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蜂业发展调查及优化策略
——以汪清县为例

2024-01-11王志王琦庄明亮柏建民杜亚丽牛庆生

特产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敌害虎豹蜂场

王志,王琦,庄明亮,柏建民,杜亚丽,牛庆生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 吉林 132108)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a orientalis),是全球珍稀濒危物种,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生物学意义[1]。20 世纪50 年代,东北林区分布野生东北虎近200 只[2],因栖息地的丧失其分布区域逐渐压缩至俄罗斯滨海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推进,东北虎、东北豹野生种群逐步回归,2012 年8 月至2014 年7 月,在我国监测区就拍摄到26 只东北虎和42 只东北豹[3]。2017 年,中央定位生态功能,以东北虎豹为保护核心在长白山区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以下简称“虎豹公园”),覆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6 个县(市),总面积14 612 km2。虎豹公园建立以来,公园管理局监测获取超过1 000 次虎豹和10 多万次野生动物活动影像,发现了新繁殖的老虎幼崽10 只、幼豹6 只[1]。

虎豹公园地处亚洲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该地带是北半球温带3 个原始天然林区之一,拥有高等植物数千种,森林覆盖率97.74%[4],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北美和欧洲,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该地区蜜粉资源十分丰富,使得珲春黑蜂等优良地方蜂种在虎豹公园境内能够生存繁衍。但随着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和发展,虎豹公园域内的蜜蜂养殖状况如何,本研究对当地蜂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调查。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时间

2021 年7 月~2022 年11 月。

1.2 调查地点

主要对吉林省汪清县的复兴镇、天桥岭镇、春阳镇、东光镇、大兴沟镇、百草沟镇和鸡冠乡等各乡镇蜂场进行调查,同时辐射珲春、图们、东宁等其它公园及周边区域。

1.3 调查方式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考察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3 种渠道:一是通过养蜂技术培训向蜂农发放调查问卷;二是采用微信小程序等网络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一对一”咨询;三是根据掌握的线索对周边蜂农进行专门电话问询。针对重点蜂场或受侵袭影响较大的蜂场进行现场考察走访。

1.4 调查内容

调查主要分为4 部分内容:一是养蜂的基本情况;二是虎豹公园对蜜蜂饲养的影响;三是现行采取的应对措施;四是蜂农期望的解决方案。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汇总各渠道调查结果,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份,随后进行分析总结。

2.1 蜜蜂养殖发展现状

汪清县地处虎豹公园域内,具有丰富的蜜源资源和良好的饲养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养蜂产业。2016 年开始,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政府扶持的养蜂户数量逐年增多,174 户贫困户开始饲养蜜蜂,单户蜜蜂养殖数量4 群以上,且不断增加,养蜂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县现有养蜂数量2 万余群,养蜂从业人数600 余人,饲养量50 箱以上的有120 余户,100 箱以上的有30 余户,出现了复兴镇、百草沟镇等养蜂大镇,带动了整个县域的养蜂经济。但受敌害侵袭、蜜蜂疫病及椴树大小年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县蜂群数量波动较大。特别近两年,养蜂产业发展遭遇瓶颈,蜂群数量趋于稳定,附近有些乡镇的蜂农甚至卖蜂弃养(弃养率达到12.5%),导致蜂群数量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敌害侵袭已经成了制约该地蜂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些危害蜜蜂的敌害主要是来自虎豹公园的野生动物。

2.2 虎豹公园内危害蜜蜂的野生动物情况分析

2.2.1 危害种类 原住居民遇到野生动物的次数较多,常见的有野猪(Sus scrofa)、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兔(Lepus sinensis)、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野鸡(Phasianus colchic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獾(Meles meles)等,更有见到东北虎、东北豹、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青鼬(Martes flavigula)等。经初步统计(因调查本身及调查者局限,实际种类可能更多)发现,虎豹公园内侵袭蜜蜂的野生动物有5 纲14目22 科24 属,主要包括哺乳动物10 种、鸟类4 种、两栖类2 种、蛛形类2 种及昆虫类8 种(表1),共计26 种。与虎豹公园建设前相比,该区域蜜蜂敌害的种类有所增加,之前未出现的亚洲黑熊、棕熊、青鼬、紫貂,极少出现的野猪、黄鼬、獾等野生动物均被发现侵袭过蜜蜂,尤其熊科动物的出现,成为该地区蜂业发展面临的又一新挑战。

