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
2024-01-11冯树春
冯树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中,明确赋予了“环境美”的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城乡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自古以来便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前不久,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今后一个时期美丽江苏建设做出部署安排。江苏要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苏样板,需要统筹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篇文章,让美丽江苏的绿色未来触手可及。
加快建设美丽江苏,要在“降碳”上下功夫。以降碳为主攻方向,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大力推动低碳创新、零碳创新和负碳创新,不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是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的低碳创新。积极推动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推进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推进工业窑炉等重点设施废气治理升级,逐步提高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提高资源投入产出率。二是能源替代的零碳创新。着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与因地制宜、分散式发展并举,稳妥有序推进风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地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促进光伏与储能、微电网融合发展,推动光伏综合利用平价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以绿电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典型用能场景,积极推广区域能源站、光储充一体化、储能电站、风光互补等技术应用,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调控水平。三是碳汇、碳捕集的负碳创新。探索面向碳中和的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液化驱油、矿物封存等负碳技术产业。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和净化功能。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湿地等固碳能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量质并举增加森林碳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碳汇能力。
加快建设美丽江苏,要在“减污”上出实招。实现美丽江苏“蓝天、碧水、净土”的保护目标,需要从宏观大尺度的治理推进到“最后一公里”的微治理,打好污染治理的四个攻坚战。一是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全面推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降低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开展“绿岛”建设试点。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精细化管理。深化建筑工地、堆场码头和城市扬尘管控。二是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深入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加强淮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南水北调东段水质保障,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黄河故道水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南水北调东线截污导流工程建设,保障清水北送。三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再开发利用地块准入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新增土壤污染。加快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联动机制。深化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电镀企业入园,实施园区废水提标改造与深度治理。完善尾矿库尾水回用系统和防渗漏设施,提升尾矿库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巩固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四是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全面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大分流、细分类”原则,省级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建设,建设生活垃圾规模化资源化利用设施,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长效管理制度,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加快建设美丽江苏,要在“扩绿”上见成效。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扩绿”要从扩大绿化面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着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稳步扩大绿化面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植树造林和抚育改造,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绿美江苏”。严格林地用途管制,限制重点区域的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到2035年,全省林地保有量不低于71.93万公顷。二是打造生态修复“新名片”。围绕湿地资源保护修复、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进行生态空间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长江沿江岸线生态修复,积极打造沿江生态涵养带、洪泽湖—淮河入海水道生态涵养带,提升生态涵养能力。严格保护沿海和西部丘陵湖荡生态屏障,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岛生态建设,以江淮丘陵、宁镇山地、宜溧山地及其周边湖荡区域为重点,实施周边矿山生态修复。三是增强生态产品服务供给。围繞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可再生能源供应等重点方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调节服务功能,增值自然资本。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快建设美丽江苏,要在“增长”上求突破。促进经济增长从褐色增长到绿色增长,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统筹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走出一条生态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新路。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动能支撑。坚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以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形成江苏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深入推进服务业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和低碳化,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与低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以能源结构调整厚植绿色本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推进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三是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畅通循环网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网络效能。推动高效联运体系建设,促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提升内河集装箱运输能力。四是以用地结构调整拓宽空间载体。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由注重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品质提升转变,实施控总量、减增量、优存量、活流量、提质量的“五量调节”的节约集约用地路径。加强基础设施的空间统筹,优化形成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绿色安全、创新示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按照“严守总量、提质增效、产城融合、刚性管控”原则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作者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