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
2024-01-11赵洁
赵洁
[摘 要]影视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创作、评论及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影视事业迅速发展,影视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重要。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是我国影视事业发展的基石,其方向和层次是当下影视教育领域需不断思考的问题。随着课程思政在各学科专业中的推进,将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为当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及文化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育人宝库,将在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中显现出重大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人才培养;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084-04
影视艺术作为当下传播最为广泛的艺术门类之一,以其生动直观的视听语言为观众营造出各式各样逼真的情境,在给观众带来沉浸式感受的同时传达出深刻、理性的思想内容。优秀的影视作品必然体现着真(艺术真实、历史真实)、善(正确的价值观)、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统一。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影视专业充分挖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将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影视人才。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新命题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
(一)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影视人才培养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影视专业教育应转换之前重视专业教育、注重技能传授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体系。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条就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并呼吁学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2]。艺术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艺术创作的相关知识与技法,而且应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念及审美情感,更应以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和美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发展影视教育是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
(二)以文化发展为人才培养的追求
影视作品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中国文化对外展示与传播的有效输出口。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
影视人才应是先进文化的开创者与传播者,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应引领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扁平化、碎片化、去权威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引导学生坚守文化的品格和艺术的初心。
因此,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文化发展为追求的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内涵
在新时期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能持久地发挥这些元素的育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古往今来的实践中所创造、传承并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及智慧产物。作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它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我们的是非观、荣辱观,引导我们对于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认同,是我们在未来激流勇进中可以不断回望、汲取力量的锚,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主要包括:
第一,思想理念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多家学说,也涌现出一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大家。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国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厚德载物、天下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这些思想理念是中华儿女认识世界、完善自我以及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第二,道德观念与传统美德。道德观念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社会结构及民族性格所形成的一套独特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儿女立德修身的重要指导。
整体来看,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具备崇德向善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精忠报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观念。
第三,治国理政制度实践经验。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積累了大量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其中既有治国理政理念及历史经验,又有大量的史论、史书以及制度等。我国素来重视历史经验,有“以史明鉴”的优良传统,这些治国理政智慧在今天仍值得重视并传承下去。
第四,乡土文化与地域特色。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3]。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乡土文化和乡土意识是中华儿女的根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闽南文化、齐鲁文化、长江文化等。
第五,传统科技与艺术珍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拥有诸多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科技发明以及浩如烟海的各类艺术瑰宝,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与审美理想,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此外,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风俗礼仪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德育价值
(一)影视人才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
影视艺术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认知、教育、审美与娱乐等功能。影视人才作为影视艺术的创作者与传播者,除了应掌握专业的艺术技巧,更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影视艺术作为大众媒介,因其自身媒介属性,具备传播快速、影响广泛且生动直观等特点,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影视人才必须以正确的三观为指导来处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个人的关系,能够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第二,影视人才的道德素养既包括其自身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又包括其职业道德与应遵循的行业规范。当前,泛娱乐化影视环境对受众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从业者自身所恪守的职业操守、具备的政治自觉、践行的行业规范以及个人品德、社会公民意识都将有效抵御当下泛娱乐化大环境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良倾向,在影视创作中保持清醒的立场,不忘创作初心,坚持传播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第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影视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业务能力,而且必须具备求真求美、服务社会、勇于突破、自主创新、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艺术创作精神,只有这样,方能成为新时代德艺双馨的影视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大量德育资源。就高校影视人才培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能够让影视人才积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建立个人与祖国的深刻联结,并在影视创作中主动、真切地传达爱国理念,最终以优秀影视作品传播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比如张艺谋导演早期以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性格与气节的《红高粱》斩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23年又以一部《满江红》唤起了国人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从提升影视人才个人道德修养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仁爱、讲求诚信、崇尚正义等价值观能够指引未来的影视工作者明辨是非,以仁爱之心关注民众生活,以一身正气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影视人。
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文以载道、敬业乐群等理念均能为我国未来的影视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支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理念倡导人应该努力进取、刚健有为、攻坚克难,鼓励影视人才追求艺术理想,不断开创我国影视事业新局面。“文以载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影视人才应致力于在作品中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影视载道”赓续传统。“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讲求忠于职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是各行各业都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对影视行业来说,由于其易受到文化冲击与资本影响,因此,更加需要每一位影视从业者以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维护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良性发展。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团结协作理念,对影视艺术来说具有切实意义。影视艺术多为集体创作,以剧组为单位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形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一个创作团队能够凝聚核心、共同努力的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着眼小处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民间哲理,放眼大处有“团结一致”的伟大信念,如何让未来的影视工作者深刻理解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并拥有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当下高校影视教育必须重视的。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文化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影视人才提供文化滋养
影视是艺术的门类之一,而艺术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影视艺术自身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对影视从业者而言,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着他的品位、眼界和格局,对影视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对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或者电视节目而言,内涵、格调与审美是不可或缺的,创作者唯有自身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能赋予其作品文化的底色和美的形式。
影视人才要积淀文化底蕴,首先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及特点,要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4]。实际上,从中国电影史的开端看,中国影视艺术一直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无论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还是承袭教化功能的“影戏”,或是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国电影如《神女》和《小城之春》,以及走向国际视野的《红高粱》《卧虎藏龙》,每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丰碑都是独具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作品。此外,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中国》等,深受观众欢迎。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些节目的走红既唤醒了中国百姓的传统文化基因,又显现着民众对价值回归的渴望。对影视创作者而言,只有了解、热爱、坚守本民族文化,才能够走出一条有文化、有格调、有温度的中国影视之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影视人才增强文化自信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有效发挥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感染力,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有力展现。纵观我国影视发展,缺乏文化自信的影视作品往往表现出盲目跟风、媚俗、唯西方影视审美标准马首是瞻、缺乏特色和底蕴等弊端,而具备文化自信的影视作品如《小城之春》《红高粱》《流浪地球》《大鱼海棠》等,则以笃定的中国信心、深厚的中国文化、独特的中国品位走出了一条真正的中国电影之路,并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部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中国电影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经验,并滋养着一代代中国电影艺术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影视人才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影视人才的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影视人才“讲好中国故事”
影视作为受众广泛而且传播迅速的叙事艺术,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影视创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做好中国元素与影视的融合。
第一,在影视创作上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好中国元素,彰显出中国特色。从艺术创作层次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与哲理能够丰富中国影视艺术的内涵与意蕴,历史与传说可扩充影视艺术的题材与内容,中国传统美学有助于优化影视艺术的形式与风格。作为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影视人才创作出优秀的“中国故事”。
第二,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展示中国形象,更要传播中国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待转化的叙事资源,但要有效表述,除了要应用吻合时代的叙事技巧,还要将传统文化资源和我们的时代主旋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形神兼备”的中国故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影视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并产生认同感。
五、結语
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文化发展为追求的育人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充分挖掘影视专业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强化其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影视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24)[2023-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侯辰]