表1 虎豹公园侵袭蜜蜂的敌害种类Table 1 Enemy species that attack bees in the Northeast Tiger and Leopard National Park

2.2.2 危害数量 据不完全统计,除上述敌害种类外,刺猬、蜂狼、蜘蛛、蜻蜓、燕子、食虫虻、螳螂等危害蜜蜂的野生动物数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啄木鸟、胡蜂、蚂蚁、蟾蜍、林蛙等在辖区各地侵害蜜蜂的个体数量及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增加,且危害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野猪繁殖较快,数量较多,尽管目前危害记录较少,但养蜂者应尽可能防控。啄木鸟近年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对蜜蜂危害加剧,且距离山林较近的蜂场危害更为严重。两栖类和昆虫类的危害数量有所增加,可能与国家对畜禽养殖及林蛙养殖的相关政策有关。

2.2.3 危害范围 对危害蜜蜂的敌害分布范围调查发现,有些敌害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其自然分布区域呈扩大趋势,如野猪、啄木鸟等。有些敌害的活动范围近几年正在逐渐加大,如喜食蜂蜜的熊科动物,在虎豹公园范围内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均有发现,在汪清县域存在多次侵袭蜂场的记录。2020 年,在公园外围的吉林蛟河等地蜂场,也遭遇过熊的危害。

2.2.4 危害程度 受调查地区野生动物数量增多,对蜜蜂的危害程度提升。调查区域几乎所有养蜂户的蜂群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2.2.4.1 熊科的危害 就调查地域养蜂业现状来看,目前,最明显、危害最严重且难以防控的野生动物主要为熊科。所调查蜂场中有23 个遭受过熊的侵袭,占调查蜂场总数的31.9%,其中2020~2021 年汪清县有20个蜂场遭受过熊的侵袭。这些遭遇熊侵袭的蜂场中,受到1 次侵袭的占43.0%,2 次侵袭的占39.0%。在受熊危害的养蜂场中,损失1 箱蜜蜂的占17.4%,损失2箱蜜蜂的占39.1%,损失3 箱蜜蜂的占17.4%,大于3箱的占26.1%,有的多达20 箱。多数蜂场遭遇熊袭击后,第2 天立即将蜂群转地,远离树林,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以避免连续遭袭。

复兴镇金苍村谭师傅的蜂场遭遇黑熊连续侵袭2次,在有人看护并采用强光电灯照射、点燃鞭炮和敲击木板的情况下,黑熊仍然继续走至蜂场,将蜂箱拍碎,咬着两块蜂脾缓慢走入树林消失。徐师傅的蜂场遭遇熊袭击后便安装了电子防护栏,熊虽未能成功进入围栏,但是将围栏旁的土扒了三个大坑,围栏木桩碰歪。汪清刘师傅的两个蜂场均遭到过熊的的反复袭击,仅2021 年椴树采蜜期受熊侵害的一个蜂场就损失20 群蜜蜂,近几年已累计损失100 余群,虽用了两层电子围栏但仍有熊出没蜂场。蛟河刘师傅的蜂场被熊搬走1 箱蜜蜂,碎脾破框丢了一路,通过摄像查看到熊的侵害过程,于第2 天安装了电网设备进行防护,熊未能成功侵袭。黑龙江的姜师傅一夜之间17 群蜜蜂被熊袭击,箱毁蜂亡,损失惨重。

遭遇熊侵袭的蜂场损失一般较大。熊一般选择7~8月份夜间危害山林内或离山较近的蜂场。危害蜂群时,熊直接用巨大的手掌将蜂箱拍碎或掀翻,或搬着蜂箱边走边拍,然后再啃食巢脾。有时只是随意掀翻蜂箱,或破坏蜂箱,致使蜂箱歪倒碎裂,蜜蜂离脾,但熊并不啃食所有被破坏的蜂脾。等蜂农发现时,只见现场蜜蜂乱飞,蜂脾碎裂一地,或者沿途都是被损坏的巢框、蜡渣,熊留下脚印、粪便等痕迹。检查粪便时,可看到无数未消化完全的破碎蜜蜂尸体。

