等对都市农业都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因此,城市化水平越高,对都市农业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就越强,进而加快城市圈都市农业经济发展。

(三)消费需求升级促进都市农业多功能拓展。2021 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中有1 个城市GDP 超3 万亿(深圳3.07万亿),2个城市超过2万亿(香港2.56万亿,广州2.82万亿),佛山、东莞则超过1 万亿,超强的经济发展实力为提升生活水平,促进消费需求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湾区居民对绿色优质农产品、优美自然环境以及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科普教育需求不断提升,促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休憩、观光、旅游、科普等多功能拓展,而农业的多功能、多业态也恰恰是都市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和标志。2020 年,珠三角九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都超过了8%,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分别为10.65%、9.15%、10.88%、9.52%、8.85%、10.0%、8.54%、10.04%、8.26%。

(四)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依托。一是大湾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广东省有154 所高校,高校数量位列全国各省(直辖市)第二位,仅次于江苏的167 所。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集中了37 所本科院校、44 所专科院校,累计占广东高校50%多,而且囊括广东所有的985、211 及双一流学科建设知名高校;整个珠三角高校总数为127 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的82%。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2022 年QS 世界大学排名分别为22 位、34 位、39 位、53 位、66 位,澳门大学2022 年QS 世界大学排名为322 位。特别是华南农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农科院、广州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为农业教育、研发、科技创新等提供良好基础。二是珠三角农业创新平台集聚,有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及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国家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等。仅以广州市为例,到2020年底,有生物种质资源库7 个,汇聚了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88 个,形成了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160 家,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依托。

(五)都市农业新业态及产品发展类型多样。广州、深圳人口众多,属于全国超大城市,消费能力强。香港的农业体量非常小,澳门没有农业,珠三角既是香港、澳门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也是香港、澳门的后花园。大湾区中以广州都市农业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广州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的集散地,代表大湾区乃至中国参与全球都市农业产业竞争。鉴于大湾区高度城市化,农地资源紧缺,设施农业、园艺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展会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都市农业功能拓展不断开辟新途径;蔬菜、花卉、奶业、渔业等产业产品类型多样,市场竞争力强,凸显了大湾区区别于全国其他地区的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特色。

(六)城乡融合为都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城乡融合重在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逐步消除二元结构,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关系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与农村互动发展,形成相互加持、相互赋能的发展态势。从目前珠三角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来看,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经济多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展等制度创新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为都市农业发展构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也为全国贡献了大湾区独特样本,引领都市农业实现快速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都市农业布局缺乏科学统筹谋划。2021 年8 月,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出台,擘画了广东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但大湾区都市农业经济发展仍然缺乏统一谋划和部署,都市农业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由于大湾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用地资源紧缺,更需要科学合理布局,使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产出效率更高,更能展现大湾区都市农业新风貌、新形象。都市农业不仅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趋势,也是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未雨绸缪,提早谋划,争取主动,推动大湾区都市农业空间结构优化,都市农业向更高阶段迈进。

(二)城市赋能农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全球城市发展中影响力不断上升,香港和澳门国际化水平高,广州是我国9 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深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也都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但作为综合城市向农业赋能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城市带动乡村的体制机制未建立健全,城乡产业融合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耦合性不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乡关系不够牢固,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有待增强。

(三)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格局尚未形成。大湾区集聚了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教资源,但这些资源在协同推进大湾区建设农业总部经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新高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农业科技创新本质上是经济活动,但由于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之间协同不够,一些科研机构为创新而创新,科技创新“做盆景多、建花园少”,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相互脱节。大湾区涉农科研机构分散在国家、省、市不同的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相关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与措施,一些科研机构为争取项目立项而努力,“产学研一体化、育繁推有机衔接”的协同创新格局还未形成。

(四)共筑大湾区城市生态保护屏障能力有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它是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构筑城市生态保障屏障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由都市农业生产和开发所构成的独特生态景观、生态廊道、湿地等功能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从目前大湾区农业生态功能发挥作用现状来看,由于对都市农业不够重视、认识不深,都市农业在发挥生态保障防护屏障能力和作用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农业协同对外开放水平需进一步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大都市小农村、大市场小农业、大流通小规模”的特点,决定了大湾区农业必须坚持开放思维,“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和澳门2 个特别关税区,还有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3 个自贸区,为都市农业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虽然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平台及基础条件,但这些平台在助推农业开放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建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大湾区在这方面未有成功探索,此外,大湾区与“一带一路”、东盟、粤台等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合作领域和空间。

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都市农业经济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大湾区城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布局。大湾区城市圈都市农业布局要依照以下层次予以推进:第一层次:广州、深圳——打造都市精品农业。建设与城市圈功能相匹配的都市农业,打造土地高效、资本密集、技术先进、产业链长的品牌都市精品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总部经济。第二层次,珠三角其他城市——建设都市特色农业。依托大湾区资本、科技、市场、消费等优势,以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渔业、奶业等特色农业。第三层次,香港和澳门——都市农业消费区。珠三角特色都市农业为香港和澳门农产品供给及休闲观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为打造高质量生活圈提供了载体支撑。

(二)促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赋能相互加持。促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赋能相互加持。都市农业发展不能就都市农业论都市农业,必须在城市化大背景和视野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紧紧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再区分孰重孰轻、孰先孰后,二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产业振兴,才能有效推动和促进都市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因此,要紧跟新时代发展要求,把都市农业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视角下统筹考虑,通过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努力构建都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打造大湾区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着力突破粤港澳三地制度层面的制约和障碍,推动形成创新要素流动顺畅,科技设施联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粤港澳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整合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努力探索建立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或产业联盟,创新粤港澳农业深度合作开发建设合作模式,在农业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农业等领域,实施联合攻关,加强都市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技术吸收转化能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四)共筑大湾区城市圈绿色生态屏障。大湾区城市大多用地紧张,生态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紧缺,发挥和提升农业生态功能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协同保护和治理,统筹城市圈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快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和高速公路、快速路生态廊道建设,完善湿地生态功能,把农田、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特色小镇、绿道、碧道等绿色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农业的“斑块”,串联成都市的绿色生态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都市农业对外开放。鼓励大湾区农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经贸投资与科技交流合作,参与全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外带内,以内促外,提升大湾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依托广州、深圳综合交通枢纽和发达的物流体系,利用香港、澳门特别关税区,以及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自由港,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等多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利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的政策及溢出效应,建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农业合作,促进大湾区逐步形成都市农业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