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01-11马天抒

唯实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千万工程人居管护

马天抒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全面实施20年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与浙江地域相邻、山水相依、人缘相亲,有基础、有条件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千万工程”经验中蕴含的思想理念、科学方法和务实作风转化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行动,加快探索高质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江苏路径,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启示

“千万工程”经验内涵丰富、路径清晰,蕴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为江苏在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指明路径、提供重要启示。

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施过程始终坚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自觉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干工作,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真正践行了“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的人民至上理念。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全域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将乡村打造成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的美丽大花园,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诠释了生态优势的多重价值。

因地制宜的科学路径。立足不同地形地貌,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开展环境整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千村展现千面,走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

久久为功的扎实作风。自“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既不“刮风”搞运动,也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推动“千万工程”持续迭代升级、迈向纵深。

由表及里的推进方法。注重软硬结合、塑形铸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以美丽宜居的环境聚人气,让农民身有所栖;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提精神,让农民心有所依,使农民成为改善环境的参与者、乡村发展的受益者和文明乡风的传承者,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二、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积极成效

2018年开始,江苏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档升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2021年,昆山、太仓、苏州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环境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现阶段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环境设施持续完善提升。连续两年将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完成超100萬农户的户厕整改和提升任务。通过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和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推进农村改厕质量逐步提升。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高村级污水处理能力;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专项整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全省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以上,设施正常运行率达80%以上。加快构建“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99%。

村容村貌整体改善。全省各地以“四清一治一改”(即“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清理河塘沟渠,清理农业废弃物,清理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为重点,深入实施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季节战役,全省15个县区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通过组织实施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对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和农村县乡道沿线、河道沿线,以及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等开展全面清理,扮靓村容村貌。通过支持村民民主议事,推动建成1.2万个村内道路等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加快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农民群众满意度超过95%。“村绿院美”成效明显,全省累计建成“绿美村庄”近万个,“万村妇女争创美丽庭院”行动持续开展,农户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地,整理打造美丽菜园、美丽果园,“户洁院美”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蔚然成风。

管护机制不断健全。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工作效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常治长效。省级按每村8万元对村庄环境管护进行补助,指导各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先后制定《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评价办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评估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框架。各地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红黑榜”、积分制、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线索发现处置机制,利用省监督管理平台、“问题随手拍”App等信息化手段强化社会监督,累计受理各类问题线索680多件次。各地积极探索新型管护模式,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效率。

示范效应逐渐凸显。2022年江苏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计划》,突出“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目标导向,建成首批6个示范县、60个示范镇、673个示范村。注重彰显乡村特色、突出风貌塑造,留住历史遗存与乡愁记忆,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65个、认定省级传统村落502个,7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展现出可观可感的“农村美”现实模样。全省涌现出一批农村环境有效改善的市县典型,2019年以来41个市(县、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呈现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弘扬文明乡风的叠加效应,7项基层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典型案例。

三、探索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江苏路径

近年来,江苏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获得农民群众广泛好评,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大、特色不够突出、农民参与不足、长效管护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高质量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江苏具备良好的环境禀赋与工作基础,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江苏乡村大地同样具有蓬勃生命力,把“千万工程”经验与江苏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破解阶段性发展难题,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紧扣重点任务,补齐突出短板。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生活。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在苏北、苏中地区,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宜模式,同步推进农村户厕新建改造与整改达标,严格把好农村户厕建设质量关,确保改一个成一个,让农民群众用得满意、用得舒心。二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采取就近接管、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行政村及新型农村社区为单元,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行动,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已建设施运行率。全面排查整治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整体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三是大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全省城乡统筹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提高垃圾分类处置能力,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全链条收集处理体系,健全常态化垃圾排查清理机制。

突出点面结合,彰显风貌特色。立足各地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和发展基础,分区域、分类型、有重点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特色风貌塑造与农耕文化传承,呈现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形态。一是抓好点位打造。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着力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美丽特色点位,引导农民建设美丽庭院,自觉做好庭院内外环境管理,建设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美丽菜园、美丽果园、美丽村景、美丽田园。二是推动集中连片。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线路、重要景区等,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推进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提升,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持续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强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的景观设计,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从点的建设向区域辐射延伸,培育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三是体现文化特色。加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深入挖掘和提升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动态更新,实施挂牌保护,支持传统村落集中的地区因地制宜、串点连线成片实施整体保护。开展村庄更新改造提升行动,保留历史镇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传承生产系统、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活态文化。

注重广泛动员,引导多元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厘清党委政府、农民群众、经营组团的责任和边界,顺应农民群众的呼声和向往,明确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最大受益主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群众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大包大揽,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积极性,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庄环境建设与管理。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搭建乡贤助力平台,吸引乡贤能人通过出资、出智、出力等方式支持家乡人居环境整治,力所能及地守护村庄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盘活乡村环境资源,吸引农创客入驻乡村,开辟乡村生态产业新赛道、跨界增收新渠道,切实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三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广播、宣传标语、微信、短视频等方式,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做法,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等机制,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自觉参与村庄绿化美化净化、村内公共环境设施运行管护等工作。结合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文化空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提振当代农民精神风貌。

强化机制建设,实现长治长效。科学制定乡村长期发展规划并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真金白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久久为功推进乡村环境建设与长效管护。一是提升规划引领水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强县域统筹,构建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规划体系,持续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分层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风貌管控和建设任务。建立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专业人员技术指导的规划编制机制,推动“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各级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保障长期稳定投入。更好撬动和发挥市场的力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信贷、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等有效方式,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融资渠道,通过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编制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建立规范化管护制度,厘清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运行管理单位、村集体和个人的管护责任,加快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保障制度。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1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千万工程人居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