2.2.4.2 猪科的危害 猪科的野猪较少有侵犯蜂场的记录,危害原因可能与当时外界食物较少有关。调查的蜂场中,有8 个蜂场曾进入野猪,占调查蜂场总数的10.7%,其中1 个蜂场遭受野猪的严重危害。2021 年初春,汪清县浪溪镇刘师傅的蜂场受野猪侵袭,出窖不久的120 群蜜蜂损失了67 群。野猪被蜂群饲喂的代用花粉饲料的香味所吸引,于夜晚拱去保温物,将蜂箱盖拱开,吃掉放置于巢脾框梁上部的花粉饼,并不啃食蜂脾。几天后刘师傅来蜂场查看时,蜜蜂因箱盖被掀长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下全部冻死,现场只剩下无数野猪的脚印和凌乱不堪的蜂场。

2.2.4.3 其它野生动物的危害 青鼬、紫貂均捕食蜜蜂,也有蜂农看到其掠食蜂蜜。青鼬偶尔掀翻蜂箱,待蜜蜂离脾后再转回蜂箱处掠食蜂蜜。黄鼬在蜂场中被发现捕食蜜蜂,随即被驱赶,未证实是否食用蜂蜜。獾在食物匮乏时取食蜜脾、越冬饲料等。鸡冠乡孟师傅的蜂场2020 年遭到獾的危害,损失了5 箱蜜蜂。

啄木鸟动作敏捷,躲避看护人并危害蜂群,较难轰赶,驱赶后常重新返回。其用尖锐的喙啄开蜂箱,造成蜂箱千疮百孔。啄木鸟对越冬蜂的危害最为严重,尤其室外越冬的蜂场,或桶养的中蜂,大量破坏蜂箱、巢脾,掠食蜜蜂和蜂蜜,造成越冬失败。不加保护,或保护措施较差的蜂场,大部分蜂群都会被侵袭,造成较大损失。

昆虫类数量的增加使危害加剧,黑厉蝽主要以蜜源为媒介在花间捕食蜜蜂,但不具普遍性,危害程度有限。胡蜂危害则较前些年更为严重,胡蜂巢越来越常见,伤人、伤畜事件时有发生。蚂蚁种类和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危害蜂场严重。

蟾蜍、林蛙的危害程度有所提升,对水源较近蜂场构成危害,这与保护政策密切相关。其它野生动物对蜜蜂的危害程度,调查中未见加重趋势。

2.3 野生动物侵害蜜蜂对养蜂业的影响

2.3.1 对养蜂者心理的影响 通过网络等媒体,可以看到当地百姓目击东北虎、东北豹、野猪等大型野生动物出现的报道,对牛羊等牲畜及田地损害时有发生,尤其在外界食物较少的季节。野生动物的增加,对当地居民出行活动有一定影响,他们较少或不敢单独出门,心理上具有较强烈的恐惧感,容易产生排斥和敌视情绪。野生动物对养蜂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上的恐惧,调查中81%的养蜂者担心遭到野兽袭击。受到野生动物侵袭的蜂场,养蜂者不敢出门,通常只采用燃放鞭炮、灯光(手电)照射、敲击木棍(水桶、铁盒)等方式进行驱赶,收效甚微。汪清县刘师傅蜂场在两省交界处的林场内,野兽出没较频繁,平时不在蜂场居住,只有白天需要管理蜂群时才到蜂场。2021 年8 月上旬,在蜂场前50 m 左右发现一具野猪尸体,被动物撕咬致死,大部分躯体已被吃掉,现场可见粪便等痕迹,还有两种动物的足迹,经证实一种足迹来源于东北虎。

2.3.2 对放蜂场地选择的影响 调查发现41.7%的养蜂者认为目前放蜂场地选择困难,野兽出没是主要因素。以往在山上放蜂的蜂场,不敢再上山放蜂,更不敢单独管理蜂群,选择将蜂场建设在靠近村屯的位置。当蜂场遭遇野生动物侵袭时,养蜂者往往选择搬离蜂场。因放养蜜蜂涉及邻里关系、蜇刺人畜等问题,放蜂场地选择面临较大困难。随着虎豹公园管理措施的加强,野生动物不断增加,以及野生动物对蜂场的频繁侵袭,导致近两年本地蜂场的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也减少了外地前来转地放蜂的蜂场数量。

2.3.3 对养蜂收入的影响 养蜂不占耕地,不耗农时,低投入高回报,素有“一箱蜂一亩地”之称。近年来,随着产业需求、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影响,蜜蜂产业在山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老百姓的饲养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随着野生动物入侵频率的增加,对蜂业发展的影响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对养蜂者的经济收入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危害蜜蜂,造成蜂箱、机具和蜜蜂等直接经济损失;二是减少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生产的经济收入;三是防护胡蜂、啄木鸟等较难防控敌害的人工成本增加;四是防治敌害,购买防蚂蚁药品,防护大型野生动物,购买电网设备等成本增加,购买一个太阳能的电子护栏,需要0.3 万元左右,对大多数养蜂者来说,价格不菲;五是搬离蜂场产生一定的费用等,以上这些因素增加了养蜂的经济投入和人工成本,减少了正常收益,遭遇危害严重时,甚至赔钱,极大的影响了蜂农饲养的积极性。

调查中,蜂农对较难防控的野生动物如野猪、熊等危害蜂群,期望的赔偿值为500~2 000 元不等。有的蜂农提出春秋不同季节、是否花期等因素对价格影响较大,应按遭受危害时蜂群的市场价格进行相应补偿。按照椴树平年,计算减少蜂产品生产的损失,加上蜜蜂、蜂箱、机具、巢脾、饲料等直接损失,每群蜜蜂保守估价格最低为1 000 元。汪清县养蜂户遭受大型野生动物侵袭,造成的损失金额为0.1 万元~6.7 万元不等。这是养蜂者勉强可以接受的数字,实际损失可能更多。

2.3.4 蜂场侵袭补偿的问题 养蜂者比较关注的,是一旦遭到危害后的补偿问题。现行政策中,多数地区的补偿办法集中在家畜、家禽以及农田等,还没有明确规定野生动物侵袭蜜蜂应该如何赔偿的问题,有些地方即使涉及蜜蜂赔偿,但因为没有一个损害评估标准,也难以正确评估。很多蜂场受到侵袭后,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核查和登记,但也没有明确的补偿依据,最后大多数只能不了了之。很多蜂农难以承担蜂箱、蜂脾、蜜蜂及蜂产品生产造成的损失,身心俱疲,甚至放弃补偿,选择弃养。

3 讨论

3.1 蜜源多样性增强,利于野生蜜蜂种群的恢复

虎豹公园拥有高等植物150 科406 属666 种,其中被子植物85 科37 属535 种[5]。在对公园的保护措施下,进一步减少了开发、放牧、采收等人类活动,使生态恢复的速度加快。植物的繁茂,为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蜜源植物、粉源植物和胶源植物。椴树、黄檗和山花等蜜源与槭树、软枣猕猴桃等粉源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繁茂,极其利于蜜蜂的生存繁衍。

虎豹公园属于长白山区范围,境内的长白山中华蜜蜂(Apis cerana)经历了数千年的昌盛时期,一直是本地蜂业生产中的当家品种,因人类活动导致蜂群数量一度急剧减少,90 年代随着西方蜜蜂的锐减,又出现了初步复兴的趋势[6],但发展缓慢,至今也只有1 万多群。在虎豹公园蜜源多样性不断丰富和人类活动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将野生物种生态链构建的更加完善,对野生长白山中华蜜蜂的自然复兴大有裨益。近年来,在公园内已零星发现野生中蜂生存的痕迹。

同样,公园建设也有利于西方蜜蜂地方蜂种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新疆地区就曾发现西方蜜蜂野生种群的存在[7,8]。虎豹公园内饲养着珲春黑蜂、东北黑蜂、东北意蜂等西方蜂种,随着生态的逐渐复苏,也为这些蜂种的野生种群发展提供了可能。虽然短时期内,养蜂业存在着敌害侵袭等现实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考虑,大有可为。

3.2 养蜂生产协助构建虎豹公园顶级肉食动物完整的食物链

虎豹公园建设以来,常有动物在村屯附近出没,损坏庄稼,捕食牲畜,其中野猪和黑熊危害较大[9]。但虎豹公园保存了东北温带森林最为完整、典型的野生动物种群,境内分布野生脊椎动物270 种,其中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53 种,构建虎豹公园顶级肉食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尤为重要。而蜜蜂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我国山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护作用。随着虎豹公园的持续建设和发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10]以及蜜蜂的助力,逐步建成野生动物栖息家园,并形成稳定的野生动物种群,顶级肉食动物完整食物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野生动物对蜜蜂的侵袭将有所降低。

野猪作为东北虎的重要食物,对东北虎的保护和整个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稳定具有基础作用[11]。但野猪并不是蜜蜂的主要敌害,调查前尚未有侵袭蜜蜂的记录。在虎豹公园内,靠近居民点的区域,野猪活动增加主要受捕食者压力,野猪倾向于躲避东北虎的缘故[12],在此情况下,加上春季食物短缺,位于山林、村缘的野外蜂场,因为蛋白饲料的香味才偶然成为野猪侵袭的目标,不具有普遍性。

3.3 优化虎豹公园蜂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3.3.1 加强蜂场防护工作 随着虎豹公园的保护,公园内的各种动物得到了繁衍生息的良好机会。通过此次调查,被调查者不能精准辨别那些个体较小的蜂狼、胡蜂、蜘蛛等具体种类,只能根据描述进行大概确认,因此,所调查的蜜蜂敌害种类也受到了限制,但危害蜂场较大的主要敌害种类得以记录。受调查面、蜂场数量和调查者认知等方面影响,调查结果主要进行了地域分布和发展趋势分析。在虎豹公园内,实际危害蜜蜂的敌害数量比调查记录的种类多,需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调研和分析。就目前而言,研究既能保护蜜蜂,又可以有效且无伤害驱赶野生动物的有效措施是当地蜜蜂饲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养蜂者应根据实地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控,如设置防熊放蜂平台可有效防控黑熊、棕熊的侵袭[13];在蜂场养狗可有效阻止青鼬、紫貂等中型动物接近蜂场;使用蜂箱防护铁丝网预防啄木鸟危害;建设蜂场围挡防护蟾蜍和蛙类危害;使用防蚂蚁支架减少蚂蚁侵袭等[14],尽量将敌害的危害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减少蜂场损失。

3.3.2 完善公园及相关单位的管理机制 侵袭蜜蜂的中小型敌害,可采取加强蜂场管理和防护措施进行有效防护,使蜂群发展不受影响或较少受到影响。公园管理部门、地方农业农村局、地方蜂业管理部门、合作社、企业均可组织进行相关培训,联系省内外蜂业专家传授敌害防控技术。对养蜂者,尤其新养蜂者,到蜂场进行现场观摩培训,面对面、手把手教授敌害防控技术。也可以组织座谈交流,请有经验的老养蜂师傅传授经验,养蜂者共同探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大型野生动物侵害造成的损失会涉及危害补偿。公园职能部门或地方政府可采取有效对策,包括:加大园区监管力度,对蜜蜂易遭到野生动物侵袭的区域,进行适当的封闭管理,建设安全隔离带;相关单位统一组织放蜂,建好防护措施,减少受袭风险;推行野生动物侵害保险制度,组建危害评估团队,由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组成,在养蜂者蜂群受到野生动物侵害时,前往现场进行核查、取证和记录,完善法律制度和补偿机制,依据《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等规定,受灾后根据实际损失,给予养蜂者适当补偿,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公园建设[15]。

3.3.3 构建人、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虎豹公园涉及珲春、汪清、图们、东宁、穆棱、宁安共2 省6县(市)22 乡镇107 个行政村,12 个自然保护地(包括7 个自然保护区、3 个国家森林公园、1 个国家湿地公园和1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 个森工林业局所管辖的64 个国有林场(所)以及汪清、东宁管辖的11 个地方国有林场、3 个国有农场,人口约37 919户93 446 人[1],区域内耕地、参地、牧场等穿插纵横,人类活动空间与东北虎豹栖息地高度重叠,对公园景观影响较大[16],形成直接矛盾,难免引起人兽冲突[9],而对养蜂者的危害也应考虑其中。在公园建设中,既要修复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也要合理规划和管理,规范当地居民及养蜂者的生产生活行为,形成生态友好型模式,有效解决东北虎豹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矛盾。加强生态保护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愿,避免居民对野生动物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建设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和安全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必要的庇护场所、保护措施和完善损害赔偿机制。

蜜蜂在生态系统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7]。在虎豹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协调解决野生动物繁衍和蜜蜂养殖之间的矛盾,促使养蜂产业良性发展。同时还可利用蜜蜂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蜂业生态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和长白山区野生蜂产品“吉”字招牌,进一步促进养蜂等可持续型生态产业长足发展。

4 结论

野生动物的回归和生态恢复密切相关,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成果。蜜蜂作为生态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园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妥善处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饲养,促进养蜂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公园植物的繁茂,促进野生动物食物链的逐渐完善,实现人、蜂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作出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实现自然资源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敌害虎豹蜂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送任五之桂林
打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为何丹顶鹤总爱用一条腿站着
动物们的自卫绝招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